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对于疫苗安全的关注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山东省卫健委官方网站于12月12日正式发布了《山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2024年版)》。这份文件详细阐述了在接种疫苗后,若因不良反应导致接种人死亡或身体器官受损,应如何申请补偿手续及具体的补偿金额标准。这一消息的发布,无疑在公众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需要澄清的是,这份文件的标题是“补偿办法”,而非“赔偿办法”。一字之差,却蕴含着截然不同的法律含义和性质。补偿,通常指的是在没有过错方的情况下,为了缓解经济困难或损失而提供的一种经济救济;而赔偿,则是指存在过错方时,由过错方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

因此,《补偿办法》的出台并不意味着疫苗存在质量问题或接种过程中存在过错,而是针对在规范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所制定的一种经济救济措施。

《办法》的第三条明确界定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它指的是在合格的疫苗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这里的关键词是“合格的疫苗”和“各方均无过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苗作为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品,其制作原料来源于细菌或其他微生物。通过将处理过的病菌注射至体内,模拟感染过程,从而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少数人在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但只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这些疫苗都被视为合格产品。

因此,当接种合格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这并非疫苗生产者和接种机构的过错。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按照赔偿的原则来处理,而是应该根据补偿的原则来提供经济救济。根据《办法》的规定,相关的补偿费用将由财政资金将承担。

当然,如果疫苗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或者医疗机构在接种时未能按照规定流程操作,导致受种者健康受损,那么这种情况就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范畴了。此时,应适用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处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赔偿条款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大家最为关心的补偿标准问题。根据《办法》的规定,补偿标准主要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受种者死亡的补偿标准;二是受种者严重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的补偿标准。

对于受种者死亡的补偿标准,《办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的金额为山东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倍。

以2024年为例,如果一位受种者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幸去世,那么其家属可以获得22倍的2023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补偿。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23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571元,所以22倍的补偿金总额将达到113.46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于受种者严重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的补偿标准,则相对复杂一些。

由于这种情形下受种者并未死亡,但身体受损程度因人而异,极端情况下维持生存下去的费用可能极高,故补偿金额会比受种者死亡的情况下还要多。具体的补偿金计算公式为:

一次性补偿金额=山东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损害系数再*22。

损害系数根据受种者的损害等级分成十一级,从0.2至1.6不等。以损害系数为0.5为例,受种者可以获得的补偿金额为56.73万元。

将伤害系数0.2至1.6分别代入公式,可知第二种类型的补偿标准金额范围在22.69万元至181.45万元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这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并非是为新冠疫苗“埋单”而临时制定的文件。早在五年前的2019年,山东就已经出台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只不过当时的规定有效期为五年,到2025年1月14日即将到期。

因此,为了延续这一制度,需要出台一个新的规定来延长其有效期。前后两版的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并不存在为新冠疫苗“量身定制”的情况。这种误解和猜测完全是无稽之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说,这份《山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2024年版)》的出台,为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过错药品不良反应提供了明确的经济救济措施和补偿标准。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受种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心和信任。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