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餐桌上,鱼肉往往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不论老年人还是小孩子,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吃鱼能“补脑”,还有助于增强体质,甚至连医生也会建议多吃些鱼,摄取优质蛋白和有益脂肪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就在鱼肉被视为“健康食品”的同时,关于它的负面声音也不绝于耳,鱼肉吃多了真的好吗?哪些鱼需要少吃,甚至最好别碰?

有人说,吃鱼可能让身体积累有害物质,甚至增加患癌的风险。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国际上一些权威的健康研究发现,过量摄入某些鱼类,确实存在潜在的健康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些健康风险的根源,又与海洋污染、环境恶化密切相关。

面对这样的信息,很多人陷入了纠结,鱼肉到底还能不能吃,吃鱼这么多年,是不是一直被“蒙在鼓里”。

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团队曾经发布了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这份研究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

为了验证鱼肉摄入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对49.1万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跟踪与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数据采集包括他们过去一年内的饮食习惯,尤其是油炸鱼、非油炸鱼以及金枪鱼的摄入频率和数量。

随后,研究人员将这些数据与国家癌症登记记录、死亡指数进行比对,并调整了可能干扰结果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吸烟习惯和其他生活方式。

研究结果却让人出乎意料:

每日摄入鱼肉超过43克的人,黑色素瘤的风险增加了22%,金枪鱼摄入较多的人,患黑色素瘤的风险增加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油炸鱼摄入量高的人,风险也增加了18%,这些数据让人不禁一愣,吃鱼怎么还会和皮肤癌扯上关系。

专家分析,背后的原因指向了海洋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鱼类长期生活在水域中,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都可能暴露在污染物之下。

今年1月份北青网报道,美洲大学研究人员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厄瓜多尔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亚马孙部分流域鱼类体内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抽检58个鱼类物种360个标本,发现其中15个物种中53个标本的重金属浓度超过推荐标准,其中铝、砷和汞含量最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会随着鱼类食物链的积累,在鱼体内逐渐富集,尤其是那些体型较大、寿命较长的鱼类,它们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更是惊人。

人类食用这些鱼肉,就等于把这些有害物质带进身体里,长期如此,癌症等健康风险自然也会悄悄找上门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也不必因此“谈鱼色变”,美国心脏协会的一项声明强调,对于大部分健康的成年人来说,适量吃鱼的益处还是大于风险的。

鱼肉中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脑部功能、炎症调节等方面都有显著好处。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水产品安全性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发表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覆盖了2010—2020年间全国范围内的水产品检测数据。

结果显示,我国水产品的汞含量普遍低于国家标准,绝大多数处于安全可控范围内。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科学、适量地吃鱼,完全不必担心所谓的“汞中毒”或者致癌风险。

面对这些看似矛盾的结果,专家们的看法其实很统一,吃鱼利大于弊,但前提是吃得科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鱼肉所含的营养成分,比如高质量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D和矿物质,是人体必需且难以替代的。

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老人和儿童,适量摄入鱼肉有助于提升免疫力、预防慢性疾病,甚至促进大脑发育。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对鱼肉摄入保持理性,尤其是对于某些高风险鱼类和不健康的烹饪方式要有所警惕。

比如金枪鱼、鲨鱼等大型鱼类,体内重金属含量较高,建议少吃,油炸、烧烤等高温烹饪会产生致癌物质,长期食用也不利于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科学数据到专家观点,都在告诉我们,鱼肉可以吃,但要吃得聪明。

这场关于“鱼肉到底健不健康”的争论,或许无法一锤定音,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鱼肉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只要我们懂得如何选择、如何烹饪、如何适量,完全可以让它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鱼肉虽好,但并非所有的鱼都适合端上餐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鱼类,因为特殊的生长环境、加工工艺或烹饪方式,带来的健康风险远超过它的营养价值。

如果长期食用,可能给身体埋下隐患,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严重疾病。

尤其是下面这4种高风险鱼类,日常生活中要格外留心。

中式咸鱼,一口鲜香,一口致癌隐患,说到中式咸鱼,许多人会联想到咸香味美、下饭又下酒的“经典菜品”,尤其在一些沿海地区,咸鱼更是流传已久的传统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份“美味”背后的代价却让人心惊。

中式咸鱼在腌制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盐,这种高盐环境下,鱼肉中的蛋白质与盐中的亚硝酸盐反应,生成一种叫亚硝胺的化合物。

