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日历越翻越薄,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刻越来越近。这样的日子,即便待在室内,如果暖气不太好,也会瑟瑟发抖。然而,就在深夜十点至次日凌晨这个一天之中几乎是最冷的时间段,总有一辆电动三轮改装过的煎饼摊准时出现在济南市历下区龙程路街头。最惹人注目的并非煎饼摊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女子,而是随她一起出摊的年仅5岁的小女孩。
天气如此寒冷,这位女子为何偏要在这个时候出来摆摊?为何还要带上这么小的孩子?12月9日夜,记者来到这个煎饼摊前,既为尝尝煎饼的味道,更想听听背后的故事。
“有钱怎么能不挣呢”
当天深夜十点半,气温低至0℃左右。此时龙程路上人并不多,偶尔会有人来到写有“滕州菜煎饼”招牌的摊前。女摊主照例要问“要不要辣”“有没有什么忌口”,之后便开始忙活。
待顾客选好蔬菜后,她往菜里放入佐料,搅拌均匀;而后煎鸡蛋,等鸡蛋半熟时,贴上提前烙好的薄饼;最后加菜,再贴上另一张饼,翻面。大约五分钟后,菜煎饼做好了,从女摊主戴着防寒手套的手递到另一双手里,袅袅的热气迅速在塑料袋上蒸腾出白雾。
送走顾客,女摊主和记者聊了起来。看得出,她性格开朗,也很善谈。
她姓付,今年37岁。小女孩是她的女儿,小名米多,今年5岁。
小付带着女儿出摊。李文璇 摄
记者问她,这么冷的天,为啥非得在夜里出摊?
小付确实有理由晚上不出来,因为她已经忙活了整整一个白天。
小付有两个女儿。大的7岁,上二年级;小的5岁,上幼儿园。她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便把大女儿委托给娘家妈照顾。每天早上一早,她先把米多送到幼儿园,之后便去集上买菜。做菜煎饼需要十几种菜:菠菜、胡萝卜、豆芽、南瓜、土豆、韭菜、甘蓝……买齐之后,她便回家择菜、洗菜、切菜,这很耗时间,大约得两三个小时。十点半左右,就要出摊。她白天出摊并不在这里,而是在龙湖奥体天街,那里虽然需要交点摊位费,但是周围上班族多,客流量大,还是更划算些。下午一点左右饭点一过,她开始收摊,回家后继续准备晚上的用菜,然后接女儿放学,十点左右再带米多一起出摊。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离家近,再远的话电动车的电量就不够了。
既然一天天这么忙活,晚上不出摊不行吗?
“也没人非逼着出摊,可是对于忙着挣钱过日子的人来说,有钱怎么能不挣呢?”
有钱就不能看着不挣,这对小付来说或许就是很充分的理由。那她一晚上能挣多少?
“百十块吧,还是白天挣得多,一天加起来,好的时候四五百,差的时候两三百。”小付解释说,她说的数字是营业额而非利润,利润可能只有营业额的四五成。“能多挣一点是一点吧,再说还有好多老顾客等着我呢。”
因为人实诚,菜煎饼的味道也确实好,小付积累了众多的回头客,加过微信好友的就有上百个。“我要偶尔不出摊的话,就会有人发微信问我怎么回事。”
她的煎饼摊为什么会被人记挂?
“我也吃过别人做的菜煎饼,感觉自家的味道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小付笑了,圆眼睛弯起来,眼角漾出浅浅的细纹。
她有自己的秘诀。比如用十多种佐料研磨成“秘制”调料,但更重要的是两点,一是用心,二是货真价实。“现在大家都不容易,十块钱就让你既吃饱又吃好,大家当然会记住你。”
年龄5岁,“工龄”两年
无论是小付忙活的时候,还是和记者聊天的时候,米多都坐在旁边安静地看着。这个年幼的孩子戴着兔耳朵绒帽,裹在蓬蓬的羽绒服里,像个大号毛绒挂件。有时她坐在马扎上,独自捧着手机刷好看视频和小红书。
别人家五岁的孩子此时或许早已进入甜甜的梦乡,睡前可能还要钻进妈妈怀抱缠着妈妈讲个故事。为什么小付非要把米多带出来?
