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3日,蒋介石长子蒋经国因病于台北辞世,享年78岁。因为他死前曾大口吐血,他的死因真相引发了众多猜测。
有人猜测蒋经国是被人谋害致死,有人推断他的死是医生误诊的结果。更多的人,将蒋经国的猝死,指向了他的“医疗小组”,特别将矛头对准了“御医”姜必宁。
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姜必宁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他甚至不敢在荣民总医院上班,而躲进了阳明山一处从前的蒋氏别墅里,回避外界的骚扰。期间,他连电话都不敢接。
蒋经国的死,确实有些突然,他的体质本就是长寿的体质。他的父亲蒋介石就非常长寿,若非晚年遭遇过车祸,他的寿命将远不止88岁。他的继母宋美龄,最终活了106岁。
很显然,蒋经国家族有长寿基因,因为父亲、继母在养生方面是高手,他又比别人更容易汲取到养生学方面的知识。
而他自己的体质也非常健康,在俄罗斯读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后又去西伯利亚异常艰苦的乌拉尔工厂做工期间,他一直是劳动模范。
国民党驻苏大使蒋廷黻,曾在回忆蒋经国在苏联时的生活情况时说:
“他(蒋经国)矮墩墩的身材,虽然不高大,可他给我的印象很结实,面庞红红的,有一层健康的肤色。我问他西伯利亚的生活是否艰苦?他对我说,在工厂生活几年,一直没有病。
“车间里经常有一些义务劳动,这是共产党办的工厂经常有的事。经国先生说他一直没有生病,在那么艰苦而寒冷的地方,他一个外国人都坚持那么多年,确实不容易。”
从这段描述可看出,蒋经国青年时期的体质优于常人。1937年自苏联回国后,他根据蒋介石的安排,先后去江西、上海等地开展工作,身体始终保持着康旺少病的状况。1949年到台湾后,他的体质依旧良好。
人都说“物极必反”,蒋经国长期以来的良好身体状况,让他对生老病死多少有一些不以为意。1958年左右,他被诊断出先天性糖尿病后,颇不以为意。
可这个并未让他当回事的糖尿病,后来终于成了他晚年最大的困扰了。尽管无数人将蒋经国的死因归结为“误诊”或者其他,但依旧有人理性地看到:蒋经国的死因,是糖尿病不断恶化的结果。
台湾《民生报》曾发表了一篇名为《蒋经国为何死前大吐血?》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引用大量报道后得出结论:
“经国先生罹患糖尿病一二十年之久,眼睛、心脏和许多部位的末梢神经都已深受影响。一位知道他身体状况的医师指出,由于下肢末梢神经受损,他的双腿几乎无法行动……
“更重要的是,病人体内许多器官功能会大受影响。这些现象使病人必须经常服药,也很容易造成消化道和肺部的大出血。像经国先生临终前的状况,突然发生了大出血,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篇报道,不仅为姜必宁解了围,也从医学角度,回答了蒋经国死前大吐血的缘由。
然而,这篇文章被发表后,依旧有人质疑:糖尿病这种病并非绝症,手握台湾政军大权的蒋经国,即便不能彻底根治糖尿病,也应该能控制住它,不至于让它发展到如此地步啊?
