诸葛亮能够流芳百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对自己所效忠的政权忠心耿耿;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没人怀疑诸葛亮的忠心,包括刘备与刘禅,刘备临死前托国于诸葛亮,对他充分信任,甚至给予他“君可自取”的权力,刘禅继位后,以诸葛亮为相父,所有军政大权皆交于诸葛亮,刘禅只负责祭祀。
诸葛亮手中的权力不亚于当时的曹操,从某种意义来说,诸葛亮具备篡位的能力与实力,但他没有非份之想,反而对蜀汉忠心耿耿,治理国家显得公平公正,得到百姓的爱戴,官员的敬畏,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累死在北伐的军中。
诸葛亮的忠心与精神在封建社会就是道德的制高点,他的榜样是所有封建文人的理想,更符合封建帝王对忠臣的定义,不管是民间百姓,还是封建帝王,对待诸葛亮都是一种仰慕的态度,这是诸葛亮能够流芳百世的主要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
乾隆皇帝评价诸葛亮: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
诸葛亮
在诸葛亮的身上,几乎所有的评价都是正面评价,几千年来,诸葛亮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堂之上,评价都是很高的。
反观同时代的荀彧,虽然与诸葛亮同为宰相之才,但在道德上与诸葛亮相比就差远了。
荀彧与诸葛亮一样,都被称为王佐之才,是治国的能手,是社稷之臣,但是荀彧这个人身上有相当多的谜团,比如说荀彧为什么而死?
有人认为荀彧是因为忠于汉室反对曹操称公而死,这么说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荀彧早在191年就投靠了曹操,此时的曹操起兵不过两年,势力还没有形成,也不够强大,但荀彧的眼光很好,认为曹操能够成就大事,所以才离开强大的袁绍而投靠弱小的曹操,这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种冒险和赌博。
有了荀彧的辅佐,曹操日渐强大,但荀彧的真实目的绝对不是忠于汉室,衣带诏事件发生后,曹操杀死了董承等人,又杀害了怀孕的董贵人,董贵人可是汉献帝刘协的妃子,曹操杀死皇帝的妃子和妃子肚子中的孩子,荀彧作为朝廷的尚书令可有任何表示?
荀彧
史书对此毫无记载,也就是说荀彧没有参与衣带诏事件,也没有过问这件事,听凭曹操处死了董贵妃与胎中的皇子,这是忠汉吗?当然不是。
除了衣带诏事件,还是伏皇后事件,伏皇后因为想叫父亲伏完设法除掉曹操,这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灭了伏氏一族,又把伏皇后从皇帝的身边抓走,然后把她幽闭而死,伏皇后与汉献帝刘协所生的两个皇子也被曹操杀死。
《三国志 荀彧荀攸贾诩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
根据史书的记载,伏完看到伏皇后这封信后,把信拿给了荀彧看,荀彧看了之后没说话,很长时间没有泄露这事,伏完又把这封信拿给妻弟樊普看,樊普把这事告诉了曹操,曹操为此大开杀戒。
不管这事是否真的存在,荀彧在其中的表现非常莫名其妙,他如果忠于汉朝,为何不与伏完联手除掉曹操?他如果忠于曹操,为何不揭发伏完这事?
荀彧与曹操
从历史来看,不管是衣带诏事件,还是伏皇后事件,当曹操侵犯皇权时,荀彧没有任何动作,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就是沉默,史书上没有他对这些事的记载。
有很多事证明荀彧并不忠于汉朝,比如说荀彧建议曹操迎立汉献帝到许县时,劝说曹操,以汉高祖刘邦征项羽为例,把曹操比作刘邦,建议曹操迎立汉帝,维护汉室。
刘邦可是汉朝开国之君,曹操要是刘邦,不是要改朝换代了吗?
官渡之战时,荀彧为曹操分析形势,与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比作刘邦与项羽的战争,再一次把曹操类比刘邦,这不是建议曹操统一天下吗?
