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曾经与皇太极和谈过,但此举并不是什么勾结满人、出卖大明,而是出于一种策略上的考虑,但却被人诬陷,被崇祯帝猜疑,最终被冤杀。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战神”努尔哈赤亲率13万八旗劲旅,对外号称20万,大举进攻宁远城。面对倾巢来犯的努尔哈赤,只有一座孤城和1万守兵的右参政的袁崇焕,心中并无丝毫畏怯慌乱之意,而是坚定地指挥加固城防,率兵抵抗,于是,明史上著名的“宁远大战”爆发了。
2月,努尔哈赤的八旗精兵长驱直入,连克锦州、大凌河、小凌河、杏山、松山、塔山、连山诸军事堡垒,兵势浩大,旌旗蔽日,刀枪如林,19日便打到宁远城下,并将这座孤城团团包围了起来。
《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努尔哈赤派人劝降, 以威胁的口吻道:“我以30万人来攻,必破此城矣”!袁崇焕答道:“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且称来兵30万,予亦岂少之哉” ?
魏忠贤派来代替孙承宗做辽东主帅的高第到山海关后便止步不前,只会吹牛拍马、别无所长且胆怯畏死的他在长城上以隔岸观火的悠闲心态北眺,坐等宁远城陷落和袁崇焕败亡的消息传来。
努尔哈赤见劝降无效, 立即分兵一部分绕过宁远城,以切断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联系,以防关内明军增援。其实他多虑了,即便他不分兵阻截,高第也不会派一兵一卒来援的。
面对志在必得的努尔哈赤,袁崇焕并不畏惧,他确实是一员临敌而勇的智将。他派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率部分头把守四门,把城外居民迁入城内,坚壁清野,组织精壮民夫轮流登城值守,并刺破手指写下血书、以激励将士精血守城,还把远在山西的妻子儿女接入城内,以示与城共存亡之意。
就在宁远城内守军枕戈待旦、军民总动员、严阵以待之时,努尔哈赤下令后金军队开始发动进攻了。
满清军队素称剽悍善战,打起仗来浑不畏死,十分凶悍。努尔哈赤先用铁甲兵攻城,这些敢死虎贲身裹两层铁盔,不惧矢石,他们冲至城下,竖起云梯,奋勇攀登。还有部分铁甲兵用铁皮车作掩护,拼命挖掘城墙,居然挖出了好多处缺口。
守城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表现也十分英勇,他们早已在城头安装好11门从荷兰进口的红衣大炮,每发出一炮,都予敌巨大的杀伤,士兵们则居高临下,用滚木礌石、火铳、箭矢猛击爬城的后金军士,再用浸有硫磺、油脂的燃烧物攻击敌军的攻城器具 ,就这样,后金军前仆后继、一次次的猛烈进攻,又一次次的被明军击退。
袁崇焕本是书生带兵,文官出身的他沉着冷静,即使后金兵登上了城墙、砸塌了几处缺口,他也毫不惊慌,而是披挂上阵,和将士们一起并肩作战,并运石补墙。宁远之战,袁崇焕负伤几处。
激战中,明军的红衣大炮大发神威,竟一炮炸伤了敌酋努尔哈赤。后金军见久攻不克,伤亡巨大,只得挥兵后退,袁又组织敢死队,缒下城墙,追杀敌军,还捡回箭矢十几万枝。史载,明军共击毙清军牛录(左领,统率300士兵的军官)十几人。
21日夜,后金军趁黑攻城,又被明军击溃,只好在26日主动撤围而去。努尔哈赤身受重伤,只能躺在车里缓缓而回。他对诸贝勒说:“我自25岁起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克,历时43年,独不克宁远一座孤城”。他抑郁不安,悔愧交加,烦躁中背上又长了个毒疮,旧伤未愈,新疮又发,几个月后死于盛京(沈阳)以西40里的瑷鸡堡。
从此以后,后金军对谋勇兼具的袁崇焕又敬又畏。
宁远大捷的喜讯传至北京,朝野欢声雷动。高第拒绝增援宁远而被革职,袁崇焕升为四品右佥都御史。袁崇焕乘胜出兵,陆续收复了好几处被高第放弃了的失土。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雄才大略,能耐不在其父之下,他吸取教训,采取正确战略,暂时放弃宁远,转而率军北攻朝鲜。
