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秦朔朋友圈
作者|水姐
大学,大心
王阳明的四十岁,是龙场悟道的四年后。其实悟道并不是终结,只是方便之门,悟后起修。新生刚开始,万事万物会以全新的面目更多维度呈现。你投射出来的思想,也有了新的落地之处,所以要知行合一,心能和心力才能源源不断。
四十岁的某一天,他和妹夫兼弟子徐爱,在一条小舟上,开始有了一种理论溯源的灵感。
我不禁感慨,“泛舟聊天局”于苏东坡,是创作了前后 《赤壁赋》;于王阳明则是发现了 《大学》古本里的奥秘,诚意,一念起就是行,就是亲身体察的工夫论。
后来,他在《大学古本原序》中指出:
“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大学里的“明明德”就是“心外无物,心即理”,“亲民”就是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就是致良知。你看他的内核思想三次升级,都潜藏在大学的九字诀里。
“《大学》所谓天之明命此心弥宇宙,贯古今,通天地万物为一者也。心无内外,理无内外,则谓理在心亦可也。”所以,《大学》古本,就给他的“龙场悟道”提供了理论源头和支撑。
当时,在小舟上,他们的心态是松弛的。一个是南京太仆寺少卿,另一个是南京工部员外郎,他们要乘舟回绍兴府。人对于经典的反复阅读是能提高脑力心力的,在没有经过朱子等注解过的《大学》古本里,其实都是心学的奥秘。
这段舟中的对话,还开启了生成 《传习录》的源头。六年后,《传习录》就出版了。
其实我个人常分享,王阳明三十二岁去山东主持乡试,然后开始按照孔门收三千弟子的方式去做学问,在孔庙那里得到的启示,不亚于一次“龙场悟道”。圣人思维,其实就是带动一群人一起寻找真理之路。
王阳明跟孔子一样,也述而不作,留下的《传习录》也类似《论语》,而徐爱的命运也类似颜子。所以,生命版本啊,你有时候不相信也得相信,我们都有各自的“真相”。他虽然述而不作,但对《大学》情有独钟,不仅自己亲自注释过古本,后来弟子们还专门整理过《大学问》。
《大学问》我抄读之后,尤其喜欢一句对现代人治内耗的对症句:
“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则心不妄动而能静矣。心不妄动而能静,则其日用之间,从容闲暇而能安矣。能安,则凡一念之发,一事之感,其为至善乎?其非至善乎?”
四十岁开始的时候,理论和思想内核,真的可以坚实起来——十五岁立志,四十岁“志有定向”。
著名的现代思想家雅思贝斯说,“只要人不能主动地发现这个世界中的适合于他的思想观念,人就始终遮蔽着人自身。”
你看,苏东坡和王阳明,在四十岁前后,学习易经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去蔽”。
一个人唤醒自己内心的内核,首先需要与世界保持距离的新方式,然后再是有自己的导向入世。先出世再入世的人一般才有“大心”。
王阳明也是先喜欢学道和佛,然后再去革新儒学;梁漱溟本来想出家的,后来才投身乡村运动。
据说,这里面还藏着故事,阳明的弟子,泰州学派的王心斋,其“东崖语录”里写有“百虑交锢,血气靡宁”,梁漱溟看见这句话之后决定不出家了,因为他面对宗教话题的演讲,竟然总觉得笔不如意,思路窘涩,头脑紊乱……觉得不好意思出家。再加上在北大的时候,说知识分子喜欢争论,争强好胜容易引起欲望,没过多久也就结婚了……
王德峰先生说:中国先秦时候的先哲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安顿我们心的无限的一面,只有先走一条路:出世,即超越现实。西方人的心也是人心,同样面对这个问题,那么他们也得出世,他们走的出世的路是宗教。
他也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不相信命,此人悟性太差。”四十不惑,就在于此。
四十岁之前没有经历过起起伏伏,没有为自己的理想和定向之志奋斗过,拼杀过,沉沦过,又崛起过,又再度经历种种浩劫,不足以体会人生之复杂与精深。
过劫难,其实就是摆脱受害者、抱怨者思维,不想命运屈服,直面自己的挑战并完成各种全新的转变。
成年人思维
三十而立,其实就是思维得是成年人思维了。
成年人思维的阳面就是自负赢亏,自我负责,心甘情愿拼命打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恰恰也是这个时间锤炼成的。
