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在中国戏曲的璀璨星河中,稀有剧种犹如散落的明珠,各放异彩却鲜为人知。这些剧种,或流传于一地,或仅存于一团,它们不仅是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展现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与深厚底蕴。2024年8月27日至9月1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滨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山东省戏剧家协会、滨州市委宣传部、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滨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博兴县人民政府承办了“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10月21日,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了“稀有剧种保护传承专家论证会”,这些活动的举办旨在唤起公众对稀有剧种的关注与保护意识,让这些濒危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生命力。本刊围绕稀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组织若干专家稿件,共同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文化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源头活水清如许,古老声腔永流芳

文/梁 燕

2024年8月27日至9月1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滨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市民文化中心大剧场隆重举行。这次展演共有6场,41个稀有剧种包括藏剧《金城公主》、台州乱弹《活捉三郎》、扽腔《黎明前夜》、阿宫腔《白蛇传·游西湖》、湖北越调《伐子都》、耍孩儿《猪八戒背媳妇》、凌源影调戏《履霜记》、苗戏《车过苗寨》、梨园戏《朱文·赠绣箧》、五音戏《王二姐思夫》、正字戏《织锦记·百日缘》、海歌小戏《蚝排情缘》、淮海戏《催租》、西秦戏《赵氏孤儿·挂图》、两夹弦《三拉房》、黄龙戏《寒宫玉殒》、松阳高腔《八百两》、梅林戏《关公怒·巧推》、丹剧《三凤求凰》、龙江剧《挂帅难嫂》、徽剧《淤泥河》、川北灯戏《耍火龙》、太康道情《王金豆借粮·绣房》、壮剧《换酒牛》、通剧《陈英卖水》、白字戏《珍珠记·扫窗会》、莆仙戏《目连·后花园咒誓》、东路梆子《军歌嘹亮》、莱芜梆子《推媳妇》、漫瀚剧《缘自你的爱》、吹腔《贩马记·写状》、宛梆《甘露寺》、关中道情《隔门贤》、石家庄丝弦《赶女婿》、沾化渔鼓戏《今夕何夕·生死》、北京曲剧《少年天子》、彝剧《醉审》、蓝面具藏戏《卓娃桑姆》、赣东采茶戏《打狗》、瓯剧《酒楼杀场》、汉调桄桄《游西湖·杀裴》等优秀剧目,分别以折子戏、戏曲小戏、经典选段等舞台形式呈现,这是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多家单位落实扶持计划,推动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人才培养和剧目孵化的一项重大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耍孩儿《猪八戒背媳妇》

此次观展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古老的声腔剧种延绵不绝,代代流芳。先看这次展演中我国北方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几个古老剧种:山西大同市北路梆子和耍孩儿剧种保护传习中心演出的折子戏《猪八戒背媳妇》令观众耳目一新。耍孩儿又名咳咳腔,以元杂剧曲牌命名,诞生、流行于山西北部大同一带,约有700多年的历史。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戏的班社演出活动。耍孩儿唱腔古朴、豪放,音质醇厚,乡土气息浓郁,听来别具一格。该剧中猪八戒的脸谱是以黑色为主,勾画白色条纹,突出鼻孔和嘴巴;猪八戒的唱腔也很有特色,以传统唱法运用后嗓,体现嘶哑的效果;猪八戒的表演诙谐幽默,与美女的互动憨态可掬,在打击乐的烘托下,猪八戒与众美女载歌载舞和带有杂技性的表演中,取得了欢快火爆的舞台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宛梆《甘露寺》

河南省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演出的宛梆折子戏《甘露寺》,唱腔余音绕梁,令人回味。宛梆生长、流行于河南南阳及其周边一带,也叫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是明末清初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与南阳小调、南阳说唱等民间音乐、方言融合演变而来,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宛梆主弦是秦腔早期大弦,发音高亢激越,犹如鸟鸣,以枣木梆子击节,演唱响遏云霄,剧目题材多为古代征战、历史演义、宫廷斗争、英雄传奇等内容,被观众称为“大戏”。宛梆的声腔音乐属于板腔体,花腔的运用是在本腔基础上高八度的假嗓无字行腔,用以表达人物的悲欢,感染力极强。《甘露寺》的表演恢宏大气,舞台上赵云、刘备、吴国太、乔玄、孙权等剧中人物的塑造,尽显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的胆识与气魄,引人入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音戏《王二姐思夫》

