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河畔,黄浦江边。
两个地理坐标间,
浓缩的是一份两地相融的深情。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全国10万大军支援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上海人民积极响应号召,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们不远千里而来,用最好的年华和青春热血奉献这片红色热土。1959~1962年期间,上海先后部署动迁食品、服装、建筑、小五金等10几家企业至三明落地投产;1964年之后,在福建“小三线”建设期间,上海又继续向三明搬迁了永昌五金厂、立丰染织厂、泰昌胶合板厂、国营上海第26纺织印染厂等企业。在沪闽两地的共同推动下,这些迁明企业迅速投产,为弥补三明重工业基地企业门类不足的短板、解决民用工业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完善三明工业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沪入明的沪厂职工,视建设三明为己任,为三明新兴工业城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走在三明城乡,
上海“印记”无处不在,对口合作的足迹,
不仅烙印在三明的大街小巷、高山深谷、田野乡间,
更深深铭刻在三明人民的心里。
沪明情文化街区项目
是三明市三元区为贯彻落实上海与三明对口合作
有关要求,
谋划并打造的对口合作市区两级重点项目。
三明沪明情文化街区
沪明情文化街区项目计划分两期实施,总投资约1.4亿元。
沪明情文化街区一期项目:总投资1700万元,是在已建好东安路和沪明路的基础上,对两条呈“十”字形的街道进行提升改造。具体建设内包括:
一、新建文化长廊,以此体现18家上海轻工企业迁入三明的发展历程,记录工业变迁、生活变迁、文化变迁,展示新三明发展前景;
二、新建沪明文化交流中心,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社区会客厅、书社、微影院等功能区,制作和展览历史图片、回忆录、沪明往事影片等,叙说沪明合作前景和情感。一期项目已于2023年12月完工并投入使用。
“沪明情·画卷”微景观 (三元区社科联 供图)
沪明情文化街区二期项目:位于三元区列东街道沪明社区阳光城东侧三角地块,总投资约1.2亿元,占地面积9.2亩,拟建设集聚沪明特色饮食、时尚饮食、海派与潮流文化、地方文化和非遗文化演播、特色书吧、教育和文化培训以及特色商品和文化展示等功能的商业文化综合街区。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沪明对口合作成果展示地、文化旅游休闲新地标及高品质时尚生活街区,充分体现上海韵味、记忆、情感、品味和三明特色。二期项目计划于2025年6月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10月投入使用。
目前,
周围挡板已围起来
建设沪明情文化街区,有利于加深上海和三明人民的感情,有利于三明向上海学习、与上海人民交流。山海不为远,携手向未来。沪明两地全力推进对口合作提质增效的步伐愈发坚定、前景更加光明。
未来
随着沪明、东安路的贯通
将实现新市北路与江滨路的联动
达成分流交通、
不仅居民出行方便
而且促进了沪明合作各项工作的开展!
有一种情谊,
跨越时光,历久弥坚。
沪明之间那段情深谊长的往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上海人民支援“小三线”建设,
大批上海建设者来到三明、扎根山城,
帮助三明在平地上建起工业城,
两地积累了深厚感情。
20世纪60年代, 为弥补三明工业基地企业门类的短板,解决民用工业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完善工业体系,福建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协商,将部分上海轻工企业迁入三明,促进三明的轻工业建设。
沪明两地在国家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开展紧密合作,为三明工业城市的崛起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基于三明工业基础、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等因素,上海对三明给予了大力支援,先后迁入轻工、化工和手工业等多家企业。上海对迁明企业采用整体搬迁,人员随厂迁移的支援方式,并对在沪事宜进行统筹管理;三明负责项目在本地的一切工作,如勘察厂址、安置迁入职工及家属等。双方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完成搬迁任务。
中国金属制品厂迁明前夕的合影
上海市虹口区劳动局第二螺丝加工厂(即虹口螺丝厂)迁厂协议书
数以万计的上海子弟跟随列车向南飞奔入明,面对荒山野岭、荆棘草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斗严寒、战酷暑,披荆斩棘,移山填谷,挑土开荒、搭盖工棚、建设厂房……
从1959年到1970年,短短十来年,18家上海轻工企业迁入三明,加快了三明工业基地的建设,为三明输入了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了宝贵的迁明建设精神,也为沙溪河畔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注入了重要的驱动力。
01
上海三星糖果厂,是上海迁明的第一批企业,后更名为三明食品厂。1960年前,三明生产饼干的都是一些小作坊,饼干制作工艺简单,没有发酵、没有添加麦芽糖,吃起来就像青瓦片一样,更别提美味了。上海三星糖果厂搬来后,其生产的糖果、饼干等30多个品种,成了那个时代专属的甜蜜味道。它的进驻,填补了三明没有现代正规食品企业的空白,为三明食品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60年代食品厂工人参与厂房建设
