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肖奥邦 美巡赛球员运动表现教练,TPI中国区讲师团成员。

从今年球员锦标赛开始的美巡赛教练之路,我见证了袁也淳Valspar决赛轮三次切杆入洞一度冲至领先榜最后T4收官的高光,也体会了他受伤病困扰依旧要为积分参赛的无奈以及美巡赛的残酷竞争;我圆了自己的奥运梦,感受了最顶级的各项配置,近距离接触了除老虎外几乎所有我之前只能在视频里欣赏的顶级球员,也体会到了一周一个城市参赛周而复始的身心疲惫。

回国后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美巡赛选手究竟有多厉害?和国内选手比究竟有什么差别?”话题很大,我有太多想分享的,下面挑一些感受最深的吧:

太多球手受老虎·伍兹、麦克罗伊的影响,认为想打美巡就需要有和他们一样“完美”的动作,要打到350码,听起来很合理,可真相不是如此。他们很远,但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远,Trackman公布的美巡赛球员平均杆头速度是113mph,球速是167mph,平均落点是275码(这个数据现在应该略有提升),这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夸张,绝不是我们想象的人均180mph球速,300码落点;他们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直,好像每个洞都能开球上球道,标准杆上果岭;他们的3-5码成功率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高;他们的动作更是“千奇百怪”。那他们究竟好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对球场环境的充分理解和应对经验

高尔夫最大的魅力就是多变性,那么多的草种、坡度,球场设计配合每天不同的天气,风向,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自大地以为拥有了一个所谓的“完美动作”去征服每一个球场,而是带着一颗敬畏心认真感受当下的击球环境内,究竟需要你做什么能让球更靠近球洞。我今年去了这么多种类的球场,球员们几乎是一种瞬间的灵感就知道这个场地需要的最适合的球杆组合、挖起杆研磨方式和反弹角、挥杆球路、切杆技巧以及阅读果岭的感受。米克尔森有一个经典的采访视频,谈到自己的52度距离110码,但这只是在某种情况下,不同湿度、草种、顺逆草纹、是否有露水等每个因素都会对这支杆的落点带来2-3码的距离差别。这些因素对同一状态下的成绩会产生巨大差别,这需要很多经验和感知力。这也是很多国内优秀选手拿外卡打国际比赛时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因为他们平时可能没机会感受相似类型的果岭等设置,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举办如汇丰世锦赛等一系列大赛会提升选手水平的原因。我从不认为我们没能力弥补差距,可怕的是没有这些意识和经验,然后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某一个所谓的动作位置调整上。

2.对自己球路的充分了解

顶级选手不一定有最完美的标准动作,但他们一定有稳定的击球质量,可预估和操控的球路,以及足够的距离。老虎说过高尔夫最大的难度就在于你每天身体状态都会有细微差别,这种细微差别会对球产生巨大影响。无论你是什么级别的选手都不可能避免击球失误,可关键是出现失误时能否有最简洁、最直观的调整能力。这种调整也许是球位,是球杆,是握杆,是站姿重心,是送杆方式……可以是任何方式,但一定要和击球因素直接关联且自己感觉能重复执行。

我接触新学员的习惯是询问他对挥杆不满意的地方,他们会如数家珍列举一大堆起杆、上杆顶点、下杆转换等问题和自己想要的调整。可当我接下来问,你觉得你的调整具体影响了击球的哪一部分(比如击球最低点、出球方向、偏离方向、击球深度等等)时,他们却往往没有什么关联答案,更多是觉得这样看起来更“标准”更像哪位球员。而美巡赛球员非常清晰自己的诉求,他们不会在乎所谓的标准,甚至都不一定那么在乎雷达数据,他们只在乎自己想打某种球路时怎样可以完成,且一定要最简单直观,因为这样才可能在高压下重复执行。这是球手包括教练都要不断自我拷问的地方:“现在这个调整究竟帮到击球的哪一部分?”“这真的是最适合他,最高效的调整方式吗?”

3.对自我身体的保养

如果六块腹肌可以帮人夺冠,以美巡赛球员对冠军的渴望、自我执行力还有团队配合,一定人人都能做到。可对球员而言,体能的真正意义在于避免伤病,增加对技术的身体敏感度,一套类似赛车前例行检查的高尔夫身体刷机流程以及更多的爆发力很重要。我看过一份报道,一次泡沫轴滚动并不能当下让身体灵活性产生变化,可持续一个月后的区别是巨大的。球手的时间很宝贵,要大量练习挥杆、短杆、下场,没有那么多时间像健身健美选手一样去健身房训练,也不应该在赛季期间每天都练得酸痛无比影响真正的高尔夫竞技表现。所以和挥杆的调整一样,需要精确,高效地与自己的薄弱点强关联,然后重复执行,这才是真正的职业素养。在巡回赛的强度和频率下伤病某种程度上甚至无法避免,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早地养成这种职业素养,从而尽可能减少受伤的概率,避免大赛前的“非战斗减员”。

一年的美巡赛之行,受到的启发太多,再次感谢袁也淳和罗莹夫妇的邀请,这段旅程和经历让我无比珍惜和感恩。如今我已回到上海,主战场也将放在国内,希望这些经验带来的总结和未来的身体力行能帮我实现一些内心的小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多内容请订阅《高尔夫大师》12月刊

近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