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11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儒学大家谈”之“中国心学的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贵州贵阳成功举办。期间,来自国际儒联及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接受了媒体访谈,为中国心学的国际传播建言献策。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顾问联络委员会主任蓝素红介绍,“儒学大家谈”致力于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已经成为国际儒联的品牌活动,已经在浙江衢州、河南郑州、山西太原等地成功举办多次“儒学大家谈”学术研讨会,且每次均围绕不同主题展开研讨。另外,叫做“儒学大家谈”其实是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国际儒联的专家、学者、顾问等大家;另外一方面也是指对儒学感兴趣的爱好者。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强调了阳明心学在国际儒学文化圈,尤其是韩国、日本、越南等地的深远影响。他指出,如何把学术中高深的、专业化的研究转化成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让大家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去运用是研究儒家、研究阳明学的学者们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王中江还点赞了孔学堂在结合学术研究与公众传播方面所做的努力。他说:“我觉得孔学堂做得非常好,一开始建立孔学堂可能就是把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结合到一起,暑期或者日常活动中,很多传统文化是面对公众进行传播的,我想这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

王中江认为,阳明学是世界文明、儒家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怎么去传播和重点传播,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一个还是要走向世界,要把阳明学更多地传向世界,同时把西方对阳明的研究和解释同时也传播到中国来。”王中江建议,“比如说,孔学堂可以去写阳明学世界传播史、世界阳明学史。另外,阳明学在世界上是如何被接受的?如何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也可以去做一些研究,全方位用不同方式进行传播,阳明学的影响力就会更大。”

在王中江看来,阳明学绝不只是一个学院派的学问,也不是一些弟子跟着阳明去学他的学问的一个行为,阳明学始终面向的是社会核心问题。他举例道,每个人过好生活,需要经济、物质方面的条件,同时还要满足精神生活。“阳明心学里面不仅讲‘致良知’‘知行合一’,关键还要自己去验证这些人生真理,它是一个生命的学问,深入了到内心中,阳明心学不仅培养弟子,他的精神可以称之为‘人类的教师’。”王中江说。

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周亭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儒学的国际传播带来的影响。从语料提供的角度,周亭认为,在国际舆论场上儒学要有能见度和存在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此赋能。她解释道,人工智能可以大大提升生产效率,生产出多模态的产品,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同时,还可以精准对用户进行画像,在不同平台上接触到儒学的用户们特征是什么样?媒体使用习惯是什么样?媒体偏好是什么样?……基于对用户画像,可以精准给不同用户推荐他们有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虽然有众多益处,但人工智能也有弊端,她说:“这种智能算法实际上限制了我们接触外部世界的更多可能。儒学的精准推送也可能带来信息茧房,在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儒学国际传播当中,应该要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郑承军表示,中国心学的国际传播是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话题。中国心学源远流长,历史深厚,当下也有创新型发展、创造性转化,国际传播则是个崭新的话题。在中国心学的国际传播中,郑承军认为,首先要注重传统守正,第二要创新。他说:“中国心学传播首先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国际,同时也要看到国际上是怎么认识我们的,有一个双向的交流和双向的奔赴。”

面对人工智能与全球变局的双重影响,郑承军提出,第一要摆正立场,第二一定要有跨文化共情的本领,“必须让别人听得进去、能听得懂,而不是说你传你的,我干我的,必须是一个双向的交流。中国心学的国际传播一定要做到跨文化共情,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把我们的道理讲明白。”当下世界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做到精神不内耗,如何找到心灵的港湾,这些人类共同的命题,为跨文化共情找到了前提条件。

在当今人工智能日益渗透社会各领域的背景下,郑承军指出,国际传播领域应该重视人工智能。他主张,我们不能把AI变成人类的对立面,而要把它变成聪慧的助手,为国际传播赋能。

记者 舒锐/文 赵松/视频 曾玉璇/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