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8日,台北马场町刑场一声枪响,国民党元老陈仪应声倒在血泊里。

陈仪资格非常老,在国民党内人缘也不错,之前曾有许多大佬找蒋介石说情,纷纷展开营救。孰料蒋介石不为所动,坚持要杀。这桩轰动岛内的生死营救,终以悲剧方式收尾。

死者已矣,陈仪的一生盖棺定论。不过这场悲剧的影响力却一直在持续,陈仪的义子、也是陈仪案的告密者、国军大将汤恩伯,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陈仪要当傅作义第二

陈仪是国民党元老,论起革命资历,陈仪比蒋介石还早。

陈仪生于1883年5月3日,比蒋介石大四岁,浙江绍兴人。1911年武昌起义时,陈仪在浙江同时起义,先后任第二师师长、浙江都督府军政司司长。同时期的蒋介石还未进入权力中枢,仍是陈其美的小弟,在沪军中担任团长。两相对比,陈仪的起点比蒋介石高得多。

不过英雄向来不看出身,蒋介石后来向军权靠拢,以实力派身份一跃而起,成为国民党NO.1。陈仪与蒋介石大相径庭,其思想中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色彩,以造福社会为宗旨,一直着眼于政界,希望改变中国的政治形态。

北洋军阀之一孙传芳控制东南诸省时,陈仪还曾在孙传芳手下当过浙江省长,当时也是抱着安定浙江局面、使百姓不罹兵祸的理念,屈事于孙传芳这个旧军阀。不过孙传芳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对浙江百姓有弊无利,陈仪大为失望。等到1926年国民党北伐,陈仪果断弃暗投明,与孙传芳决裂,投入国民党阵营。

陈仪入国民党后仍不党不群,并不像黄埔诸将那样对蒋介石愚忠,后人勉强把他划入政学系,笔者以为似有勉强。陈仪之所以受到蒋介石重用,先后担任福建、台湾、浙江省主席,乃是因为和蒋是浙江同乡,而非政学系的派系加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仪受蒋重用,但对蒋介石的政治理念和种种作为并不认同,尤其是抗战胜利后的倒行逆施、破坏民主、破坏和平颇有微词,乃至于不惜触怒蒋介石屡屡进言,虽不获采纳,却仍不改其志。渐渐地,陈仪在国民党阵营中成了个异类。

可以这样理解,陈仪并未对某个政党有什么执念,而是着眼于改革政治、改善民生,这与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一脉相承,却又有独善其身、君子不党的独有观念。这一独特理念,是其在解放战争末期急剧转向中共的思想渊源。

1949年1月,国民党军淮海惨败,数十万残余军队退守南京、上海一线,蒋介石任命汤恩伯担任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秉承蒋介石的旨意,正准备在上海与解放军拼个鱼死网破之际,时任国民党浙江省末代主席的陈仪,突然石破天惊地来了一封信,劝汤恩伯放下武器,效法北平傅作义接受中共和平改编。

堂堂党国大佬,居然要做傅作义第二,还敢给警备司令来信劝降,无兵无权的陈仪岂不是送死?陈仪的胆气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陈仪和汤恩伯的个人感情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