提出这个质疑的人,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糖尿病这种病,单纯靠医疗和外界的干预并不易控制,因为从本质上而言,它是最需要“养”的病。而这个“养”的最重要部分就是“忌口”,而能否“忌口”,关键在于患者本人,而非其他。
最初被诊断为先天性糖尿病后,蒋经国就从医生口中得知:为了养病,他必须忌口,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身体一直非常良好的蒋经国却对医生的警告不以为然,他依旧想吃啥就吃啥,就连糖尿病病人最应该忌口的甜食,如他最爱的冰激凌等,他也照吃不误。
他还对医生说:“我的病由你们医生负责控制,我吃东西则由我自己负责!”蒋经国之所以说这话,是因为他受美国影响比较大,迷信药物治疗。他不相信:有最顶级权威专家,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西药疗法,会控不好他的血糖。
越老越重视身体的蒋介石对儿子的病极为重视,他派出自己的医疗小组成员为蒋经国诊病。医生诊断后说:“他的饮食偏颇,不利于控制糖尿病”。蒋介石非常赞同医生的观点,认为儿子应该从中年开始就控制饮食。他一边各种设法劝导儿子控制饮食,一边亲自为他设计菜谱。
1959年,蒋介石第一次为儿子制定养生菜谱,为了丰富菜谱的多样性,他甚至将“奉化小菜、汤”也加入了其中。他还将自己平常喜欢吃的多菜少肉的银丝炒鸡丁、烤芥菜等,也加入了菜谱中。
这份菜谱的最大特点是:少肉、少糖。
蒋经国早年在俄罗斯生活多年,他迎娶的也是俄罗斯太太,他的饮食往往是肉类菜肴和甜食甜点。他的胃已经爱上了这两类食物,到了一天“没得吃”就“心里发慌”的地步。
面对蒋介石给自己制定的“少肉少糖”菜谱,他刚开始还勉强能遵照执行,日子久了后,他必然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行事。蒋介石毕竟不能天天看着儿子吃饭,他也不可能把儿子绑在官邸和自己吃素。最终,这份菜谱被打入了“冷宫”。
蒋介石料到儿子不会完全按照自己的菜谱吃饭,可他没想到:他竟完全没把自己亲手制定的菜谱放在眼里。
1973年,一位荣民总医院的糖尿病专家向蒋介石汇报工作时,谈到蒋经国糖尿病治疗的问题。他非常直截了当地说:“他(蒋经国)的治疗一直没有明显疗效”。
听到这话后,蒋介石的脸立马阴沉下来了,他已然明白:儿子的饮食,完全未按照他的菜谱走。
蒋介石将儿子召到了士林官邸,重新为他修改了菜谱。这一次,他在制定菜谱时做了很多妥协。
早餐的主食一项里,他在罗列完主食后,在括号里写道:每天可变更制作,但一定不许多肉类食品上桌。午餐的菜类设置项中,他特别标注道:可以鱼肉鲜美烹菜,以解口馋。但切忌少用猪牛羊之肉。绝对禁用肥腻之肉类入菜。
这份菜谱和蒋介石自己的菜谱非常接近,它不仅对糖尿病有益,而且他已用实践论证:若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可以延年益寿。
蒋介石第二次编制的菜谱,蒋经国基本遵照执行了。可这个“基本遵照”,也仅仅只在他在世时,1975年,蒋介石过世后,他再也难以遵循父亲的饮食规则了。
做了蒋介石接班人后的蒋经国不时传令七海官邸内的厨师,让他们烹制自己喜欢的各类食品。有时候,大鱼大肉也会被端到他的饭桌上。
由于饮食不注意,蒋经国的糖尿病越来越厉害了,医院不得不为他组建一支“医疗小组”,具体负责蒋经国的医治工作。
可医疗小组的成立,并未对蒋经国的饮食习惯造成分毫影响,他甚至变本加厉了:只要他想吃的东西,哪怕这种食品对他的糖尿病非常有害,他也一定要送到嘴里。
跟随蒋经国多年的侍从人员翁元在回忆时说:
“到了70年代,蒋经国的糖尿病有严重恶化的倾向,主要原因仍是出在他不知节制的饮食上。完全无视医生开出来的饮食禁忌,毫无忌惮地吃各种他喜爱的点心、餐点,尤其是在外视察的时候,只要肚子饿了,看到路边摊子上有什么好东西吃,他就去吃,根本不管它什么血糖不血糖,这是他的糖尿病日渐恶化的根本原因。”
台湾作家王丰证实了翁元的说法,他曾在写到蒋经国时,描述过他吃家乡路边摊的情景:
“蒋经国对那家乡野小店的猪脚,夸赞有加。那天他胃口也特别好,一大碗猪脚大概不到十几二十分钟就全部吃完了。吃完之后,他抹抹嘴,问他人吃饱了没有。
