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60余名花都高中地理教师
在花山镇东岭农场的研学活动中
发现了远古植物化石
在教育创新的浪潮中, 花都的地理课堂迈出了传统的界限,走进了真实的自然乡野。 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高中地理教研员张传玉深知,地理学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更在于脚下的这片广袤大地。
在张传玉的带领下,花都地理教师积极开启实践探索新模式,为地理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出课室深入乡野
近日,在张传玉的组织下,60余名花都高中地理教师来到位于花都区花山镇的东岭农场,开展了一场以“寻找化石”为主题的地理地方资源开发研学活动,一同探索野外的课堂,在感受地质之美的同时,探寻大地蕴藏的奥秘。
张传玉介绍,此次活动主要是围绕新课标中两个课题展开的,分别是“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在实地考察前,活动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刘晓艳副教授,以“化石——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的记录者”为题,以“花都本土化石”为案例,为老师们梳理与本次研学活动相关的理论基础。
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查阅大量地质资料,学习野外考察的技能和安全知识。他们知道,这次走出教室的课堂,将面临未知的挑战,但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意外发现远古化石
当教师们踏入东岭农场的那一刻,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地质博物馆。“这里是早石炭纪,距今大概3.5亿年的地层,这个露头我们可以观察到岩层的层理、岩石的颜色和寻找湘乡须羊齿、浅沟古芦木、三棱籽类种子、大偶脉羊齿、山阳鳞木树皮等等植物化石。”刘晓艳在现场为老师们详细介绍了花都早石炭纪植物化石的种类。
教师们手持地质锤,小心翼翼地敲开岩石,仔细观察岩石的纹理、颜色,每一块岩石在他们眼中都可能是打开地球历史大门的钥匙。他们相互交流、讨论,分享自己对地层形成过程的推测和理解。
在教师们全神贯注地对地层进行挖掘和研究时,在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层中,一位教师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异样的形状。随着进一步的挖掘和清理,一些类似植物叶片的形状呈现出来,原来,它们就是远古的植物化石
ZHIWU HUASHI
有教师指出,这些远古化石的发现,对花都地区的地质研究意义非凡。它们为研究花都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生物演化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证据。不过,这些化石究竟属于哪个时期的生物遗迹,仍有待专家进一步深入考证。
本土资源引入课堂
以往的地理课堂大多局限于教室内部,依靠书本、地图和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而在这次活动中,教师们走出教室,深入真实的自然环境中,为学生收集本土化的、新鲜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能近距离体验到地质研究的过程。张传玉表示,“组织类似的活动,主要是为了突破传统地理教学的空间限制。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教育水平,也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教师们在活动中展现出了强烈的学科融合意识。在挖掘和研究化石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仅运用了地理学科的知识,还涉及到了生物学、化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例如,在鉴定化石所属的古生物种类时,需要运用生物学知识;在分析化石形成过程中岩石的化学变化时,离不开化学知识;而从这些化石所反映的远古时代信息中,又能延伸到历史学的范畴。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张传玉表示,活动结束后将会把活动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根据这次活动的经历编写成教学案例,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
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图文:黄柱
编辑:花不花
“花都融媒视频号”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