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t

引言

曾经,中苏两国因为同是共产主义兄弟而交好,建国之初,中国能从一个没有根基的农业国很快建立起工业体系也离不开苏联的帮助。

然而,这一切在50年代末期都戛然而止。两国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对美态度都出现了很大的分歧,随着赫鲁晓夫的高调访问,分歧也愈演愈烈直至关系陷入冰点。

因为我们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双方彻底决裂。等到苏联高层换人后,双方都曾试图缓和关系甚至进行了尝试。奈何,分歧无法弥合,关系自然难以修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鲁晓夫访美:中苏兄弟为何心生间隙

1959年,冷战的铁幕之下,世界正酝酿一场看似友好的外交秀。赫鲁晓夫以“破冰者”的姿态访美,一时风头无两。

他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共坐庄园,谈笑风生,甚至参观了迪士尼乐园。当世最强的两个大国,已经明里暗里较劲了很多年,居然重新坐在了一起,这不能不令人感慨。

这场“高调外交”在西方国家掀起热潮,却在东方引发了阵阵不安。毛主席紧盯着报纸上的照片,赫鲁晓夫微笑着举起高脚杯,与美国政要觥筹交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思忖着:“这酒杯里,可不止红酒那么简单。”就如同,赫鲁晓夫手上的杯子身上那大大的“可口可乐”的标志一样,都是这位苏联领导人外交上的风向代表。

当时,国内要举办一场盛大的纪念仪式,也向赫鲁晓夫发出了邀请。所以,他在结束华盛顿之旅后又马不停蹄赶到了北京,但这次的接待,却没有兄弟间久别重逢的热烈。

在北京,赫鲁晓夫到访的第一天,他就兴致勃勃地向咱们描述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甚至不忘夸耀自己与艾森豪威尔如何推心置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番表述并未换来笑脸。中国人心里明白,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不仅仅是外交辞令,它更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妥协。

更有甚者,在国庆庆典的会谈中,赫鲁晓夫提及的内容完全偏离了中国期待的“社会主义团结”,反倒更像是对美式生活的炫耀。

毛主席看着赫鲁晓夫的表演,内心五味杂陈,他从未想过,这位昔日的战友竟然会将目光投向“敌人”。这种接近必然损害中国的国际利益,也会让社会主义阵营陷入分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成美国的“敌人”了。朝鲜战场上以强胜不了弱,更加令他们加紧对中国的经济堵截、军事恐吓。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能接受苏联要和美国“友好”呢?双方不欢而散,赫鲁晓夫不仅提前回国了,还用极具冒犯性的语言影射中国“好战”,这彻底点燃了两国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赫鲁晓夫下台为何仍无法救赎中苏关系

赫鲁晓夫的下台曾被中方视为改善中苏关系的契机。毛主席在获悉这一消息后,指示中国领导层以礼相待,并向苏共中央发去热情洋溢的贺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场外交试探很快被现实打破。新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虽然暂时停止了对中国的公开批评,但在核心政策上却延续了赫鲁晓夫时期的许多做法。

尤其是在对外关系方面依旧强调“和平共处”与裁军。与此同时,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并未减少,这让咱们警惕性陡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方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分歧巨大,在实际利益上也几乎没有合作的可能。最为讽刺的是,1964年的莫斯科会谈以失败告终。

马利诺夫斯基的奇袭

1964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莫斯科的十月革命庆典。会议初期,双方都表达了对合作的期待。

在此之前,中苏都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停止国内对对方的负面宣传、公开表示“社会主义国家要团结”。情况看似在好转,然而,一场宴会中的意外打破了微妙的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利诺夫斯基在酒席间突发奇想,说出了一番令在场所有人瞠目结舌的话:“我们搞掉了赫鲁晓夫,你们是不是也该干点什么?”

一瞬间,宴会厅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中方人员虽然没有立即回击,但表情已经冷若冰霜,然后迅速离开了。

随后,中方就此事正式向苏方提出了交涉。但经过几次会谈,周恩来发现苏联换了领导却没有换政策,以前的分歧该怎么存在还是怎么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事件也彻底断绝了中苏两党和解的可能。马利诺夫斯基的言论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误,更揭示了苏联领导层对中国的不信任与傲慢。

冷战中期的中国:从夹缝到主动出击

尽管双方努力尝试和解,但彼此的战略分歧和利益冲突注定了合作的无望。在冷战的格局中,中国从夹缝中崛起,以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书写了自己的历史。

随着中苏交恶,美国逐渐意识到,中国可能成为遏制苏联的关键力量。可以说是,东方不亮,但西方却来了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通过支持亚非拉国家的反殖民斗争赢得了声誉。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在努力推动工业化与军事现代化,以确保自身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破冰更是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一次重要转型。从曾经的孤立无援到左右逢源,中国用智慧与毅力在冷战格局中争取到了新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苏关系恶化带来的深刻教训:中国意识到,国际关系中,利益为王。

唯有自身强大,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

参考资料: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中苏和解的尝试与失败探析.中共党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