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达所到之处,那是杀声一片。这是一个喝酒闹事,一刻不得安宁的花和尚,一生不是去喝酒,就是走在喝酒的路上,一生不是去打架,就是走在打架的路上。
尽管喝酒吃肉,又惹是生非,到处干架,但是鲁达却受到了很多文学家最高的评价,那是因为鲁达的惹是生非都是为了维护人间正义。为了维护正义,他必须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只有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行侠仗义,维护正义,难道不是吗?
鲁达的不守规矩,乃是天性使然,并没有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情,虽被称作花和尚,让人觉得可爱。但是书中却有一个穷凶极恶的和尚,他不但不守规矩,还专门干一些对不起别人之事,如果让这两个和尚撞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那势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虽然最后在史大郎史进的帮助下,正义战胜了邪恶,但是对维护正义的鲁达来说,也还是输了,这该如何理解呢?因为那些老和尚和那个年幼妇人都死了。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眼看着鲁达即将消灭两个恶人,寺庙将重见天日,为何那些老和尚和那个年幼妇人要选择上吊自杀呢?不自杀不行吗?
小编仔细分析原著,仔细揣摩作者的意思,得出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第一、鲁达联合史进斗杀崔道成和邱小乙之前,曾被两人联手杀败,鲁达忍着肚子,拖着禅杖,跑到赤松林,发出了感叹:好一处猛恶林子,却不能给洒家当酒肉吃。结果惹来了史进,吃了烧饼和牛肉,两人同来算账。这两件事情之间有段明显的时间差,老和尚眼睁睁看着鲁达被两个恶人杀败,以为他一走不了,不会再来了,所以上吊自杀。
第二、老和尚本指望道明原由,让鲁达知难而退,也不要再打那锅栗子粥的主意,谁知鲁达一意孤行,非要行侠仗义,结果打不过两个恶人,势必迁怒于告密的老和尚,与其被两个恶人兴师问罪,活活打死,倒不如自行了断,死得痛快一点。
第三、如果那些老和尚不上吊自杀,在两个恶人斗不过鲁达与史进的联手时,极有可能会被两个恶人拉过来当人质,以此要挟鲁达放他们离开。鲁达虽然长相凶顽,其实是菩萨心肠,他能眼睁睁地看着人质被两个恶人弄死吗?鲁达于心不忍,也就无法行侠仗义。对作者来说,此时老和尚不死,势必构成妨害。老和尚存在的唯一意义,在作者看来,其实就是告诉鲁达瓦罐寺的历史真相,现在真相大白,老和尚使命完成,也就到了上吊自尽的时候。
但是那个年幼妇女与鲁达素无瓜葛,为什么也要步老和尚们的后尘,上吊自尽呢?那是因为那个年幼妇女也不是什么好鸟,这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从崔道成复述的话听出,那年幼妇人是王有金的女儿,王有金是本寺的檀越,后来家道中落,王有金过世,丈夫卧病在家,年幼妇人来此地许愿,被两人收留,操办了这桌酒席。
崔道成的原话,有真有假,前半部分是真的,后半部分是假的。真相应该是老和尚说的那样,这妇人是掳来的,做了他们的奴隶。
从这妇人愿意与两人同桌吃酒来看,此时的她已经同流合污了。虽然两个恶人很坏,但至少有好酒好菜,不强似在家里受罪?这是他不愿意离开这里的原因。现在眼看事情败露,两个主人已经自身难保,如果自己一走了之的话,能去哪里?家里是回不去了,街坊邻居都知道自己屈从于强人之事,有何面目见人?
其二,鲁达杀两恶人,是为了报仇和那些金银珠宝,并不是为了解救那年幼妇人,那年幼妇人早已是残花败柳,救与不救的区别又在哪里?那年幼妇女即便起初不肯,但后来也不得不屈服于两个恶人的淫威之下,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虽然谈不上什么男女之情,但至少能够和睦相处。现在眼看着屈辱换来的苟安,被鲁达的禅杖无情打破,这妇女不愿意再回到原先的生活,所以选择上吊自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再者,妇人如何断定鲁达的仗义行为?以为就是黑吃喝,如果鲁达杀了两人,自己也就成了鲁达的奴隶,虽然已是残花败柳,但还没有堕落到人尽可妻的地步吧?作为封建时代的弱势女流,在没有能力摆脱命运的折磨之时,自杀是唯一的解脱方式,这是历史的悲剧,这种悲剧即便到了今天,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