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延安的中央党校。这天并非什么节日,也不是什么庆典。
但前来听课的党员同志们,却不约而同地穿上了最整洁的衣服,笔记也记得格外认真,简直要把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刻在脑袋里。
原因无他——这天是毛主席亲自前来讲话。
对于毛主席,同志们自然是敬爱有加,而毛主席平时事务繁忙,来一趟是稀罕事,当然要格外认真对待。
毛主席讲得很投入,同志们听的很认真。
可这时,一位坐在前排的同志却猛然站了起来。他身高不矮,身形也有些壮硕,把正在讲话的毛主席惊得一愣。
教室里一时鸦雀无声,毛主席惊讶地询问这位同志:“你要干什么?”
台下的同志们也各有猜测,有的甚至准备上前制住这个站起来的“愣子”。
这人是谁呢?他又为什么突然站起来?一切还得从他的出身说起。
想见毛主席的“泥腿子”
这位站起来的同志,名叫吴瑞林。
他的出身,和大多数参加工农红军的战士没什么差别。一家三代,都是一穷二白的佃农,饱受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他刚满三岁,父亲就因难以忍受压迫,贫病交加,死在了四壁漏风的家里。
家里的顶梁柱垮了,年幼的吴瑞林不得不离家打工。
辗转在工厂、矿井和资本家的车间之间,他见识到了无处不在的压迫,以及温饱线上挣扎的贫苦百姓。
他期待着自己长大后有所作为,帮助饱受苦难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1918年,吴瑞林来到四川江油一带的砖瓦厂,成为了一名烧砖工人。
当时砖瓦窑厂的工作很辛苦,许多工人被炉灰熏出了眼病,可黑心肠的砖厂老板却逼迫工人连续加班,不让休息,很多工人因此落下了残疾。
年轻气盛的吴瑞林看不下去了,但他知道,和老板谈判必然没什么好下场。
接触过进步思想的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串联起有怨气的工友,先后发起了两次罢工。
罢工最终被反动军警镇压,但吴瑞林表现出的胆识、见识和进步思想,引起了地下党组织的注意。
当时四川的地下革命根据地正在构建,正是缺人手的时候,经过组织上的考察,吴瑞林成为了四川地下党组织的交通员。
此时的他,年仅13岁。
吴瑞林年龄虽小,胆子却不小。单枪匹马,就敢在南充、江油一带往返来回,山路嶙峋吓不倒他,土司地主捉不住他。
凭借这样的机智勇敢,他多次成功帮助党组织传递了情报,甚至独自一人开辟了江油、南充和巴中的地下交通线。
因为脚力出众,加上任务完成得干净利索,四川地下党的同志们都很喜欢他。
再加上他从事的多是跑腿的工作,大家干脆亲切地叫他“小泥腿子”。
“小泥腿子”人小志气大,在四川地下党组织立下了不少功劳。
同志们都认可他的工作能力,但任谁也想不到,他还能再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时,鄂豫皖根据地遭到了反动派的封锁,红四方面军危在旦夕。
危急关头,徐向前将军决定走一步险棋:率整个红四方面军离开根据地,进入川、陕一带,重建根据地。
突出重围并不是难事,但四川地下党组织是否有余力?又该如何联络?谁心里也拿不准。
突出重围的红四方面军抵达了通江边陲,再过一道关口就入川,但此时四川军阀派系林立,各处混战,谁也不敢贸然前进。
走投无路之时,忽而有个十来岁的孩子,深夜里找到了部队。
这孩子一双精明的大眼睛,身量不高,却十分精悍,正是我们的小泥腿子吴瑞林。
原来,四川地下党组织早就知道红四方面军要入川重整。
但苦于各地军阀交战,哨卡多,战场多,一不留神就会走漏秘密,牺牲同志。
多方研究之下,只得让年龄最小,路最熟,又最不容易引人怀疑的吴瑞林出马,一个人去迎接大部队,并做好向导和交通工作。
对于这么个孩子当通讯员,红四方面军的同志们起初不无怀疑。
可在这“小泥腿子”的带领下,部队绕过了军阀重兵,奇袭了杀牛坪,又打下了巴中城。
攻城时,更是亲自泅水渡河,侦察敌情,将对岸敌人的哨卡一个不漏地报告给了长官,又冒着炮火将绳子拉到对岸,为部队夺取立足点……这番智勇双全的表现,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巴中解放之后,徐向前将军亲自接待了吴瑞林。
问及他有什么需要,吴瑞林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想见毛主席!他来了吗?”