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演出的五音戏折子戏《王二姐思夫》,给人印象深刻。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的秧歌腔,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滨州、潍坊及周边地区,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五音戏的唱词乡土气息浓厚,唱腔由两个上下乐句组成,属于板腔体。表演多以二小戏(小旦、小生)、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为主,演唱风格细腻、婉转,旦角表演讲究精致、妩媚,长于表现民间的日常生活和女性的心理特点。《王二姐思夫》演的是一位古代青年女性王二姐婚后三年无法和丈夫团聚的苦闷。久在闺中的王二姐,苦苦等待外出赶考的丈夫,细数一年当中每个月的节气,不见丈夫归来,她左思右想,望眼欲穿。王二姐一角的演唱于思念中交织着抱怨,娇羞中蕴含着幽默,还有对丈夫归来时欢娱的幻想和祈盼。整场戏一人独唱、独白,表情、身段,技艺超群,令人叫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调桄桄《游西湖·杀裴》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演出的折子戏《游西湖·杀裴》,让人感受到古老剧种的魅力。汉调桄桄,又叫桄桄戏,系明末关中秦腔传入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地区,唱腔、道白以汉中方言音调为基础,板式、旋律、主奏乐器有许多与秦腔相同,故称“汉调秦腔”。它兴盛于清末民初,班社林立,如今只有南郑区一个专业剧团。汉调桄桄的表演追求火爆、夸张,由不少刀枪棍棒或拳脚的打斗、腾跃身段,还有“耍椅子”“变脸”“揣火”等特技。《游西湖·杀裴》取材于传统剧目《李慧娘》,演的是南宋书生裴瑞卿与奸臣贾似道侍妾李慧娘相爱,李慧娘被贾似道杀害,冤魂不散。裴生遭到贾似道毒手,李慧娘星夜救护并严惩奸佞。扮演李慧娘的演员在舞台上演技了得,连续多次吐火,震撼全场。

再看我国南方地区久负盛名的古老剧种:福建省莆田市莆仙戏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目连·后花园咒誓》,是莆仙戏传统经典剧目《目连救母》中的一出折子戏。莆仙戏原名兴化戏、兴化杂剧,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惠安和兴化方言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莆仙戏属兴化腔,以“南北曲”和古曲为主体,吸收佛教音乐,融合莆仙一带民歌俚曲,保留了宋杂剧、宋元南戏的一些艺术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莆仙戏依然保持宋代做场“锣、鼓、吹”的传统,乐队只有司锣、司鼓、司吹3人。莆仙戏传统剧目丰富,表演古朴而有范式,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的影响。莆仙戏《目连救母》曾是濒危剧目,经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莆仙戏艺术家的抢救与恢复,呈现了上、中、下三本,演出时间长达10个小时的规模。此剧演善人傅相一生奉佛行善,其妻刘四真受人怂恿,违誓开荤,大开杀戒,不敬神灵,被捉打入地狱,受尽折磨。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前往西天祈佛超度。傅罗卜在地狱历尽艰辛,不改其志。佛祖感其孝心,准予皈依佛门,改名“目连”并赐予《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终将母亲救回。《后花园咒誓》一折刘四真和鬼魂等两角色的“蹀步”“摇步”“抖肩颠步”“推肩塌步”表演,经受众鬼卒的“十八拷”酷刑和“三吐血”的高难度演绎,表现了人物愧、悔、惊、恐的痛苦之状,达到了自古以来戏曲的高台教化目的。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演出的梨园戏折子戏《朱文·赠绣箧》,依据清代手抄残本而演,古朴婉转的唱腔、浓郁的闽南方言、婉约精致的表演,把观众带入了一个久远的故事之中。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流行于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台湾省闽南方言地区,远播港澳和东南亚,是一个拥有800年历史的被称为“南音遗响”“古南戏活化石”的珍稀剧种。梨园戏的声腔属于曲牌体,现存200多支曲牌中,大部分仍沿用唐宋古曲牌名,调式有宫、商、角、徵、羽五种,唱词多为长短句,曲韵属中州韵,用泉州方言,声调分七声,平、上、去、入四声之后三声皆分阴、阳。特色乐器有南鼓、南琶、二弦、尺八和拍板,鼓师在打击南鼓时,须翘起右脚跟压在鼓面上,以此控制音量、音色的强弱高低。南鼓所谓“压脚鼓”这一演奏特征是全国所有剧种的乐器中所没有的。《朱文·赠绣箧》是梨园戏传统经典剧目《朱文太平钱》中的一折,演的是北宋书生朱文寻亲未果,投宿客店。夜半时分,一女子自称是店主女儿,名叫一粒金,以借火为名,接近朱文,屡屡纠缠,赠与朱文一帧装有十文太平钱的绣箧,约定二人终身。翌日店主见朱文手持太平钱及绣箧,认出此乃亡女陪葬之物。朱文闻听大惊失色,慌忙出逃。半路又被此女拦阻追随……女子深情款款,朱文张皇失措,一时间人鬼难辨。生旦表演张弛有度,故事情节扑朔迷离,引得观众兴味盎然。

来自广东省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出的折子戏《织锦记·百日缘》、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演出的折子戏《赵氏孤儿·挂图》、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演出的折子戏《珍珠记·扫窗会》一起亮相此次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正字戏源于明代南戏,经海、陆两路,过赣、闽两省,进入潮汕,被称成为“南下大戏”。古老的弋阳腔、昆腔、海盐腔和中州韵都在正字戏中保留着它们的部分文化基因。然而正字戏历经时代变迁,目前仅遗存于海陆丰地区。《织锦记·百日缘》演的是七仙女与董永经过在雇主家百日打工以后,准备夫妻双双回家。谁料玉帝派遣天兵召回七仙女,七仙女顾及董永的安危,不敢违抗玉帝。董永不知已经触犯天条的妻子为何如此决绝回转天庭,痛不欲生。七仙女深知百日姻缘已尽,看着痛苦挣扎的丈夫,只得洒泪而别。现场观众也随着演员的真挚表演而为之动容。

