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战场有一个世人不太熟悉的“松花江魔咒”。

1946年5月,占尽优势的东北国民党军,连克四平、长春之后,把林彪主力逼退到松花江北岸。然而诡异的是,杜聿明坐拥40多万人的优势兵力(东北民主联军仅有23万人),再也没能跨过松花江,使得东北民主联军抓紧喘息休整。

看似陷入一边倒局面的东北战场,居然魔鬼般地变为相持局面。波涛涌动的松花江到底有什么神秘力量,遏止了杜聿明的进攻呢?

一、杜聿明的人生顶点

杜聿明自1945年11月担任东北保安司令以来,与林彪作战一直处于胜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聿明本事高明自不说,在国民党内算得上一流将帅,东北开战伊始,杜聿明集中优势兵力,以铁路线为轴,连战连胜,好不得意。

我军方面,由于初期指导战略变化不定,该打时没坚持大打,尤其是没有趁国军主力尚未到齐时全面开打,一念之仁,放任国民党军相继空运、海运进入东北,留下无穷祸患。

待敌军主力新一、新六、五十二、十三等军相继进入东北,而我军相对弱小之际,东北方面又接到指示,务须坚守四平等大城市,为政治谈判提供筹码。

这显然违背了我军一贯以来弱兵战强兵的通例,以弱击强,要诀在于以高速机动创造局部优势,而绝不能集中兵力和敌人拼火力拼人命。这客观上给杜聿明提供了集中兵力作战的便利,我军在四平惨败,其因乃在于此。

当然,这不光是军事层面因素导致。1945年底至1946年上半年,国共双方政治围绕和平谈判进行了激烈的政治博弈,东北战局要服从服务于政治大局,这没有什么话好讲。

之所以乍前乍却,乱了步调,从根子上说,这是我党真心想和,不愿重启战端以致黎民涂炭,所以打的决心没定下来。

当时我军对国民党军留有很大余地,许多地方未经作战就白白让给国民党军,黄克诚等一线将领对此意见很大。国民党则是以和平谈判为掩护不断推进战争准备,打起来全无顾忌、毫无底线。

两相对比,优劣一目了然。1946年5月,林彪在不利条件下和杜聿明打主力对决,结果连失四平、长春,不得不一退再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败而不乱,本来从四平撤退时安排得井井有条,各部之间互相掩护,并未给杜聿明太大机会。谁知撤退途中,骤然发生了王继芳叛逃事件,东北我军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

王继芳,四川人,长征时就参加了红军,一直跟随林彪。当时任东北民主联军作战科副科长,掌握着大量行军机密。王继芳在吉林梨树县梨树屯驻扎时,与当地一家地主的女儿相恋,部队撤离时,王继芳意志不坚定,对革命前途丧失信心,加上女友撺掇勾引,竟然携带大批绝密作战文书投敌。

作战科是部队的核心要害科,负责排兵布阵,哪支部队往哪走、哪支部队多少人枪、哪支部队主官是谁,这些核心机密都掌握在作战科。王继芳就算不带机密文件,光凭他本人一说,就能把整个东北民主联军的秘密透出来八九成。

杜聿明闻讯大喜,把这个叛徒接到长春,亲自为他举办婚礼,还提拔他为少将参议,推荐给军统工作。王继芳不负杜聿明之期望,竹筒倒豆,把林彪所有作战安排、兵力详情都说了出来。

杜聿明此前命令部队追击,由于摸不清林彪虚实,还有些放不开手脚。此时看透了林彪的底牌,杜聿明便令各部放心大胆地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