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黄柏山林场的磨盘山村,曾是一个深藏大山、鲜为人知的小村落。但随着“百美村庄”项目的实施,这个昔日寂静的山村正展现出勃勃生机,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11月2日,磨盘山村举行了盛大的开村仪式,标志着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商城县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百美村庄·磨盘山村”项目正式落地。这一项目为磨盘山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础设施到村民生活,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善。
村民彭业祥见证了村庄的蜕变,他感慨道:“曾经破旧的房屋、泥泞的道路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修缮一新的房屋和宽敞整洁的道路。”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让磨盘山村的村民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百美村庄·磨盘山村”项目是由是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商城县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国家电投商城县乡村振兴综合示范项目。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500万元的定点帮扶资金,并引进县政府配套资金2000余万元,专注于磨盘山民宿的改造升级,致力于将磨盘山村打造成一个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民主和谐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项目通过实施“五维振兴”战略,以精品民宿为产业切入点,引导村民自主经营,有效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在人才振兴方面,项目通过“星村民计划”和多元培训体系,吸引和培育乡村发展所需人才。同时,项目坚持生态优先,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并注重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通过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项目还提高了村庄民主治理水平。
从农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项目引进头部专业运营团队,打造民宿示范标杆,并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引导村民自主经营民宿、餐厅、工坊等。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策略,如运用“设计奖补”等激励机制,广泛吸引村民参与,构建起适合乡村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体系,有效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据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百美村庄项目部主任郝德旻介绍,项目围绕“产业强、人才旺、文化兴、生态美、治理好”五大核心目标,以农文旅融合为突破口,通过高端民宿示范项目的建设,引领并带动乡村产业的全面发展。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新希望,更让磨盘山村这个昔日不为人知的小山村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其成功的模式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
项目的推进成果显著,经济效益明显。据郝德旻介绍,该项目将为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至少150至200万元,农文旅三产融合的年营收有望突破500万元。这些经济收益将直接惠及村民,确保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磨盘山村目前取得初步成果仅仅是起点,未来更关键的是吸引新老村民来此创业就业。我们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对闲置房屋进行提升改造。”郝德旻表示,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乡村业态、拓宽就业渠道、为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在效益分配方面,郝德旻介绍了一套“一个基本、三个原则”的体系。项目秉承“全民共享”的基本理念,确保所有村民都能分享发展红利。同时,项目遵循“多投多得、多劳多得、扶危济困”的分配原则。“我们建立了积分治理体系,激励村民通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获得积分,可直接提现。”他解释说,这一创新做法来源于集体经济的产出,旨在进一步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还介绍了项目在磨盘山村实行的“5311”分配机制,其中一部分用于回馈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另一部分则用于村庄的滚动发展,如维修维护和产业扩张。剩下的部分投入公共服务,如垃圾分类和基础设施改善,以及作为传导机制帮助其他村庄发展。“我们的目的是让磨盘山村的成功成为可复制的模式。”郝德旻强调,“同时,我们也希望村民能将收益的10%用于帮助其他村庄,让善心传递,让效益最大化。”
商城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旅游资源丰富,素有“豫南药乡,北国江南”的美誉。在磨盘山村的发展历程中,文旅产业的融合成为了推动村庄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深度挖掘和整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磨盘山村成功打造了一个集生态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绿色旅游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公司重大项目总经理耿银鼎表示,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升级和人居环境的优化,更实现了老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这种转化不仅彰显了央企的社会责任担当,也为当地经济建设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随着项目的实施,磨盘山村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还创造了诸多就业机会。如,在民宿主体区设置了保洁岗位,安排了脱贫户、监测户等经济困难人员;厨房也安排了多位帮厨阿姨,虽然月收入两三千块钱,但在山区足以解决一家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间接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发展,如菜园的蔬菜得以销售,山上的茶叶、猕猴桃、野菜等土特产价格上涨,销量增加,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人才也陆续回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商城县磨盘山村黄柏山林场党委书记丁大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项目实施以来,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人才的回流和产业融合成为了关键推动力。原本空心化的村庄随着项目的开展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了在外务工、经商的人才回流。这些回流人才不仅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技能,还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积极宣传推介家乡,带动了产业振兴。例如:村里的两大网红,一个有近200万粉丝,另一个100多万粉丝,他们积极宣传推介,不仅在经济方面获得收入,也改变了村民的观念,带动了产业振兴。同时,项目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了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打造产业融合示范村庄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构建乡村治理体系过程中,文旅产业发展也对乡村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丁大军认为,文旅产业的发展让村民有事可做、有收入可期,从而减少了社会矛盾。同时,随着环境的改善和游客的增多,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提升,为乡村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磨盘山村的发展过程中,商城县磨盘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也扮演了关键角色。合作社于2021年5月成立,旨在更好地管理和运营由公益项目带来的资源,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与合理性。
磨盘山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合作社理事长李俊表示,合作社依托村两委,紧密联系党员群众,整合当地闲置的房屋和土地等资源。这些资源被流转到合作社中,用于民宿改造和其他附属设施的增设。
李俊强调,合作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合作社不仅推动了民宿等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促进了当地种养职业的发展壮大。此外,合作社还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村庄环境的提升改造,并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从“个人自扫门前雪”转变为具有整体和大局的意识。
在郝德旻看来,“百美村庄·磨盘山村”项目的建成充分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在磨盘山村的深入实施,该项目通过全面的规划和设计,不仅推动了乡村的整体振兴与发展,还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进步。在保护当地独特生态环境的同时,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动力,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
项目的示范效应也十分显著,其模式引发了周边地区的学习与效仿。当地村民自发对房屋进行升级改造,探索新的产业方向。这种以点带面的引领方式,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路径,推动了乡村振兴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入实施。
“百美村庄·磨盘山村”项目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示范样本,其成功实施不仅为磨盘山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丁大军深刻感受到项目实施以来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他指出,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村民回流,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村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的观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改变在乡村治理中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减少了社会矛盾,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作为项目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村民们对项目的实施效果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村民彭业祥表示,项目开展之前村庄环境破旧不堪,道路泥泞难行;而现在村庄变成了美丽的庄园,道路铺上了石板路,出行变得安全又舒适。更重要的是,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更加完善。
磨盘山村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村民张黎对村庄的未来充满期望。她很高兴见证磨盘山民宿项目开村,希望村里越来越好,能够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财富,让村里人气越来越旺。
“在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希望磨盘山村还能够得到更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李俊表示,目前村里仍有部分道路未修通、集中供水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他希望能够在政策上得到更多的倾斜和扶持,让红色旅游资源得到更好发展,并带动当地高山茶、油茶等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郝德旻向记者透露了接下来对项目的支持计划。包括在磨盘山村建立全国民宿管家培训基地。“这将为周边地区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推动民宿旅游的发展,”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个项目,确保它走得更稳、更远。”
值得一提的是,“百美村庄”项目自2013年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以来,已累计筹集善款2.92亿元,政府配套资金超过11亿元,撬动了大量社会资本和当地居民的投入。项目已惠及全国16个省份的38个村庄,累计受益人数超过16.1万人次,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文字来源:《公益时报》李庆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