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语言更是如此。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沪谚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的属性。任何社会形态都有该社会特有的文化需要,这种文化需要只有通过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动来满足。

沪谚的文化价值,主要在于体现了上海民众的文化创造能力,适应了他们所特有的文化需要。

原创文学价值

沪谚大多来自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原生态的“草根文学”。上海城郊民众以淳朴而又风趣的言语浓缩当地风土人情,评论世态善恶美丑,反映各自喜怒哀乐,调节周边人际关系,这些俗谚俚语既富有口头文学的独特魅力,又凸显当地百姓的智慧和美德,蕴含着历代民众的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因此十分令人喜爱,大众乐意传播。

胡祖德汇编的《沪谚》《沪谚外编》,是上海地区原创口头文学最早的集成出版物。陈行地区(现闵行区浦锦街道)历代收集和流传的大量谚语,既有可读性,又有可传性,对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上海近现代民间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那些经典的俗谚俚语,堪称上海地区近现代口头文学代表作品,大多已经被收入《中国民间谚语集成·上海卷》。

生活实用价值

沪谚中大量充满机趣而又富有哲理的俗谚俚语,使当地人的谈吐表达显得极为生动,也使这里人际沟通坦诚直率,人们的生活态度普遍乐观向上。由于当地谚语言简意赅,生动亲切,已经成为长辈教育后代、干部说理论事、日常人际交流时最习惯使用和接受的语汇。俗谚俚语形似粗俗,却包括了历代民众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是乡村中不见文字的“百科全书”和传宗接代的“乡土教材”,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包罗万象,极为实用。尤其是大量农事谚语成为农民的“种田经”,大量天气谚语成为人们日常的“天气预报”。

胡祖德汇编的《沪谚》一书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学童可作教材,学者可作资料,咏歌可作唱本,娱乐可作谜书,出门有图作指南,读史有文可参考,写作尽可摘句,识字自有辨析。因此,当年这里家家都有《沪谚》一书。

民俗史料价值

《沪谚》是世上成书最早的上海乡土谚语专集,原汁原味地收录了清代晚期近2000条本地俗谚俚语,内容涉及上海城区和郊区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既真实又生动地展示了本地民俗风情,是其他历史文献所无法替代的历史资料。同时,还收录了大量乡土歌谣、谜语以及本地方言注释,并附有《松江府属历代建置图》《松江府属乡保市镇图》等七幅地图。《沪谚外编》收录了数百首上海里巷歌谣、宝塔诗、竹枝词和大量沪语新词,以及本地滩簧唱本,这些内容在其他历史文献中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行关帝庙梓树常青,陈行人称“梓乡”

《沪谚》的形成过程,正处于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书中所记载的内容以特殊的形式反映了上海城郊当时的时代风貌,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实证广泛应用。

乡土教育价值

陈行地区的人们自古具有热爱乡土的传统,当地的俗谚中充满着爱恋家乡的情结。自从20世纪初以来,陈行教育界人士更加重视对后代的乡土教育,主张“爱国先从敬乡始”,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他们将《沪谚》《沪谚外编》等作为当地学校的乡土教材,广泛流传,激发了陈行人对家乡这块土地、对陈行人文历史的情感,以致人才辈出,影响深远。那些俗谚俚语浓缩了风土人情,积淀了人文历史,因此在流传中,也传承和弘扬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以致陈行地区历来是教育先进、文化活跃的地方。

(选自《沪谚》,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本地闲话》就是我们本地语言学者长期研究和坚守的成果集。书中所选文章均在各类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过。为了较为系统、完整地体现闵行地区方言的特性,对地域文化传承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把它分成“吴侬软语”“西南方言”“浦江谚语”“马桥土语”四个部分。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吴语方言的划分、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地位,以及闵行地区方言的特征、浦江谚语(沪谚)的文化价值、马桥土语的源流等。

2024年12月起,第二十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朗读: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 高二(1)班 金磊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