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之后:一支红军游击队未接到周恩来撤退令,一直打到1947年
真实小故事
2024-12-16 13:07湖南
1935年2月12日,长征的紧要关头。
一个留着长髯、戴着八角帽的中年人来到位于扎西的石坎子河坝头。
此人虽满脸菜色,一看就是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导致的,连脚步都略带虚浮。但他眼中依然炯炯有神、精光四射,和帽子上的红五星搭配起来,望之而令人充满强大的精神力量。
他走到一个简易搭设的台子上,清了清嗓子开始说话:“我是周恩来,受中央委托,来给你们下命令。”
长征结束到达陕北时的周恩来,当时还留着大胡子
台下400多号人登时响起轰雷般的掌声。
周恩来看着台下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心里满不是滋味。他知道,这道命令下达后,和这些年轻战友们,可能再无相见之日。
这是一道悲壮至极的命令。
他稳了稳自己的情绪,开始亲口下达……
一、悲壮的使命
受领任务的这400号人,正式名称是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
番号是周恩来亲口授予的。
同时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佯动。
佯动的目的是吸引国民党军注意力,好让中央红军主力能够找到空隙突出重围。
当此之时,红军已进入极端危险的时刻。
遵义会议之后,广大指战员期盼已久的毛泽东终于恢复了指挥,但一次会议并不代表着危机已过。毛泽东接手的是一个险到极点的局面。
当时国民党军数十万人步步紧逼,向红军主力围拢过来,土城之战红军和川军郭勋祺部打了一场硬碰硬的消耗仗,未达到目的,部队紧急调头。
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沿线的防御,中央红军向北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之目的已无法顺利实现,毛泽东遂指挥红军准备回渡赤义、重占遵义。
这就是著名的四渡赤水系列战役的二渡。
反复渡赤水,就是为了迷惑敌人,忽南忽北,忽东忽西,让敌人无法判明我军的真正企图。
然而仅靠主力红军来回调动敌人是远远不够的,搞不好弄巧成拙,部队疲于奔命不说,还会自投罗网。
必须让几支部队分头行动,打着主力的旗号,制造主力部队在四川南部遍地开花的假象,如此才能真正迷惑敌人。
可是中央红军经湘江一战损失惨重,主力锐减至两三万人,根本无力分出太多兵力。
但为了保证战略意图,分不出也得分。否则一直聚在一起,玉石俱焚,谁也逃不出去。
所谓壮士断腕,盖此之谓也。
川南游击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当时各个军团战兵都不多了,要谁抽兵都很难,几乎是从身上“剜肉”,谁不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