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健闻咨询》从相关信源处获悉,AI医疗影像头部公司推想医疗、数坤科技有望在2025年实现盈利。

上一次这个赛道备受关注还是在2021年下半年,那时候推想医疗和数坤科技先后向香港交易所递交上市文件,招股文件显示,推想和数坤在2020年的净亏损均超过了1亿元。后来随着市场融资形势的变化和公司战略调整,大家都开始了“开源节流”和过紧日子,“活下去”成了优先级最高的战略。

正如一位投资人曾说,在投融资趋冷的环境下,这会更快出清行业泡沫,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让一批有竞争力的公司走得更长远。据《健闻咨询》了解,最近这三年,推想和数坤除了成本的下降和既有业务的增长外,还在出海和国际化业务上为公司收入带来了一定增量,其中,推想医疗的产品已覆盖全球约30个国家。另外,去年底武汉经开区还与推想医疗签署了投资协议,这说明推想医疗拿到了牌桌上更多的“筹码”。

从2015年到2025年,10年时间,AI医疗影像从最初被资本点燃的星星之火,一路烧出4家估值上10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又在上市梦碎后迅速冷却,两三年内再没激起任何波澜。大部分企业已经在最近三年消失抑或淡出行业的视线,只有几家头部公司依然在稳定地拓品拿证,等待逆境中的反转,暴雪后的晴天。

曾有业内人士向《健闻咨询》预言,AI医疗影像行业最终会进入寡头时刻,能够存活到最后的1-2家企业会独占所有的市场份额。而判断这个时刻到来的先兆,是出现第一家盈利的头部公司。

这几年,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幻想过去那种颠覆式的变量,而是在阵痛中逐渐认清和开始尊重这个行业的客观规律,那么这无疑是这个行业再一次远航的时刻。

拓荒者们

2018年4月的一场行业论坛上,北极光创投的创始人邓锋曾向同场对话的推想科技创始人陈宽提问。他说,自己很早就关注到了推想,对公司和创始人的印象都不错。但后来发现,这类AI影像公司进展非常快,一下就冒出了一大堆,犹豫之下还是没投。

“我就是想问,如果新出一个团队,几个人做3个月下来就和你差不多,那这个领域的壁垒到底有多高?”

那时候,推想刚刚完成3亿元的C轮融资,其研发的核心产品——肺部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全国80家医院部署上线,包括复旦排行榜前10强中的7家。但很显然,在一条上百家企业争相角逐的细分赛道里,领跑者的含金量并没有那么以令人信服。

后来,在那场论坛上,连投推想三轮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站出来替陈宽解了围。他说,当你出来创业,突然发现后面又来了七八个对手,到底是说明你错了,还是你对了。“我们后来觉得这可能是对的,因为别人都看好你看好的事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邓锋和周逵所代表的两方观点,共同构成了AI影像行业在曲折中前进的底层逻辑。从最初上百家AI企业扎堆在肺结节和眼底两个领域,演变到靠一个demo就敢和医院谈合作,全行业进入低价和抄袭的极致内卷,最终凭借毫厘之间的产品优势和客户口碑完成优胜劣汰。

在这一时期,推想先是致力于国内第一个肺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的商业化,然后拿到了国内首张肺部AI产品的医疗器械三类证,并通过欧盟、日本和美国的市场准入完成了国际化的商业布局。但即便如此,盈利对推想来说还是一个几乎看不到时间线的指标。2020年,推想的营收为2770万元,处于亏损中。

而行业的拐点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悄然出现。

从大环境来看,三类证时代的开启,大大提高了AI影像玩家的入局门槛。它成为行业里一条最为显性的分界线,刷掉了将近9成的公司。依图医疗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在错失第一批三类证后,这家曾经的明星企业被打包出售。而另一方面,出于对AI影像产品商业化前景的存疑,资本开始收紧口袋,在客观上加速了大浪淘沙的进程。

“对于推想来说,在资本市场变差之前,拿了比较多的融资帮助我们渡过冬天,是非常关键的。”陈宽告诉《健闻咨询》,靠着账上相对宽裕的现金流,过去几年,推想把人工智能的诊断场景从肺部延伸到了脑部、心脏、创伤疾病等全部位,并启动了外科相关的产品研发,“人工智能从诊断起步,有了这个基础,再走向手术规划、手术导航,这是非常明确的闭环。如果没有治疗场景的加入,是没办法把这个蓝图拼完的。”

