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名叫拉朱萨纳的村庄突然成为全球焦点,原因不是因为经济繁荣,也不是因为科技创新,而是因为这里居住着印度新任总理莫迪的夫人贾苏达本。这个村子在世人眼中变得异常神秘,成为了政治风云的一部分。贾苏达本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她早已知晓丈夫莫迪注定会成为总理,这是他的命运,也是他的责任。为了支持莫迪竞选总理,贾苏达本在几个月前就开始采取苦行的方式,不吃米饭,不穿鞋,为丈夫的政治事业祈福。
然而,莫迪的婚姻生活却鲜为人知,充满曲折和无奈。在地方选举时,莫迪一直对外隐瞒自己已婚的事实,宣传自己是单身,长期欺骗大家。这段包办婚姻始于莫迪13岁和贾苏达本12岁时的订婚,两人在五年后正式结为夫妻。而这场婚姻对于贾苏达本来说,并非如梦如幻的童话,而是一个始料未及的困境。当莫迪在结婚当天告诉她自己已经加入国民志愿服务团时,贾苏达本意识到这个婚姻注定与她想象的大相径庭。
国民志愿服务团是印度最有影响的教派组织之一,倡导禁欲,并要求成员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莫迪在这个组织中深受影响,过上了清心寡欲的生活。虽然莫迪并不想结婚,但出于对父母的顺从,他最终迎娶了贾苏达本。然而,这段婚姻一开始就注定是错误的。贾苏达本或许一度幻想通过相处来改变莫迪的心意,但她很快发现莫迪如同坚如磐石,坚持着他加入服务团的初心。虽然这对夫妻共同度过了三个月,但贾苏达本的期望和莫迪的决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莫迪自幼渴望通过个人力量让印度变得更加强大。对于一个出身贫寒的少年来说,他的理想之路充满了坎坷和孤独。父亲是卖茶水的小贩,母亲是农村妇女,他们难以理解儿子所抱负的抱负,只觉得他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衣食住行,但莫迪关心的是印度的教育、种族和民生问题。他时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难题。然而,父母只期望儿子早日成家生子,对于他们来说,这才是理想的生活。
贾苏达本成为莫迪的妻子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莫迪常常对她说:“你应该继续接受教育。”在婚后的第三个月,贾苏达本被送回娘家,继续完成学业。她默默接受着丈夫的安排,不敢反对,也不敢质疑。她相信只要自己多读书,就能改变莫迪对她的看法,改变两人的婚姻状态。贾苏达本努力读书,却也无法改变莫迪顽固的心。1972年,贾苏达本拿到了中学文凭,实现了莫迪为她设定的目标。她以为这能让莫迪刮目相看,但她错了。
为了给莫迪一个惊喜,贾苏达本甚至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因为莫迪曾说过希望她成为一名老师。然而,当她欣喜若狂地回到莫迪的村子时,却发现莫迪早已离开,去追寻他的政治抱负。这个消息对于贾苏达本来说,如同晴天霹雳,让她倍感沮丧。她了解莫迪的家国情怀,明白他的抱负理想,但也深感自己被遗忘。贾苏达本迫不及待地回到教书育人的岗位,但她的心始终牵挂着丈夫。
直到2001年,莫迪参加地方选举,仍然隐瞒自己已婚的事实,填写单身。而在这段时间里,莫迪对妻子贾苏达本的不闻不问,使得她陷入了孤独和沮丧。尽管被媒体发现并采访,贾苏达本在接受采访时仍然显得非常卑微。对于莫迪的承认,她感到高兴,却仍然期待能够重新与丈夫相遇。然而,莫迪对于贾苏达本的态度依然冷漠,他并不愿意将妻子接到身边一起生活。贾苏达本对儿时的誓言依然怀有期待,她说只要莫迪一个电话,她就会去和他相会。然而,这通电话却一直没有响起。
贾苏达本变得越发孤独,每天去庙里为丈夫祈福,希望他能够实现抱负,健康平安。然而岁月流逝,贾苏达本的白发也愈发增多。她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依靠着微薄的退休金生活。离莫迪的家乡35公里外的村庄里,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在家里祷告后再去庙里祷告。这样的生活仿佛一成不变,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但贾苏达本仍然努力保持乐观,她相信莫迪有一天会给她打电话,让她去他身边,一起生活。这种信念成为支撑她度过漫长岁月的动力,人总是需要为自己制造一些希望,即使生活充满了苦闷。
然而,在莫迪看来,他的一生只为国家而活。对于他而言,亲情和爱情都成为了无法触及的奢侈品。他曾说:“我独自一人,为谁去贪污呢?”他的生活一直清廉而充满理想,但也因此放弃了家庭的温暖。贾苏达本在这段婚姻中被辜负了一生,而莫迪的执着则让他成为支持者心中的英雄。他选择独自前行,成为印度的领导人,为国家的发展努力奋斗。他的坚持或许让他失去了家庭,但在支持者眼中,这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