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这个时代的“老古董”,最近被翻了出来,有人说它是特殊年代的文化怪胎,有人觉得它是在侮辱智商,还有人直接开口就是“必须抵制”。一边是对它的各种批判,一边却又有人觉得它是时代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到底是文化瑰宝,还是应该被扫进历史垃圾桶?这事值得说道说道。
样板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种戏剧形式从诞生起就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它以歌颂“工农兵”和党的伟大光辉为主题,剧情简单明了,人物脸谱化,唱腔直白易懂。说得简单点,就是当时的主流文艺形式,没有其他选择的那种。
当年,样板戏确实火爆过。那时候的百姓生活相对单调,样板戏成了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红灯记》《沙家浜》,这一类戏剧不仅在戏台上唱到家喻户晓,还通过广播、电影等形式传遍了大江南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样板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可到了今天,样板戏居然还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有网友说,样板戏是“侮辱文化,侮辱智商”,甚至在网上出现了不少关于样板戏的恶搞短视频和段子,讽刺它的“老土”和“僵硬”。但也有人站出来反驳,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不尊重。争议一出,大家吵得不可开交。
为什么样板戏会被骂得这么惨?其实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
第一,它的内容确实显得“过时”。样板戏的剧情过于简单,人物非黑即白,主角永远正义满满,反派永远邪恶到底。这种“脸谱化”的表达方式,在现代人看来显得极其单调。现在的影视剧讲究复杂多元、人物立体,而样板戏在这方面的确显得“土味满满”。
第二,样板戏的表现形式让人觉得刻板。它的唱腔和表演方式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夸张的动作、重复的台词,这种风格可能在几十年前还行得通,但现在的人们更喜欢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对比一下现代流行的文艺形式,样板戏确实显得“年代感”太强了。
第三,部分人的批判,其实更多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不满。这种不满被转移到了样板戏上,认为它不单单是文艺作品,而是当时政治宣传的工具。对样板戏的嘲讽,很大程度上是对那段历史的一种情绪发泄。
但话说回来,样板戏作为一种历史遗产,也有它的价值。对一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它是一种独特的记忆符号,是历史的一部分。把它简单地定义为“垃圾”,未免也太轻率了。
目前来看,样板戏的争议并没有定论。网络上对它的评价依然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彻底抛弃这种“落后的文化形式”,另一部分人则主张保护样板戏,作为时代的见证者。
在现实中,样板戏的存在感已经很低了。除了极少数的戏剧爱好者会关注它,在公共文化领域,几乎看不到它的身影。它没有像京剧那样被纳入“非遗”保护,也没有进入主流的文艺复兴潮流。所以,样板戏的命运很可能就是逐渐被遗忘。
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它曾经有多大的争议,作为特殊时期的文化产物,它至少可以作为一种历史的镜子,提醒我们对过去保持清醒。而不是一味地嘲笑或者美化。
样板戏究竟是文化遗产还是文化怪胎?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味地批判它,或者一味地吹捧它,都是不公平的。它是历史的产物,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今天的我们,或许可以不喜欢它,但至少要尊重它。毕竟,连自己的文化都不尊重,还指望别人尊重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