图为三明食品厂职工在包装广式月饼,图片由陈伟明提供
02
福建省三明纺织厂前身为上海国棉第26棉纺织印染厂。1970年10月迁入三明后改称三明纺织厂,同年12月15日正式投产,为三明的纺织业乃至全省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金雀”牌纱线、“奔鹿”牌牛仔布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奔鹿”商标还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0年改制更名为福建省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图为90年代,三明纺织厂员工在流水线上生产牛仔布,来源于三明档案馆馆藏
有关上海职工支援三明建设的那段记忆,总能在不经意间被唤醒。老建设者们是三明发展变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三明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沪明小学的“前身”,是三明纺织厂的一部分。“取名‘沪明小学’,也是为了纪念老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感谢他们为支援三明作出的贡献。
03
福建省三明印染厂前身为上海立丰染织厂,1938年由盛杏卿创建。1966年10月内迁三明,更名为福建省三明印染厂。迁厂的第49天便投入生产,印染出“跳鲤牌”大红布,由此结束了福建靠手工印染的历史。1993年改制更名为福建省三明立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
图为1987年,三明印染厂产品宣传图,来源于三明档案馆馆藏
04
三明市第一服装厂,前身为上海市奇美内衣厂,成立于1944年,1961年3月迁入三明,其拳头产品金鱼牌衬衫、“舒而美”服装质美价优,畅销全国。1980年3月,为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三明市革委会批准同意增设三明市衬衫厂,“金鱼牌”衬衫于1981年荣获福建省名优产品荣誉。
图为80年代,三明第一服装厂生产的金鱼牌衬衫和“舒尔美”时装,来源于三明档案馆馆藏
05
三明市印刷厂前身为上海长宁印刷厂,1960年11月从上海迁入三明,与三明人民报社印刷厂合并,更名为三明日报印刷厂。1967年,企业更名为三明市印刷厂。1988年,增冠第二厂名“福建省第二新华印刷厂”。
1960年12月,上海长宁印刷厂内迁三明,图为工人在排版报纸
图为1987年三明市印刷厂工人印制年画挂历,图片来源三明档案馆馆藏
06
三明市皮鞋厂前身为上海永久皮鞋厂,1961年3月迁入三明,更名为三明市皮鞋厂,1992年更名为三明市鞋业总厂。
(图为80年代,三明市皮鞋厂引进的成产设备,图片来源于三明档案馆馆藏)
07
三明市五金厂前身为上海傅振兴五金厂。1961年11月迁入三明与三明五金厂合并,仍称三明市五金厂。1969年把生产螺栓部分的人员和设备与金属制品厂标准件车间合并成立三明市标准件厂。三标厂是福建省最大的生产标准件的企业。
图为80年代,三明标准件厂产品,来源于三明档案馆馆藏
图为70年代,三明标准件厂员工家属在办公楼前合影,图片由张爱菊提供
08
1962年3月,依照上海市委决定由上海玻璃仪器厂和上海协隆玻璃厂等单位抽调一批生产骨干和一个建厂领导班子支援三明工业建设,后吸收富兴铁厂部分职工和从江苏招一批有技术专长职工共80余人成立三明市玻璃厂。
60年代玻璃厂迁厂初期手工生产玻璃瓶
09
三明市电工仪器厂前身为上海新兴电机厂,1959年5月从上海迁入三明,当年并入福建省三明机器厂,1960年3月更名为三明化工机械厂
三明化工机械厂(前身为上海新兴电机厂)职工在革新刀具
建厂初期主要为三明钢铁厂、三明化工厂生产一些零配件,1964年首次生产石油设备1200毫米圆箱式压滤器。由此三明化工机械厂进入了全国炼油化工机械行业。
三明化工机械厂产品。图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10
三明市无线电元件厂前身为上海永昌五金厂,工人在建设厂房
经过10余年“开疆拓土”,1971年,上海迁明企业工业产值占三明全市的36%,成为三明乃至全省轻工业的骨干。当时,有不少企业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产品,且具有了相当的发展规模:食品厂的鹅牌咖啡茶、纺织厂的奔鹿牌细纱、印染厂的花布、胶合板厂的企鹅牌胶合板……这些产品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些还填补了省内的空白。
三明由工业而生、因工业辉煌。福建省第一吨钢铁、第一台载重汽车、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黑白电视机都诞生在这里。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三明聚集了全省最大冶金、造纸、水泥、重卡等生产企业,已形成了 11个门类、37个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
01
谢谢你们曾经来过,
点燃三明这个城市的烟火!
建设沪明情文化街区,
有利于加深上海和三明人民的感情,
有利于三明向上海学习、与上海人民交流。
从黄浦江到沙溪河,
相隔800公里,跨越一个甲子,
两地再续前缘,共赴美好未来。
┃最三明综合编辑(部分资料来源福建发布、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澎湃福建、三明档案),转载请备注完整出处。
┃联系地址:三明市三元区双园新村50幢B座20楼2005(市图书馆、艺术馆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