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无数英勇之士默默守护疆土,维护国之尊严,比如张仪潮的归义军。尽管条件极为艰难,他们仍为王朝稳定及人民安宁做出巨大贡献,令人困惑的是,这支忠诚无比的军队在历史长河中竟神秘消失。

一、 领袖张议潮

作为出生于吐蕃占据时期的沙洲土著以及当地显赫世家的领袖,尽管所处时代是吐蕃政权的统治之下,但张氏家族依然能够在吐蕃沙洲政府体系中保有职位。

在吐蕃统治时期,沙洲一带的所有事物均依照吐蕃的风俗习惯及政治模式进行复制,汉人为二等公民身份,需忍受吐蕃贵族的歧视与压迫。

张议潮自幼便常从祖父和父亲的言谈中得知盛世大唐的辉煌历史,在对于不公与屈辱的不满情绪中,他逐渐产生了对唐朝故乡般的眷恋情感,他心中的“回归唐朝,驱逐吐蕃”的信念开始萌发。

唐朝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王朝统治阶层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内乱。

在这场内战中,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抓住机会夺取了政权,占领了拉萨及其周边大部分地区,他自封为宰相,独揽吐蕃大权,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形成对立局面。

这导致河西地区成为了吐蕃边将争夺的主要战场,吐蕃军队在此地大肆烧杀抢掠,这些残忍至极的行径引发了河西民众的强烈反抗。

张议潮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积极联络本地的名门望族,释放被囚禁的宗教领袖和僧侣,团结各民族的抵抗力量,终于在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拉开了起义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收复西北,成立归义军

张议潮迅速对当地的吐蕃驻军发起猛烈攻击,经过起义军的英勇战斗,沦陷吐蕃长达近70年的沙洲(即今天的敦煌)地区得以光复。

据《补唐书·张议潮传》记载:“汉人都纷纷加入到起义队伍中来,敌军守卫者惊慌逃窜,沙洲终于得到平定。”

随后,张议潮挥师东进,攻克瓜州,建立了以汉族为主导的地方政权。

在成功夺取沙、瓜两州之后,张议潮立即撰写奏章,派遣下属前往长安向皇帝报告胜利喜讯。在这期间,张议潮一方面着手恢复生产,另一方面四面出击,接连收复了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等共计十一个州。

这是中晚唐时期极其罕见的一次大规模收复失地的壮举。

如此卓越的成就,使得整个长安城再度沸腾起来,唐宣宗授予张议潮全权管理河西十一州各项事务的权力,并将这支部队命名为“河西归义军”,同时册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从而使归义军成为了唐王朝在河西地区的一个重要藩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归义军横扫河西

在张议潮的英明领导之下,归义军勠力拓展实力版图,成功收复全境河西土地,之后数年更积极进取,于公元858年全面收回凉州。

唐王朝为此欣喜若狂,授予张议潮太保、金吾大将军等崇高荣誉。

张议潮过世后,其堂侄张淮深接棒归义军节度使一职,张淮深乃卓越军事将领,致力推动商业贸易繁荣,且与回鹘等少数族裔缔结友好外交关系。

正是在他的治理之下,归义军的综合实力日益强大,赢得“文治武功,不逊议潮”之美誉。

尽管局势暂时趋于平稳,归义军仍旧砥砺前行,不断追求更大的目标,不仅稳固河西地区的统治地位,更向周边小部落发起征服行动,稳步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张承奉的领导下,归义军甚至建立了独立王国——"西汉金山国",张承奉自封为"文神武天子",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导致这个自立的王国迅速衰落。

回鹘势力的崛起和西夏的进攻,使得归义军最终被迫臣服于回鹘,沦为其附属国,从张议潮到张承奉,归义军历经辉煌历程。

他们的不懈努力成功夺回唐朝失守的河西要地,重新打通了通往西域的战略通道。

这支起初由汉族士兵构成的队伍,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少数民族力量,逐渐形成多元文化共融的军事力量。

在他们的治理下,原本荒芜的边疆焕发生机,再度成为繁荣昌盛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归义军的内部隐患

而归义军辉煌的历史并未长久延续,自张议潮死后,归义军内部矛盾激化,战争频发。

先是张淮深与张议潮之子张淮鼎争夺权力,最终张淮深被张议潮之婿索勋杀害,索勋上位后不久又被张议潮之孙张承奉推翻。

这场内斗使得归义军凝聚力减弱,战斗力受损,当时唐朝衰落,回鹘等外族侵扰边境,归义军疲于应对。

至公元910年,张承奉无法忍受,自立为王,创建"西汉金山国",这个短命的王国迅速被回鹘摧毁,张承奉被迫臣服于回鹘可汗。

随后,归义军统治权交由曹氏掌握,尽管他们也是汉族,但统治方式更加开明,主动与回鹘联姻,接受少数民族文化。这导致归义军逐渐丧失初衷。

直至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新朝领袖李元昊率军攻占归义军,末代首领曹贤顺投降,归义军至此消亡。

这支英勇的军队曾在大唐失守河西之际挺身而出,为其收复故土;唐朝覆灭后,仍坚守西北,成为中原王朝的坚实屏障,堪称大唐帝国最坚定的拥护者,西北的忠诚卫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归义军沦为附庸

关于归义军终局的记载相对较少,在张承奉败于回鹘之后,曹氏成为新的政权领导者,直至西夏覆灭。

作为河西望族,曹家以更为宽松、具适应性的方式巩固权力,他们积极与周边部族交流,吸纳其元素,使得归义军兼具多元性与复杂性。

正是这种包容精神,使得曹氏在归义军中的地位牢固,虽未实现"归国"初衷,却至少维护边境的稳定与繁荣。

而这短暂的宁静很快因1036年西夏的崛起而打破,此时的归义军已成为回鹘的附属,无法抵挡西夏的攻势。

最后,曹贤顺作为归义军末代节度使,被迫向西夏投降,这支曾显赫一时的"西北孤忠"至此消逝无踪。

结语

尽管归义军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多元领域均取得显著复兴与进步,而历经多场内外对抗。

由张、曹两姓共治时,其强势统治区域达河西地区十一州之广,然后期内部纷争与外力冲击致其实力骤降,逐步为沙洲回鹘取代。

该政权留存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如莫高窟、敦煌壁画等,对中国乃至全球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