彼时的明清双方,久战疲惫, 彼此都需要一段休整时间,以便整饬军队、休养士卒。明军需要修筑防御工事、训练士兵,清军则把进攻重心放到朝鲜、蒙古,以廓清后方、掠夺财富,巩固统治。就在这样的局势下,袁崇焕审时度势,提出与皇太极议和,双方罢兵息战,互不侵犯,皇太极也有此意,表示赞同,但袁的和谈建议遭到明熹宗和许多大臣们的反对,他们认为满清不过是大明一附庸,没有和大明谈判的资格。
袁崇焕与后金商谈议和之事时,皇太极利用这段空隙击败了朝鲜,袁崇焕也趁这段极其宝贵的和平时期加紧整修了锦州、大小凌河等战略重地的防御工事,并派出援朝军队,只因清军攻势犀利,朝鲜很快就战败投降,明军也迅速退出了朝鲜,没有和清军发生正面冲突。
皇太极征服朝鲜回师辽东后,见袁崇焕修葺城池,训练兵马,声势愈发浩大,哪里是一副求和的样子?明明是在拖延时间,于是皇太极决定发兵攻明,“以战促和”。
1627年,皇太极率军大举进攻,辽西的许多明军堡垒均告陷落,唯独锦州守将赵率教率明军与皇太极血战一月,并重挫清军。皇太极见锦州久攻不克,就撤围转攻宁远。袁崇焕扼守宁远,成竹在胸,两军碰撞,犹如电光火石,激战两天,双方损失都很惨重,在明军的拼死抵御下,宁远城依旧坚如磐石。
皇太极无奈,再次掉头去攻击锦州,但锦州城池坚固,赵率教骁勇善战,部下又效死力,清军死伤枕籍,血流漂杵,仍无法攻克。此时正值6月炎天,不耐酷暑的清兵中暑的中暑、得瘟疫的得瘟疫,士气低落,久战无功的皇太极不得不怏怏率军退回沈阳。
宁锦大捷,袁崇焕威名远扬,成了清军的克星。然而,立下殊功的他并未因之而受重赏,只是官升一级而已。这是为何?只因袁崇焕被认为是东林党人,遭魏忠贤阉党的嫉恨,因此立奇功而不赏。魏忠贤唆使手下诬告袁崇焕私自与皇太极议和,欲行不轨,后来又拒不发兵增援锦州。袁崇焕百口莫辩,只好辞去官职,回老家广东东莞去了。
幸好这年8月,那位爱做木匠活、痴迷捉迷藏的明熹宗病死了,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是为明思宗崇祯帝。崇祯上位时年仅17岁,却十分精明能干,他不动声色地铲除了祸乱大明的魏忠贤阉党,重新起用了受阉党排挤的袁崇焕。崇祯赐给袁一柄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以示对他的信任和支持,让他去总督辽东的防务。
1629年11月,皇太极率十余万兵马,绕过袁崇焕驻防的宁西,又绕过长城隘口,从西路长途奔袭,直接杀到了北京城下。
袁崇焕闻讯后以两昼夜300余里的速度回援京师,到北京城外时已是人困马乏,但在崇祯的催促下不得不立即与清军接战,两军相持了很久,袁身披铠甲,身先士卒,肋下中了几箭,仍死战不退。清军力战不支,被迫退到南海子旁休整。
崇祯见清军并未远去,便急催袁崇焕追击,甚至歼灭之。袁崇焕认为时机不成熟,加上明军连日激战,死伤极多,急需休整,必须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崇祯却怀疑袁崇焕,认为他拥兵自重,甚至有篡权谋逆的企图,至少也是要强迫采纳他一贯主张的与满清议和的主张。他还联想到之前袁不经请示,擅杀岛帅毛文龙,实属自毁长城,皇太极这才敢肆无忌惮地大举伐明。如此一想,崇祯那颗刚愎自用而又孤高傲慢的心顿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此时,清军在城外大肆烧杀抢掠,京郊百姓大受其害,崇祯身边的太监和亲信大臣大都在郊外置有田庄,如今惨遭清军蹂躏,损失惨重,这些人痛心之余,把一腔怨愤都往袁崇焕身上倾泻,说清军是袁崇焕勾引进关的,他的目的是要挟皇上与清人议和。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满京师人都唾骂袁是“汉奸” ,弄得人心惶惶,真假莫辨。竟有不明真相之人站在北京城墙上往城下袁崇焕的士兵头上扔石块,一边怒骂“汉奸兵”,有士兵被砸死砸伤。皇太极闻报大喜,马上使出一招反间计,离间崇祯和袁崇焕的君臣关系。崇祯本为刚愎之君,他下令将袁逮捕下狱,审理了半年之久,最后将忠心耿耿的他凌迟于菜市口。
袁崇焕临刑前,北京城人情汹汹,愚昧的民众莫不欲食其肉噙其皮。袁崇焕惨死,是万古奇冤。今日的一缕冤魂,昨日的万里长城。崇祯擅杀袁崇焕,实乃自毁长城。 若袁九泉有知,英魂不泯,是怨崇祯、怨皇太极、怨温体仁还是怨那群浑浑噩噩、好赖不分的无知民众?此问恐怕永远无解,因为它本就是一段无头的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