西秦戏又称“乱弹腔”,源自秦腔,即琴腔、甘肃腔。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广东海陆丰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在清代初年形成西秦戏。主要唱腔包括正线(正宗曲调)和西皮二黄,唱、白属于中州韵,板式变化体。西秦腔表演风格粗犷雄浑,长于武戏。《赵氏孤儿》是一出脍炙人口的悲情大戏,演的是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无道,奸佞屠岸贾设计陷害忠良赵盾,赵家300余人被杀,只留下赵氏孤儿被草泽医生程婴救下并抚养长大。“挂画”的情节就是15年后程婴手指画册上的图画,向少年赵氏孤儿讲述其身世,赵氏孤儿闻听深受震撼,决意为全家报仇。两位演员对西秦腔经典剧目及舞台艺术的坚守,感染了现场的观众。

白字戏称“海陆丰白字”,又叫“南下白字”,不同于广东潮剧(“潮州白字”)。元末明初,南戏从闽南流入广东海陆丰,与当地方言(属闽南方言语系)、民间艺术结合,形成了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其唱腔基本是曲牌联套体,唱曲多用“啊咿嗳”衬字拉腔,后吸收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珍珠记·扫窗会》是海丰白字戏《珍珠记》中的一出折子戏,演的是书生高文举与原配妻子王金真相亲相爱,高文举上京赶考得中状元,被奸相强招入赘温府。王金真收到被篡改过的休书,上京寻夫,被温家打压为奴。王金真将夫妻二人的爱情信物一半珍珠藏于米粿中,高文举会意。是夜,王金真打扫书馆,与丈夫会面。高文举帮助妻子逃出温府,教她上告包公。最后二人终得团圆。此剧唱腔古朴幽咽,婉转动听。演员入情入理的表演,诉说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安徽铜陵市艺术剧院演出的吹腔《贩马记·写状》,乍一听所谓吹腔完全是昆腔的旋律。明末清初从江西弋阳腔发展而来的四平腔,受到昆腔影响,在安徽枞阳一带形成,成为徽剧主要腔调之一。京剧、昆剧的经典剧目《奇双会》,就是《贩马记》。演的是新婚夫妇李桂枝与赵宠,恩爱相守。李桂枝父亲李奇贩马归来发现不见儿女,仔细追究,被人陷害。李桂枝为父伸冤,求身为官宦的丈夫撰写状纸,赵宠不知就里而打趣娇妻,李桂枝心急如焚而羞于开口。“写状”即是此段情节。最终李奇昭雪,一家人得以团聚。两位年轻的演员在老艺术家的传授下将吹腔这一经典片段呈现于舞台。

浙江省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演出的《酒楼杀场》,是经典剧目《大名府》中的一折,将瓯剧的精粹尽显舞台。瓯剧,原名温州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以“书面温话”为舞台语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乱弹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徽剧滩簧、时调诸腔,行当齐全。脸谱有“一字眉”“手形脸”,还有神话中的虎脸“鸟脸”“鲤鱼脸”,构图独到。其表演火爆、喧闹、勇猛,有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酒楼杀场》演的是梁山好汉石秀的故事,石秀奉宋江之名,伺机搭救即将行刑的卢俊义。他在酒楼饮酒,随时观察法场路上动静,思索救人的办法。在与酒保的互动中,扮演石秀的演员身手不凡,褶子、大襟的甩、抖动作干脆,蹉步、云手的运用娴熟,跨腿转身等一系列动作利索、迅捷,展现了瓯剧古朴、明快、于粗犷中见细微之处的风格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北越调《伐子都》

湖北省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折子戏《伐子都》是一出北戏南传的经典老戏。越调流行于河南省南部、东部,山西省的东南部、陕西省的东南部、湖北省的西北部、安徽省的西北部。兴盛于清朝末年,越调班社众多,剧目丰富,人才辈出,形成了“上路”“下路”“南边”等地域流派。“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人称“湖北越调”。越调音乐体制有曲牌体和板腔体,行当齐全,是历史悠久而成熟的剧种。《伐子都》中扮演子都的演员身扎大靠,头戴插翎帅盔,脚穿厚底长靴,运用了“撅腰下高”“僵尸”等高难技巧,表现子都心生幻觉、惊恐紧张之态,引得满堂喝彩。

限于篇幅,古老声腔的经典剧目不胜枚举。此次展演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在新老艺术家艰难而可贵的薪火传承中,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品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大放异彩。它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绵长的文脉和不竭的生命力,从一个侧面昭示出中华民族在迎来伟大复兴之际的昂扬向上和蓬勃态势。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原院长,教授)

毛小雨

周育德

贺宝林

责任编辑 卢巍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