官渡之战最艰难的时候,曹操感觉坚持不下去,想退兵,写信问荀彧的意见,荀彧再次以楚汉战争时期来举例,建议曹操不要退,像当年刘邦一样坚守。
荀彧动不动就把曹操比作刘邦,这是忠于汉朝吗?如果曹操是刘邦,那么汉献帝刘协是谁?是楚怀王吗?这不就证明了荀彧不可能是忠于汉朝的吗?
之所以有人认为荀彧忠汉,是因为两件事:一是荀彧反对曹操恢复上古九州制;二是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
曹操拿下邺城后,开始把邺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且兼领冀州牧,有人建议曹操恢复上古九州制,其实就是投其所好,因为恢复九州制,冀州所归属的地盘就很大,实际上拍曹操的马屁,让曹操的冀州牧控制的土地、人口、城池更而已。
荀彧并不忠于汉朝
荀彧表示反对,理由是:如果恢复九州制,其它势力就会担心自己的地盘被抢,天下人心就不会安定,等到天下平定后,再恢复也不迟。
曹操准备称魏公之前,让董昭试探荀彧对这事的态度,荀彧表示反对,理由是:曹操起兵就是要匡扶朝政,平定天下,而不应该称公。
把这两件荀彧反对的事一起来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荀彧反对曹操改变现状,或者变得更加强大,再结合荀彧自身所在阶层及利益来看,就会明白:荀彧所追求的是建立一个曹操与士族共治天下的政治环境。
荀彧是颍川士族集团的领袖,东汉末年的士族已经相当强大了,主导了地方舆论、经济、用人与话语权,任何势力都不能低估士族的力量,荀彧身为士族领袖,他不可能超越自己所处的阶层,去忠于皇帝或权臣,荀彧忠心的是他的家族,是颍川荀氏。
《三国志 荀彧传》: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董卓作乱时,荀彧认为将会天下大乱,于是弃官回到家乡,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劝说当地百姓离开颍川,荀彧认为颍川地理位置很重要,但四面受敌,现在天下出现动乱,这里就会成为军事要地,应该离开这里。
荀彧只忠于自己的家族
但是当地百姓怀念家乡,不愿意离开,只有荀彧带着自己的族人迁到冀州,后来果然验证了荀彧的判断,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率军抢掠颍川、陈留等地,只有荀彧的家族幸免于难。
荀彧为了家族安全,宁愿弃官而走,说明他把家族放在第一位的,像荀彧这样出身名门的士族,把家族看得比国家更为重要,他所忠心的对象是家族而不是汉朝。
曹操迎立汉献帝后,以许县为都,许县就属于颍川郡,也就是荀彧的家乡,这说明荀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荀彧把皇帝迎立到自己的家乡,你以为他忠汉吗?
实际上荀彧是忠于家族,借曹操的力量统一天下,曹操打天下,荀彧就治天下,双方共享天下,这才是荀彧的理想。
这也就解释了荀彧为何反对曹操恢复上古九州制和称魏公,曹操想建立一个法家寒族政权,不想与士族共享天下,曹操当年在兖州就因为杀了边让,而引发了兖州士族的集体反叛,即使发生了这事,曹操也不想与士族妥协。
就这样曹操与荀彧在政治上就发生了分歧,这种分歧无法弥补,荀彧的死与曹操肯定有关系,但这种不能被公开。
荀彧之死与曹操脱不了干系
曹操去世后,曹丕与士族集团达成妥协,才能建立一个新的魏朝,但这不是曹操的政治路线,而是曹丕的。
至于荀彧,他不是忠于汉朝,也不完全忠于曹操,他只是忠于自己的家族,这种忠心跟诸葛亮完全没法比,诸葛亮忠于国家,荀彧忠于家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荀彧因为与曹操的政治路线分歧而被迫去世,两者的意义完全不同。
荀彧这样的,只能得到他自己家族的称赞,不可能得到百姓及封建帝王的欣赏,自然就不可能跟诸葛亮相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