亚硝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明确对人体有致癌作用,长期食用会增加胃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风险。

尤其是一些腌制时间短、不够规范的咸鱼,亚硝胺含量往往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偶尔尝鲜对健康影响不大,但若是将咸鱼作为日常饮食中的“硬菜”,风险就不容小觑了。

想要控制这个隐患,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吃,偶尔解馋即可。

野生鱼看似纯天然,却可能暗藏重金属,在许多人眼中,野生鱼仿佛自带“天然”和“高营养”的光环。

毕竟它们没有养殖鱼的人工饲料,也没有药物添加的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现实却并非那么简单,如今的自然水域早已不再“纯净”,污染问题已经渗透到水底的每个角落。

长期生活在污染水域中的野生鱼,尤其是一些体型较大、寿命较长的鱼类,例如金枪鱼、方头鱼等,体内更容易富集重金属。

汞、铅、砷这些物质在鱼体内会随着食物链逐步积累,而人类一旦食用,就会将这些毒素带入体内。

汞这种重金属尤其让人头疼,它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较强的破坏力,对孕妇和儿童的健康危害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生鱼的营养固然丰富,但与其追求所谓的“纯天然”,不如选择那些生长环境经过严格检测的鱼类,减少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过度油炸和烤鱼,高温之下,美味成了隐患,炸鱼、烤鱼一直是不少食客的心头好,那种外酥里嫩的口感、喷香的酱汁,几乎让人难以抗拒。

然而,这样的烹饪方式不仅破坏了鱼肉的营养价值,还会在高温下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的有害物质。

鱼肉在油炸或明火烤制的过程中,鱼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会发生热分解,生成多环芳烃和杂环胺等致癌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物质不仅对消化道造成刺激,长期食用还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此外,高温烹饪往往需要大量油脂和调味料,摄入过多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对于爱吃烤鱼和炸鱼的人来说,偶尔解馋无妨,但把它当作饮食常态显然不可取。

与其追求那一口“香脆”,不如试试清蒸或水煮的做法,既能保留鱼肉的鲜美营养,又不会带来额外的健康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煮熟的淡水鱼,肝吸虫的隐形威胁,很多人喜欢尝试“鱼生”这种独特的吃法,尤其是在一些地区,生鱼片、淡水鱼生粥更是餐桌上的特色美味。

然而这样的饮食习惯,极有可能让肝吸虫“安家落户”,成为健康的巨大威胁。

淡水鱼中容易携带肝吸虫幼虫,这种寄生虫一旦进入人体,往往会在肝胆管内寄生繁殖,损害肝脏健康。

感染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腹痛、腹泻等轻微不适,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引发胆管炎、肝硬化,甚至胆管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可怕的是,肝吸虫的寿命极长,能够在人体内存活20—30年之久,慢慢地对肝胆系统造成累积性损伤。

而草鱼、鲤鱼、鳊鱼等常见的淡水鱼,都是肝吸虫的主要“宿主”,稍不注意,就可能让寄生虫趁虚而入。

因此,淡水鱼一定要彻底煮熟,切不可抱着侥幸心理食用未煮熟的鱼肉,更别轻易尝试生吃。

健康永远比一时的口舌之欲更重要。

鱼类的选择关乎健康安全,小型鱼(如鲫鱼、鳊鱼)和深海鱼(如鳕鱼、三文鱼)含有较低的重金属风险,更适合日常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反,大型野生鱼(如剑鱼、金枪鱼、鲨鱼)因为富集污染物的概率更高,应尽量避免。

科学的烹饪方法,健康吃鱼,烹饪方式很关键,清蒸、煮汤是最佳选择,这样既能保留鱼类的营养,又能避免高温烹饪带来的有害物质。

如果要煎或烤,也要控制火候和时间,避免过度焦化。

控制食用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周摄入鱼肉300—500克,每日40—75克最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孕妇、儿童和痛风患者,更要谨慎选择鱼类,避免摄入高风险品种。

鱼肉虽好,但选择与食用方式决定了它是健康营养还是风险隐患。

远离高风险鱼类,科学合理地吃鱼,才能真正让这道餐桌上的美味成为守护健康的选择。

参考资料:39健康网——美国研究:鱼肉含有毒物质,多吃或致癌?真正要少吃的是这4种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