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已经过去了很久了,但是那些青春岁月在人们心中难以忘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车马很慢,人很真实。社会落后,但人很友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毛钱的汽水,2毛钱的棉花糖,人们都可以快乐一整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80年代已经过去,但却被人用相机记录下来,那些独属于那个年代浪漫且温馨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90年代不像现在一样到处都是超市,当时,小孩子的零食屈指可数,棉花糖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逢放学或者集会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个年龄比较大的老人,推着一台破旧的自行车来买棉花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行车后座上面载着棉花糖的制作机器,当年的机器全靠人力,老人家会踩着链条产生风力,挖一勺白糖,快速的放进简单的机器了,拿着竹签在机器里面绕阿绕阿绕,一会儿一个蓬松暄软的棉花糖就制作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就会有很多小朋友围观上来,有的小朋友会拿2毛钱买一个,没有钱的小朋友就在围在一起看着怎么制作棉花糖,看到别的小朋友吃,偷偷地流着哈喇子,有些胆子大的,就在卖棉花糖老板的制作工具上偷偷的抹上一把,也特别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80.90年代,小孩子内心最幸福的一件事情之一,而当年青年人也会有使他们感到幸福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电视机都没有普及的年代,书籍给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快乐,在80年代的年轻人,最喜欢看的书必定有《故事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年代,随处一个报亭,都能买到《故事会》这种书,这部书又薄又小,特别方便携带,价格也不贵,内容也特别丰富,不管是赶路,上厕所,还是吃饭,年轻人总喜欢看看,消遣娱乐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的读者应该不会忘记一个叫做“阿p”的人,那是当时80年代很多青年人的精神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记得印在第三代人民币上一元钱的“东风红”拖拉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在80年代,很多青年乃至整个家庭最想得到的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就是中国自主生产的“东方红”牌的拖拉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大包干”的推进,拖拉机迎来一个全新的历程农民可以自主购买拖拉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很多农民申请贷款购买拖拉机。农忙时它可以下地干活,农闲时可以跑运输,在当时谁家里有一台这样车,那就是“万元户”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现在这种“拖拉机”就算在农村,也不常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80.90年代拖拉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特殊的假期那就是“麦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假”顾名思义就是收麦子时候的假期。因为当时,粮食需要抢收抢种。人力收割麦子,比较慢。所以在那个年代就推出了一个假期就是“麦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要在最短的时间收秋,还要不耽误芒种,全家老小都得出动收割麦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年人收割麦子,小孩就在屁股后面整理麦子,说是整理麦子,也是在玩耍,也干不了多少的活。有时候大人觉得烦,就会让我们回去给他们回家拿水,但是一瓶水到地头了总变成了半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割完麦子以后,当时的人就会把麦子送到一个叫做,麦场的地方,当时也没有机械, 就是牛拉车,一遍一遍的碾压把麦粒脱离的更干净,脱完以后还要在扬场,等诸多工序,最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麦假”这个东西是一个什么样的代表了!

那是很多80年代人,特殊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这收麦子的场景,还有一个另外的场景,算是很多人都比较期待的了,那就是赶大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集并不是天天都有,有的地方一周一次,有的地方10天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赶一趟大集,能买到一切认知的物品,还有很多新奇的玩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的集市上,可以买到一毛钱的冰棍,2毛钱的棉花糖,5毛钱的汽水,还有妈妈们必买的纳鞋底的针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老年人最喜欢扎堆的剃头匠,大集上面的剃头匠,因为价格便宜,深受中老年人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剃个头再刮个脸,戴上帽子,老汉一下年轻了好几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青年人比较喜爱的抽奖,很多前来赶集的人们都抽上几注,碰碰运气,抽中大奖的高高兴兴,没有抽中奖的垂头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很多地方也有大集,但再见不到当时的场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年代有着独属于那个年代的风格,但是不管是哪个年代,娶妻都是大事,而80年代的娶妻却和如今有着很大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物资困乏的年代,小汽车在80年代算的上是稀缺物品,一般群众结婚都是骑着自行车结婚,稍微条件好的才有租汽车结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婚也都是“自行车车队”。新郎骑着自行车打头阵,新娘择坐在后面的座子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结婚并不和现在一样,新娘身着红色连衣裙,衣服上面贴着大红花,新娘化着干净整洁的妆容,新郎一身西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的婚宴也比较朴实,一般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热闹一番,吃也是很丰富,真的吃不完的还能打包打走,不仅不会觉得不好意思,还会让主家觉得这次的宴席,大家很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结婚被我国人认为是人生大事之一,但并不代表当时的年轻人没有是什么娱乐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消遣娱乐的地方,相信很多80年代的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被称为80后“精神粮食”的录像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就是“录像厅”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地方的电影都是以录像带的形式传到了内地,一时间,录像厅在大街小巷遍地开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看电视剧和电影的资源都很受限制,年轻人都想看一点“外来”的电影,因此录像厅在那个年代是很多年轻人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因为录像厅经常播放盗版印像,在政府的打压下和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录像厅就此香消玉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与录像厅不同的是就电影院

电影院在80年代是国企的一种存在,当年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都是城市的年轻人,当时的票价要1块钱一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人都会选择在周末或假期去去看电影,每次都座无虚席,电影院的片源也比较丰富,观众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露天的电影可以看,很多广场都会播放,那种就是免费的,每次广场上面都挤得满满当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还有一个比较热闹的地方,那就是火车站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个时期80年代,没有什么动车,也没有高铁,只有慢悠悠的绿皮火车,交通也不是很发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改革开放后,很多人选择都南下打工,火车票更是一票难求,大家为了坐车,常常不得不买站票,当时的车次也少,所以火车上也很是拥挤,各地火车站更是出现了人山人海的场景,“春运”一词也是就此而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以前的日子虽然没有现在过得那么富裕,但人们的压力没有现在人的压力大,吃饱穿暖足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如今8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40多岁了,在当时他们是拥有最多快乐那一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现在他们正在经历着最累,最苦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现在为了房子,为了车子,孩子,父母的养老,必须不停地工作的,努力的生活,社会带来的种种压力,他们都无处释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也可能只有在梦中,他们才能回到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