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请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冯玲玲没读过几年书,靠着种地和打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丈夫为人老实,在镇上的工厂上班,收入稳定但也不高,两口子精打细算,勉强维持生计。

后来村里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冯玲玲也分到一块地。地里的活儿辛苦,收入也不稳定,靠天吃饭,有时遇上个天灾人祸,一年的收成就全打了水漂。

思来想去,冯玲玲决定把地转租出去,拿租金的同时,自己也能腾出时间做点别的。

转租土地后,冯玲玲先是跟着村里其他人一起外出打零工,后来发现镇上货运行业生意不错,便和丈夫商量买一辆小货车,跑起货运。

丈夫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就开着货车跑短途运输,冯玲玲则负责联系货源和安排路线。两口子起早贪黑,虽然辛苦,但收入比以前好了不少。

跑货运的过程中,冯玲玲发现很多农民买农资很不方便,要么要跑到很远的镇上去,要么只能买小商贩高价的货。她和丈夫商量后,在自家院子旁边租了个小门面,开始兼营农资销售。

几年下来,货运和农资生意都做得风生水起,两口子攒下了二百多万元的积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天,一个老客户来买化肥,闲聊时得知冯玲玲两口子攒了不少钱,便建议他们进行理财,说钱放在银行里利息太低,不如投资点别的,收益更高。

冯玲玲觉得挺有道理,回家便和丈夫商量起来。

“老李说咱们可以把钱拿去做理财,收益比存银行高多了。”冯玲玲兴致勃勃地跟丈夫说着。

谁知丈夫一听,立马皱起眉头:“理财?那玩意儿风险太大,万一赔了怎么办?咱们老老实实存银行,安安稳稳的不好吗?”

冯玲玲试图说服丈夫:“老李说现在有很多稳妥的理财产品,风险很低的……”

“不行,我不放心!钱是咱们辛辛苦苦挣来的,不能随便冒险!”丈夫一口回绝。

冯玲玲还想再说什么,但看到丈夫一脸的担忧,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2011年,冯玲玲还是没放下理财这件事。她想着去镇上的农村信用社问问,毕竟是国家机构,应该比较可靠。丈夫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拗不过冯玲玲的坚持,只好陪着她一起去。

到了信用社,一个年轻人热情地接待他们。年轻人名叫任鹏,自称是信用社的会计。得知冯玲玲想了解理财产品,任鹏立刻向她推荐一种名为“股权入股”的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我们信用社正在改制,正是入股的好机会!”任鹏语气兴奋地说道,“等改制完成后,信用社变成银行,到时候你们的股份会大幅升值,收益非常可观!”

冯玲玲听得一头雾水,她对这些金融术语完全不懂。“股权入股?那是啥意思?”她疑惑地问道。

任鹏耐心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你们把钱投进来,就相当于成了信用社的股东,以后信用社赚了钱,你们就能分红,而且现在入股的价格非常优惠,以后只会越来越高。”

“这…靠谱吗?”冯玲玲还是有些犹豫。“当然靠谱!”任鹏拍着胸脯保证,“这可是内部消息,一般人我还不告诉他呢!现在只有这段时间可以入股,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他又补充道:“你们想想,现在国家大力扶持农村金融,信用社改制成银行是大势所趋,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任鹏说得天花乱坠,冯玲玲听得心动不已。她转头看了看丈夫,丈夫依旧一脸谨慎,低声问道:“信用社真在改制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打消顾虑,夫妻俩找到一个在信用社工作的朋友打听情况。朋友证实信用社确实处于改制期,但对于所谓的“股权入股”业务不太了解。

这个消息让冯玲玲更加相信任鹏的话了。她觉得既然信用社真的在改制,那入股肯定是个好机会。

冯玲玲决定先投一部分钱试试水。“我先投220万吧。”

任鹏立刻拿出一张存款单,上面已经填好金额,并指着一个账号说道:“把钱存到这个账户就可以了。”

冯玲玲接过存款单,仔细一看,发现账户名并非信用社,而是一个私人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