说起这个话题,小付略显无奈。“我妈岁数大了,帮我带老大都有些吃力,小的只能自己带了。我晚上出摊的话,她自己在家我不放心,她也不肯。”
这么小的孩子肯定不能一个人待在家里。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离开妈妈要比寒冷更加残酷。采访时记者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可在室外站得久了,寒意还是会从脚底渗透全身,不过小付说,孩子已经习惯了,也并没有感觉冷得不能忍受。“今年还好,天暖和,去年才冷呢,零下十七八摄氏度,孩子也一直跟着。”说到去年的冷天,小付似乎心有余悸:“人还能硬撑,可菜都冻了……”
米多不仅无论寒暑都跟着妈妈出摊,而且某种意义上还促成了妈妈摆摊,堪称“付氏煎饼摊”的“联合创始人”。
小付说,她原本在南郊宾馆有正式工作,当时的南郊宾馆还是事业单位。2019年10月,小女儿米多出生,有了两个孩子,即便有娘家妈帮忙也照顾不过来,而限于经济条件又请不起保姆,小付只得辞职当起了全职妈妈。
2022年9月,上小学的大女儿住进了外婆家,小女儿米多也上了幼儿园。小付有了一些空闲,加上此时家里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她感觉不能再坐吃山空,需要出来干点啥了。
可是干啥呢?随着年龄增大,重返职场越来越难,一时之间,小付有些茫然。后来看到政府大力倡导“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她便想到了摆摊。小付敢想敢做。市面上卖小吃的多,而卖面食的少,她打听到朋友的妈妈是滕州人,便开始学做“滕州菜煎饼”。这门手艺不算难,2023年3月,小付开始摆摊,租下东城逸家广场夜市的摊位,挂上“滕州菜煎饼”招牌,融入了那片城市烟火。不过后来几家夜市相继关闭,小付的摊位也随着到处“转战”,直到如今白天和晚上的两处“主阵地”。
“我到哪儿米多就跟到哪儿,都快两年了。”小付说。
“那米多已经有两年工龄了。”
“是啊是啊,”小付笑了起来,“多亏孩子瓷实,也乖,跟着我从来不哭不闹的。”小付说话的时候,米多一直在玩一个毛绒玩具。那是一个好心人最近送的,她已经玩了一整天,不愿撒手。
“不焦虑的焦”
小付这样忙碌,孩子的爸爸就不能搭把手吗?记者的问题刚提出来便有了答案。刚过11点,孩子爸爸骑着电动车来了。米多立即放下手中玩具,扑在爸爸怀里。爸爸抱一会儿举一会儿,爷俩亲热得不行。
小焦和米多
爸爸是刚送完外卖回来。
他不是不搭把手,而是更忙更累。跑一天外卖,直到深夜才收工,也不过赚一百多块钱。“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吧,现在活不好干。”他说。
跑外卖辛苦,挣钱也不多,他之所以还要干是因为“自由”,好安排时间,能在周末给妻子的煎饼摊“打替补”。每到周末,夫妻俩就把老大从外婆家接回来,一家人得以团聚。晚上,妻子在家照顾俩孩子,使自己的“妈妈功能”最大化,而他则替妻子出摊。
记者问他“贵姓”,他答“姓焦。”
“‘焦虑’的焦吗?”
“不焦虑,不焦虑,是焦裕禄的焦。”他的话让大家都笑起来。
小伙子说话时一直面带笑容,确实“不焦虑”,跟开朗的小付显得非常般配。
小付说,他们俩同岁,是在2014年通过QQ相亲群认识的。记者问她看上了对方什么,是“不焦虑”吗,小付哈哈笑了起来:“我也不知道看上他哪一点,好像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来了啥都挡不住吧。”
小付说,他们俩确实挺投脾气,什么事情商量好了就一起努力干。虽然也有闹矛盾的时候,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小焦原本是一家船员中介公司的合伙人,后来公司受疫情影响倒闭,他换了很多种工作,尽管日子过得辛苦,但两口子还真是没有“焦虑”的感觉。“焦虑有啥用?每天忙着奔日子,哪有时间焦虑,再说焦虑也解决不了问题啊”。
时间已经接近12点。小付又招呼了几个顾客,“不焦虑”的小焦陪着女儿在一旁玩耍,如此寒冷的冬夜竟让人感觉很温馨。过了会儿,小焦打开手机查看当天的收入情况。他说,还是妻子的煎饼摊挣得多,他跑外卖一个月也就挣三四千,而妻子能挣个六七千。现在的花销主要在两个孩子身上,两边父母身体还算好,他们不用管太多,住的公租房每个月房租五百来块不算高,他们夫妻俩基本上没什么花销,一个月下来能剩个四五千。
小付接着丈夫的话头说,再干个一年半载的,等攒够七八万块钱就开个门店。这样一家人就不用日照雨淋的,孩子冬天也不用跟着她挨冻受罪了。
“准备开个啥店?”
“滕州菜煎饼。”小付说。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