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的秀水河战斗:对手只有两个团,司令员林彪为何要亲自出马?
幻梦人生
2024-12-17 11:53湖南
1946年2月11日,东北法库县的秀水河子镇,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东北民主联军出动了两个师的兵力,围攻国民党军不到两个团。
相比于后来震惊世界的辽沈战史,这种级别的战斗,根本无足一观。然而,世人想不到的是,指挥这场战斗的中共军队领导人,居然是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
谁不知林彪是指挥百万大军的方面军统帅,那么此时,他为什么屈尊来指挥一场级别与他职务、地位严重不相称的师一级的战斗呢?
个中缘由,非一言两语能说得清。我们且从1945年底东北民主联军的困难处境说起。
一、大进军后的暂时混乱
司令员亲自指挥小规模战斗,必然与部队战斗力不强有关系。
顺着这个原因往下剖析,很多人肯定会本能地不相信,东北民主联军战斗力不强?就当时的情况而论,确实不怎么样。
1945年底我军已经向东北派出大批干部,还从新四军和山东部队中抽出主力,陆续进入东北,到1945年12月上旬,已有10万人抵达辽宁省,接管了沈阳、鞍山、锦州等城市。
这10万人中,除了黄克诚从苏北带来的新四军一个师3万多人,其余6万多都是山东八路军,以当年林彪指挥过的115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山东与日寇对抗八年,可以说是百战精锐。
黄克诚新四军三师也是苏北敌后抗日的骨干部队。
就是这两路人马,在1946年初却遭遇严重失利,在国民党军进逼之下,接连放弃沈阳、长春等城市,辽宁全省几乎全为国民党军接管。
原因是什么呢?一切都太混乱了。
东北沦入日寇之手14年,在这14年间,我党的地下组织几乎日寇和伪满破坏殆尽,在吉辽边区建立的少量敌后根据地也早已丢失。此种情况下,我党对东北的情况一无所知,延安掌握的情况,几乎都是道听途说、未经准确核实的。
举两个例子,便可知其一斑。
曾克林(时任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分区司令)率部刚到东北,在沈阳见过一些日军遗留的军火仓库,回延安报告情况时不无夸张地说,东北遍地都是武器,枪有几十万枝,炮有数千门,轻重武器随便拿。
中央信以为真,致电新四军黄克诚部,鼓励其迅速开进,到东北接收物资。当时不少人根据曾克林的传言,都主张轻装北上,不带重武器,到东北去能换新枪新炮。黄克诚留了个心眼,没有全信曾克林的话,命令部队带上所有武器北上。到了东北现场一看,新枪新炮倒是有,可是没那么多,而且都被前期到达的部队分光了。万幸黄克诚留了这一手,否则空手北上,在国军进逼之下可能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
杨国夫(渤海军区司令)也给中央上报了一次不怎么准确的消息。
杨国夫率山东部队抢先进入东北,在山海关和国民党军13军打了一场仗。八年全面抗战,国共双方对彼此战斗力都有些陌生了,之前中央对国民党军实力持谨慎态度,要东北我军收着点打。山海关之战后,杨国夫发现敌军虽有一定战斗力,但怕我军冲锋,一冲就溃散。
杨国夫对上报告时说的甚是乐观,只强调了敌人的缺点,而对国民党军战术技能好、射击精准、战斗意志顽强、通信指挥好等优点一带而过。而实际情况是,13军只是一般部队,与新一军、新六军比,都差得远,这些部队日后给东北我军带来了无穷烦恼。
这种不够全面的汇报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对东北敌我实力对比作出过于乐观的判断,要求东北局全面展开部队、快速抢占地盘。这么做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当国民党军主力进入东北后,我军尚处于大分散、大进军的混乱状态,部队一时间集合不起来,处处被动,处处挨打。
秀水河子战斗,就是在部队高度分散时,被迫打的一场遭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