徐向前将军一时莞尔。他这是红四方面军,而毛主席在中央红军,都不是一路兵马,哪里可能来?
可看着兴冲冲的吴瑞林,徐将军也不想扫他的兴,便摸了摸他的头顶,鼓励道:
“你要继续好好表现,等将来你立了大功,能亲自上战场杀敌了,主席一定会来见你的!”
自此,“见一见毛主席”成了吴瑞林前进的动力,驱使着他一次又一次,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见到毛主席的“小结巴”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来到了陕北根据地。
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的会师,自然是红军史上的重大胜利,而对于正和四方面军一起的吴瑞林,更是难得的大事。
徐将军说,毛主席在中央红军。现在中央红军来了,我是不是就能见到毛主席了?
或许是记得当时的约定,又或许是照顾吴瑞林的心情,会师前夕,徐向前将军任命吴瑞林为接待站站长,专门负责接待中央红军的干部。
这可把吴瑞林乐坏了。他激动得整晚没睡着觉,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就等在接待站门口张望。
时过晌午,总算有些干部模样的人和战士们一起徐徐而来。
吴瑞林打量着来人,一眼便看到了那个高大的身影。是毛主席!
吴瑞林之前在党内会议上和资料上见过主席的照片,如今一眼就认出了主席本人。
他激动地迎上去,主席微笑着握住了他的手:“你们等很久了吧?辛苦同志们啦!”
一向心思活络,能说会道的吴瑞林,和主席面对面时,满肚子的话却一句也说不出来。
憋了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蹦出几个字:“不……不辛苦!”
主席笑了,见他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便出言抚慰:“不要紧张,大家都是同志,地位是一样的。”
吴瑞林想出言附和,想和主席多说些话,可张口结舌,什么也说不出来。
主席却没有在意他的结巴,反倒跟他聊了起来。
聊到他参加革命的经过,聊到他小小年纪,就承担了危险的交通任务,还机智地取得了胜利,不由地出言赞赏他是“革命的好苗子”。
这次会面,让吴瑞林瘦小的身躯里充满了使不完的劲。
主席的形象,主席温和的鼓励与赞扬,都深深烙印在了他心里。
之后的斗争中,吴瑞林毫不马虎,一直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也正是因此,1937年,他成为了中央党校重点培养的干部,进入党校学习,又遇上了主席亲自前来讲话。
听到主席说到“希望大家保持作风,努力学习文化”时,吴瑞林深表赞同,也有自己的意见要发表,却仿佛回到了两年前,张口结舌,怎么也说不出来。
情急之下,他猛然站了起来,将主席和其他同志们都吓了一跳,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吴瑞林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唐突。只好有些尴尬地抓抓头皮。
这么一来,倒是不紧张也不结巴了,他看着主席有些惊讶却仍然带着鼓励的眼神,鼓起勇气开口说:“主席您别见怪,我怕我不说就忘了!”
随后,在主席的应允下,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如今在学校的人,除了红军干部外,还有很多警卫和马夫,我认为他们也应该一起学习,将来没准能培养很多出色的干部呢!”
毛主席听到这样的建议,欣慰地笑了:“你的建议很好啊,现在部队缺的就是干部。”
在一番愉快的交谈中,主席和吴瑞林深入交流了这个建议。毛主席默默地给这位有志向,有远见的青年党员记了一功。
那之后,吴瑞林辗转奔赴了抗日前线。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了,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之后,已经是军长的吴瑞林,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前后,大大小小的战场上,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榜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吴瑞林为革命奋战的一生之中,始终将毛主席视为动力的源泉。
这固然和毛主席的伟大与人格魅力密不可分,但最重要的,还是吴瑞林自己的坚持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