蒋经国的糖尿病恶化后,他依旧经常违背医嘱,吃含糖量非常高的冰激凌。
毫不忌口的结果是:八十年代,医生不得不每天为他注射一次胰岛素,以控制他的血糖指数。后来,注射改为一天两次,即每天早、晚餐前注射一针胰岛素。
糖尿病是最公平的,即便身份地位再高,一旦进入晚期,并发症就降临了。蒋经国的视力出现问题后,他的双脚出现了末端神经受损的情况。1986年开始,他出行经常要坐轮椅。
即便身体已经大不如前,蒋经国依旧不改“事必躬亲”的习惯。一些本来并不重要的事,他也不相信由他人代办。尤其是一些国民党的会议,他更是不愿意随便缺席。蒋经国不愿缺席的背后,也与他不想让人发现他病情加重有关。
1987年10月上旬,即蒋经国去世前两个多月,湖口举行军演,这本不是特别重要的活动,可蒋经国却执意“硬撑”着前往。这次军演的地点湖口装甲兵基地较为偏僻,他必须为这次活动长途跋涉数百里。对于寻常人而言,这种跋涉就已经很累,何况他这位老年糖尿病晚期患者。
医疗小组多位成员前去劝阻,可蒋经国依旧坚持前往检阅。结果,到湖口后,军演刚开始不久,他就觉得浑身软弱无力,甚至坐不稳椅子了……
湖口之行,让身体本就虚弱的蒋经国元气大伤。随行的医生们见他连喘气都变得十分困难,个个都忧心不已。好在,蒋经国这次终于不打算继续强撑,他决定不等军演结束,就返回台北。
像这样的“强撑”,医疗小组见过太多,他们忧心忡忡却又无计可施。谁都知道:但凡病中的他减少这类可去可不去的“活动”,放弃一两次公开场合的“露面”或“讲话”,少一点远程跋涉所消耗的体力,他的病情也不至于恶化得如此之快。
猝死前,蒋经国的生命就已经到了最后时刻。医生们每天都要在他的耳朵上取血,以进行血糖化验。因为取血次数太多,他的耳朵取不出血了,他们不得不改从腹部、手臂等部位采血化验。
让医生们欲哭无泪的是:即便蒋经国的耳朵已干瘪到抽不出血,即便他的血糖值已经降到了最低水平,他依旧我行我素,不肯听医生们的劝阻,做任何形式的配合。如此,他的病情自然只会越来越恶化。
蒋经国的侍卫翁元目睹了这一切,他后来不无悲伤地说:
“晚年蒋经国的病体,从摄护腺、眼睛视网膜、白内障、腿部神经病变乃至内脏严重过敏,这些症状的陆续出现,其主要根源,都出在糖尿病的问题。哎!
“然而令医生无奈且扼腕的是,蒋经国从来不听医师的专业建议,即使在最后阶段的晚年时期,不顾身体情况的极度恶化,依旧夜以继日······到难以入睡。另一方面,在饮食起居方面,更是刚愎自用,完全不听医师的好言相劝。”
行到此,蒋经国的死因真相也终于告破了,他表面是死于糖尿病并发症而引发的吐血,实际却是死于“不遵医嘱”、“自损健康”。当然,他的猝死背后,也与“过度操劳”分不开。
关于这一结果,身为医疗小组负责人的姜必宁早已预料到,为了救蒋经国,他曾将“不控制饮食可能导致的病情恶化后果”,如实告知了蒋孝勇(蒋经国五子)。蒋孝勇介入后,姜必宁等医疗小组成员,才敢于严格控制他的饮食。
起初,蒋经国还忍着心中不悦硬着头皮强咽那些食物,可不出三五天,他就忍无可忍了。他几次在餐桌上大发雷霆,吓得厨师一个个噤若寒蝉,连大气也不敢出。
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尤其一个医疗小组成员因为“进言”被调走后,姜必宁等都失去信心了,蒋孝勇也无可奈何。他们都只能眼睁睁看着蒋经国恢复从前的菜谱,大快朵颐。
正如姜必宁后来在采访中所说:“我真的只能说,我们已经尽力了。”
同样尽力了的,还有蒋孝勇,为了父亲的病,他曾想过无数法子,进言无数次,可结果往往都是“没有结果”。他和医疗小组成员一样,最终失去了信心。
蒋经国去世当日,目睹父亲吐血而死的蒋孝勇并没有哭,他只悲凉道:“不用再抢救了”。无疑,他和姜必宁等人一样,对父亲的结局,早已有了心理准备。
相比之下,两度亲自为儿子制定养生菜谱的蒋介石,也已经尽力了。他所制定的两大张菜谱,表面是“养生方”,实际却是“救命方”!
时至今日,人们提及蒋经国时,依旧会带着惋惜感叹:“他本可以更长寿!”
有人说:蒋经国猝死的最大原因是“不相信医生”,但事实却恰好相反:他是太相信医生了。也因为太相信,他才忘了:医生都只能治你的病,而不能救你的命,真正能救命的,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