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做父母的心愿,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总是要高度表扬隔壁孩子,考了第一名啦、竞赛得奖啦、当选为三好学生啦等等。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位在少年班读书的孩子,那我们一定是要被父母念叨得耳朵生茧,而且方圆几十里的父母都要跑到人家家里去取经,了解这样优秀的孩子究竟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如今我们已经初入社会,很多人或许也发现了,当初在小时候成就不得了的孩子,长大之后不一定就能够一直一帆风顺。就拿少年班的学生来说,能够进入少年班学习的,自然都是佼佼者,但是他们一定能够有所成就吗?
其实并不尽然。归根结底,少年班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是不是真的适合那些天资过人的孩子呢?少年班、神童班,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呢?
少年班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78年,由物理学家李政道提出来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家正处于人才匮乏的年代,李政道认为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孩子展露出来的特殊天分给予特殊的教育环境,因此创办了少年班。
当时许多国内高校都有少年班,去招收那些各地的天才儿童。诚然,少年班的创立为解决祖国短期人才匮乏的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很多从少年班走出来的学生后来都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可是,在少年班中也并非人人都有建树,那些以傲人天资走进少年班,最后却只得到令人惋惜后果的学生,其实也不在少数。
就比如说宁铂吧,他是少年班第一批学生,自小成绩优异、天分过人,13岁就进入大学,当时社会各界都对他高度关注,认为小时候就这样了不起,长大以后必然成大器。
可正是因为大家的过分关注,宁铂的后来却很让人惋惜。原来,进入少年班时,他最钟爱的天文专业并没有开班,他只能选择理论物理,这个专业他并不感兴趣,这首先就让他比较失望。而且大家对他寄予厚望,使得宁铂恐惧失败,进而恐惧尝试。久而久之,宁铂竟然产生了厌倦学习,甚至厌倦生活的态度。
就像他的一位同学所说的,进入少年班看似荣耀,实际上在这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苦处。用得好是动力,用的不好压力就会使人崩溃。宁铂最后在2003年选择出家,远离大家的关注,这个结果很是让人惋惜。
另一位神童谢彦波,11岁就进入大学学习,可是因为不善于与人沟通,最后落得个一声叹息的结果。11岁,在寻常孩子还没有读完小学的时候,谢彦波就已经进入大学了,他的研究成果受到许多专家的关注,甚至有人预言他以后必然会获得诺奖。可惜因为他不擅长与人沟通,留学美国的时候与导师因为学术问题发生争执,最后得不到博士学位,只得回国任教。
不擅长与人沟通这个问题在少年班十分普遍,很多孩子因为天资过人,被人们过分关注,以至于他们除了智力和学业,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得不到大家的关注。而一个孩子,就算他天资再好,在成长的年纪还是需要家人和学校精心呵护的。
忽略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不仅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无法融入现实社会,比如少年班就有许多孩子后来患有精神疾病。
如今很多高校都取消了少年班,只有中科大、西安交大和东南大学还存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到了这个问题,究竟少年班是否对孩子有益,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