成年思维的阴面就是允许一切发生。凡事你一旦接纳了,就不存在了;你看不惯它,它就一直折磨你。问题意识虽然引起警觉,但也消耗人的意志和心力。
现在的男女都喜欢说自己慕强,其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本就是天地的规定。我们慕强的同时,也得知道,“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我的老师说,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我们要在天地的引领下,懂得为自己的生命负全责,至于别人的评价如何,或褒或贬,都与我们的生命无关。
我喜欢最近罗振宇分享的一句话,“没有任何一种品格可以高枕无忧,一个人清高需要宽容,否则清高就成了孤傲,仁慈需要果断,否则仁慈就成了软弱,强大也要有所敬畏,否则强大会生暴戾,富有需要节俭,否则易成奢靡,博学说话时需要浅显,否则易成刁钻,尊贵需要谦卑,否则易成傲慢。凡事有阴阳,过则为灾。”
这个思维告诉我们,你没有出世,何谈入世。你没有经历过,一波三折,一来二回,从零到一,从一到三,三生万物,你何谈懂得生命。
所以,除了自强不息,慕强之外,允许事情会有意外,会有劫难,会有契机,会有转折,那才是完整的事情。要让自己紧张,也要让自己松弛,切换之间,你才有新思维和收获。你看紧张抑郁如王阳明,在四十至四十四岁,也是松弛的。
阴阳,好坏,阴晴圆缺,“同出而异名”。“大心”,就是已经有内核和方法论容纳一切对立面。
见大心泰
“大学问”“大快乐”,其实都是周敦颐提出的。
周敦颐创造了“大学问”的文化理念,主张将经验、道德和艺术融入一体,形成了“道德经艺”的思想体系,即通过道德修养和艺术实践来体现和升华人的价值。
他认为,文化的核心是人,而人的核心是心,只有心中有了真理的灵光,才能使事物获得真正的价值。王阳明非常敬佩周敦颐,所以王门弟子才会以《大学问》致敬先人吧。
周敦颐提出了一个非常闪耀的核心概念叫“见大心泰”——
《通书·颜子第二十三》:“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这个概念,被近代的康有为推崇备至,他认为这是臻于快乐的不二法门——
“周子曰:见其大则心泰。吾之谈天也,欲为吾同胞天人发聋振聩,俾人人自知为天上人,知诸天之无量,人可乘为以太而天游,则天人之电道,与天上之极乐,自有在矣。”
四十岁的时候,读读《大学》古本,也就是《礼记》里的大学部分。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有益的。我记得我当年去清华研究生录取前面试,就是让我解释“明明德”,一切都是注定的,我快四十岁的时候,在写《大学问》。
康有为也对《大学》推崇备至,因此《教学通义》中收录了《大学》上下两篇。他在讲《大学》始于格物的八条目时引经据典,提到了《乐记》的“人生而静”,《书·召诰》的“节性惟日其迈”,《礼记》的“欲不可纵”等等。
我老师跟我分享他的观察,说古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孔子是按照五行生克的原理进行的。由于战争和火灾的原因,《乐经》失传了,脾主情志的《乐经》不在了,从此国人的火气一发不可收拾,爱生气,爱发火,由此引发的焦虑症和狂躁症越来越多,整个社会戾气渐甚。
你看康有为也说《乐记》,“人生而静”。虽然《乐记》消失,但笔者认为,周敦颐的《通书》可以补位一部分。《通书》有三个要点:诚、静、立人极。其中,诚是始点,静是工夫,立人极是最终境界。
这周,从2016年开始崛起的一股造车新势力,在面临最大的压力之中,移动时代,主播播着播着被裁员了,查了一下创始人、CEO也是80后。也许,该重新再理解和反思什么是创业了。
No.6113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水姐
作者简介:秦朔朋友圈主编,上海作协会员,公众号:水姐。视频号:中年好友水姐/阳明心能源。代表作:《阳明心能源》。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豆包
版权声明:【文艺所使用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