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亚锦赛团体赛,将于10月11日~15日在印度举行。
2026年世乒赛团体赛,将于2026年5月1日~10日在英国伦敦举行。
在这两项国际赛事举办之前,我们的老对手日本乒乓,“按惯例”已经早早地公布了这两项赛事的人员选拔方法。
具体如下:
一、日乒2025年亚锦赛团体赛“5人的选拔方式”为:
1、世界排名前3的选手~3名;
2、全日锦单打冠军~1名;
3、内部推荐~1名。
这样,亚锦赛5个名额就出来了~如果还不够,就由内部推荐。
二、日乒2026世乒赛团体赛“5人的选拔方式”为:
1、世界排名最高的1个选手~1名;
2、全日锦单打冠军~1名;
3、国内选拔赛冠军~1名;
4、内部推荐~2名。
这样,世乒赛5个名额也出来了~如果还不够,也是由内部推荐。
根据上述内容,与以前相比,日乒亚锦赛团体赛的选拔办法基本没有变化,可是,他们世乒赛团体赛的选拔却有了一些变化。
世乒赛“单数年”是单打比赛,“双数年”是团体赛。
我们来看一下以前的:
日乒2024年世乒赛团体赛“5人的选拔方式”为:
1、世界排名前三的球员~3名;
2、全日锦单打冠军~1名;
3、国内选拔赛冠军~1名。
这样,5个名额都出来了~以上三点是“必选项”。
如果上述名额不够,再有内部推荐。
你看:
日乒“2026年世乒赛团体赛选拔方式”与前面“2024年选拔方式”有啥不同呢?
这主要有两点:
1、世界排名的名额,由3个减少到1个~即:由占60%的比重下降到20%;
2、刷下来的这2个名额,变为“内部推荐”了。
那么,以上这“2点变化”,又体现出日乒的什么情况呢?
这大概也有两点,那就是:
一、收回权力,防止失控。
即:
在原先,日本乒协一直倡导“真正公平竞争”的原则,所有国际大赛的名额,都全部放开让球员自己去争夺,谁打得好谁上。
也就是说:
以前,日乒的参赛名额是由“市场”自发决定的,日本乒协完全放权,不“行政干预”。
可现在呢,日本乒协要“收权”了:
变成“60%由市场决定”,而剩下的40%呢,则采取“行政干预”~由日乒协来定,不再全放开让你玩了。
这说明什么呢?
日本乒协感到“完全放开”有点行不通,那样太冒险了,容易“失控”。
毕竟:
全靠“市场”自发选拔出来的球员,到国际赛场上不一定有竞争力,还是得由自己控制一部分名额、尽量减少“失控”的风险。
确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无论干什么,“一刀切”的绝对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应该综合调控才更科学~估计日本乒协也感受到这一点了。
其中,日本女乒的新星大藤沙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内战很强,赢张本美和、伊藤美诚都不在话下,已经噌噌上升到主力层了,但是呢,一打外战就完了:
欺负欺负软柿子还行,可一遇到稍强一点的就掉链子~输巴特拉、输蒯曼、输陈幸同……基本是见谁输谁,打得很拉胯。
估计日本乒协也从这一点上看到了问题~一味放开选拔也不行,要加强“内部控制”才行。
二、举棋不定,矛盾心态。
在2026年的选拔方式中,日乒协:
1、一方面是“去国际化”,减少对世界排名的依赖。
即:根据世界排名所确定的名额由“3个”减少到“1个”,减少的这两个由“内部推荐”。
2、另一方面呢,又想“近国际化”、回到世界排名上来。
这体现在:
虽然“从世界排名刷下来的这两个名额”变由内部推荐了,但内部推荐的标准却是“从亚锦赛参赛球员”中选拔,而她们亚锦赛参赛人员呢,又有60%还是按世界排名来确定的。
你看:
这绕来绕去的,最后还是要回到“世界排名”上来。
这也充分体现了日乒管理层的“矛盾心态”:
他们既想以国内赛事为主,大力发展好自己的乒乓球,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又怕在国际赛场上打不好,不得不考虑世界排名和球员国际赛场的表现~压力很大,非常矛盾。
所以说:
从日乒新的国际赛事选拔方式,还是能发现一些他们意图和想法的,对于中国乒乓球来说,这个老对手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关注,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