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谁是东汉末年最有能力的枭雄,我必回之曹操,作为大魏帝国的奠基者,曹操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求贤若渴又知人善用,吸引无数人才前来投奔。不仅如此,他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以及世人,可谓难得一见的全才。

不过如此优秀的人才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例如喜好猜疑,为此他还给后世之人留下“孤好梦中杀人”的负面印象,甚至不惜以杀害自己近卫为代价来震慑其他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以后,非常大度地烧掉手下的通敌书信,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曹操深知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最为的一场战役之一,他直接决定了北方势力的格局,而这一场战役以曹操获胜告终。

然而在作战提前,几乎没有人认为曹操会生出。因为当时曹操与袁绍的实力相差甚远,从兵力来讲曹操只有不到三万的兵力,而袁绍却有超过十万的大军。

从人才储备来讲,袁绍麾下猛将谋士如云,而曹操手下的人才虽然质量很高,但是数量上远远无法和袁绍相媲美。

最关键的是,袁绍的势力地盘要远远超过曹操,而且还是非常富庶的中原地区,这使得袁绍在作战的时候几乎没有粮草上的顾虑,然而曹操却要为粮草而发愁。

所以战争还没有打起来的时候,曹操地盘上的不少人就提前叛变投靠袁绍,对于这种情况曹操也无力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一直僵持着,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足自然不慌张,可是曹操的粮草已经所剩无几,如果再不能寻求突破口,曹军必然会先自行溃败,为此曹操一度想要撤军回许都。

然而荀彧郭嘉等人反复劝告曹操只要再坚持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心有不甘的曹操还是选择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许攸突然背叛袁绍给曹操带来的希望,在他的建议之下,曹操亲自率领骑兵奇袭乌巢,一把火烧了袁绍大军的粮草,使得袁绍阵脚大乱,最后溃不成军。

也就是说,几乎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会想到曹军居然能够以少胜多打败当时天下第一大诸侯袁绍,就连曹操自己心里也没有多少把握。

所以,对于手下将士与袁绍军队通信的事情曹操表现出极大的宽容性,毕竟良禽择木而栖这是人之常情,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将宝都压在前途渺茫的弱小势力身上的,为了自保与袁绍军队取得联系也在情理之中。

再说了,既然这些人有做墙头草的潜力,那曹操打败袁绍以后,已然取代了袁绍的地位,那些原本打算投靠袁绍的将士也就会对曹家更加忠诚,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件好事,所以他才会选择将那些通敌书信烧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官渡之战后曹操需要稳定军心

前面我们也说到,曹操打败袁绍本身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因此他在这场决战当中并没有占到任何的便宜,即便赢了袁绍也是元气大伤,曹军为此损失惨重。

所以,大战之后,曹军急需恢复元气,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稳固军心,而将通敌书信烧毁就是稳固军心的重要手段。

曹操明白,事情到了如今这地步,再根据通敌书信上的名单对于将士一一追责,除了发泄自己内心的怒火以外毫无作用,甚至还有可能激起这些人的强烈反抗,到时候使得军心不稳或者出现兵变就得不偿失了。

不仅如此,项羽曾用亲身经历来告诫世人,千万不能过分的猜疑,否则最后或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当初在陈平反间计的影响之下,项羽对手下大将季布、钟离昧、龙且产生了猜疑,甚至就连为他出谋划策多年的亚父范增都被他气得出走,最后背疮发作而死。

失去了这些文成武将的帮助,项羽离灭亡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曹操熟读历史不可能不知道项羽的经验教训,所以他并不打算吹毛求疵将所有通敌的将士全部惩处,反而当众将其焚毁营造自己大度的形象,以此来笼络人心稳固军心,不得不说,曹操这个做法实在是高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懂得轻重,既然一味追究那些通敌将士的责任已经无济于事,倒不如以此为契机,当众烧掉书信笼络人心。

不得不说,曹操能有从众多诸侯脱颖而出的确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善于收买人心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或许这就是他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