另一家头部企业数坤科技同样在过去几年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管线。从最早的冠脉到如今的数字人体3.0,数坤已经在国内获批了14张医疗器械三类证,2项美国FDA和4项欧盟CE认证,覆盖超过3000家医疗机构,在TOP100的医院覆盖率超过90%。

赋能基层是数坤的核心战略之一。从2023年开始,数坤先后和北京昌平区、苏州吴中区等地开展了基于数字人体平台的健康管理服务。以在昌平落地的“数字人体”心肺智慧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为例,通过数坤提供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居民只要做一次胸部CT扫描,就可以得到多种疾病的风险评估报告。过去一年,该项目已经在昌平9家医院落地,累计筛查超过4.5万人次。

“把产品放到基层以后,不仅为老百姓带去了AI的技术,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增量的收入。基于这些模式端的创新,在整个行业下行的时候,它就能把其它竞争对手给熬走。”一位接近数坤科技的内部人士表示,现在数坤的业务还非常强劲,现金流充足,预计明年就能扭亏为盈。

从整体格局上来看,以推想、数坤为代表的行业第一阵营已经非常清晰。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国内共有92款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软件获批医疗器械三类证,头部企业获批产品均在10款以上。

政策转机

对于这些头部企业来说,产品研发和技术储备不成问题,打通商业化的闭环,才是走向盈亏平衡的关键节点。

在国内,AI影像企业的商业化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作为医疗器械直接销售给医院相关科室,这当中又分为把软件作为信息化产品单独售卖,以及和相关硬件设备绑定销售;二是根据诊断量或使用量收取服务费。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前者更为主流。在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只有极个别企业的产品,能够通过物价准入,在院端向患者收费。

“AI影像行业本质上是一个2B的生意,最大的买单方还是医院。如果不能解决终端收费的问题,这个行业就没法持续做大。”一位医疗行业的资深投资人表示,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医保资金紧缩的大周期下,如果无法直接转化为收入,医院花上百万单独采购一套AI影像软件的可能性正在降低。

但另一方面,过去几年,AI影像软件以科研或试用的名义在医院大量铺开,各大头部医院的影像科室常年配置了2-3款软件交替使用,医生的使用习惯已经形成。上海长征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刘士远团队在2022年的一项临床应用情况调研显示,以国内的三级医院为例,虽然就AI影像辅助诊断软件向患者收费的比例仅为4.4%,但配备软件的医院占比达到了73.9%。

一边是医生对AI影像系统的高度依赖,一边是医院对产品成本收益的谨慎考量,所有症结都聚焦在一件事上——AI影像辅助诊断究竟能否向患者收费。

今年11月,政策端给出了答案,能。

在国家医保局最新发布的《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AI辅助诊断作为主检查项目的扩展项,被列入了医疗服务的价格构成,这也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首次被纳入国家医保局价格立项。

根据国家医保局的官方解释,扩展项只有收费口径,不能单独收费。也就是说,医保部门允许医院将AI辅助诊断技术引入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及康复等领域,但即便使用了AI辅助技术,医院也不能向患者额外收取这部分费用。

“这个政策对AI影像行业来说,更多的是一个利好。”一位数字医疗领域的资深投资人钟宇(化名)告诉《健闻咨询》,对于AI公司来说,从医院的检查项目收费中拿到一定比例的分成是最理想的合作方式。但过去,由于官方从来没有承认过AI影像辅助诊断的收费资格,这条路企业很难走通。

“但现在我就可以说,我能帮你做得更快,做得更好,甚至我能降低你的成本,所以我跟你一块来收目录里的钱,五五分,哪怕是二八分。这就是一个待遇问题,有了这个地位,你才可以去谈怎么分成。”钟宇说。

在推想医疗创始人陈宽看来,上述的新规对企业来说也是利好,“我不会短视地去看能从医保收多少钱,它真正的利好是国家认可了人工智能诊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总体来说,以后AI辅助诊断会变成像水电气一样的基础设施,虽然做不出特别高的议价,但市场的量会更大,对于头部企业来说肯定是好事。”

国家医保局的新规出台后,推想创始人陈宽随后在朋友圈转发了文章,并写了一句话,短短几个字便道出了整个行业的心事:“回国第十个年头。虽不能说完美,也算是小小里程碑。”

文 / 毛晓琼

编辑 /庞贝贝 李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