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西北角,有一个面积仅有

平方公里的小国。它的国土面积还不及我国云南省的十分之一,人口总数也只有

1700

多万,相当于北京市的人口规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

"小不点"

,却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就是荷兰,这个被誉为

"低地之国"

的欧洲小国。

2023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上,荷兰竟然占据了

12

个席位。要知道,即便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也不过拥有

27

家世界

500

强企业。从人口与

500

强企业数量的比例来看,荷兰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世界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机缘,造就了今天荷兰的经济奇迹?又是什么样的国民性格,支撑着这个小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

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去探寻荷兰崛起的秘密。

一、黄金时代:海上马车夫的传奇

如果要为荷兰的崛起选择一个起点,那么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中叶的

"黄金时代"

无疑是最佳选择。

1568

年,荷兰爆发了著名的

"八十年战争"

,这场旷日持久的独立战争不仅让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更重要的是,它为荷兰的海上霸业奠定了基础。

战争期间,荷兰人凭借着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能,不断骚扰西班牙的海上贸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荷兰商人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地中海,甚至远至东印度群岛。

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家被誉为

"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

的商业巨头,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强大的海上力量,迅速垄断了东方香料贸易。

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像一台运转良好的印钞机,为荷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财富。

与此同时,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于

1602

年应运而生。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不仅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提供了融资平台,更是为整个欧洲的资本市场树立了标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海上贸易的推动下,荷兰的造船业、纺织业、陶瓷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蓬勃发展。阿姆斯特丹港口车水马龙,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在这里汇聚,再分销到欧洲各地。荷兰,俨然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

"海上马车夫"

然而,繁荣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过度依赖海外贸易的荷兰经济结构,在面对英国、法国等新兴海上强国的挑战时显得脆弱不堪。当

1780

年第四次英荷战争爆发时,荷兰的

"黄金时代"

终于划上了句号。

二、蛰伏与转型:工业革命的追赶者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当英国的蒸汽机轰鸣声震撼世界时,荷兰却陷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停滞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时期,荷兰的GDP增长率仅为

0.5

%左右,远低于同期英国

2.5

%的水平。曾经的海上霸主,此时却沦为了工业革命的旁观者。

然而,荷兰人并没有就此认命。

19

世纪中期开始,荷兰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推动工业化进程。

1839

年,荷兰第一条铁路线在哈勒姆和阿姆斯特丹之间开通。紧接着,一系列工业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的工业化进程与其地理特征密切相关。作为一个低地国家,荷兰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为了抵御海水入侵,荷兰人发明了风车抽水系统,这不仅保护了国土安全,更为后来的机械工业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

19

世纪末,荷兰终于迎来了工业化的春天。菲利普斯电子公司(

1891

年成立)、皇家壳牌石油公司(

1907

年成立)等一批后来成为世界

500

强的企业,正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然而,正当荷兰的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之际,两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笼罩了整个欧洲。

三、浴火重生:福利国家的典范

二战结束后,荷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土被战火蹂躏,工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更糟糕的是,荷兰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印度尼西亚。

但是,危机往往孕育着转机。失去殖民地反而促使荷兰将注意力转向国内发展。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荷兰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

年,荷兰政府推出了著名的

"荷兰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建立一个高福利、高税收的社会体系,通过政府、雇主和工会三方协商来制定工资和社会政策。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社会稳定,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与此同时,荷兰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鹿特丹港在战后迅速崛起,到

1962

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今天,鹿特丹港仍然是欧洲第一大港,每年吞吐量超过

4.5

亿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

世纪

60

年代,荷兰在北海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为荷兰带来了可观的财政收入,也为其能源密集型产业(如石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过度依赖天然气出口也带来了所谓的

"荷兰病"

,即自然资源的开发挤压了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面对这一挑战,荷兰政府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教育、科研和创新领域。这种前瞻性的政策调整,为荷兰在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四、创新驱动:知识经济的领跑者

21

世纪,荷兰凭借其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全球知识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023

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荷兰位列第七。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荷兰长期以来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视密不可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荷兰拥有

13

所世界一流大学,其中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等在工程、商科等领域享有盛誉。更重要的是,荷兰的大学普遍与企业保持着密切合作,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商业化。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阿姆斯特丹科学园区堪称典范。

这个占地

70

公顷的园区汇集了

200

多家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涵盖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多个前沿领域。

园区内的创新氛围浓厚,初创企业与跨国公司比邻而居,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催生了无数创新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在某些细分领域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例如,在半导体光刻机领域,荷兰的阿斯麦(ASML)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这家成立于

1984

年的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世界

500

强企业,其技术水平甚至引发了中美两国的争夺。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荷兰的农业科技。尽管国土面积有限,荷兰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这得益于荷兰在精准农业、智能温室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被誉为

"植物科学的麦加"

,其研发的各种农业新技术正在改变全球农业生产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开放包容:国际化的典范

荷兰的成功,不仅源于其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创新,更得益于其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早在

17

世纪,当欧洲其他国家还在进行宗教迫害时,荷兰就已经成为了思想自由的避风港。笛卡尔、斯宾诺莎等哲学家在这里找到了庇护,为欧洲启蒙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开放包容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阿姆斯特丹被誉为欧洲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180

多个国家的人民在这里和谐共处。荷兰政府积极吸引国际人才,其高技能移民政策被认为是欧洲最友好的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商业领域,荷兰同样秉持开放态度。荷兰是欧盟成员国中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众多跨国公司选择将欧洲总部设在荷兰,不仅看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更看重其开放的营商环境和灵活的税收政策。

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荷兰在全球化浪潮中如鱼得水。无论是在贸易、投资还是人才流动方面,荷兰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国际化特征。

结语:小国大智慧

回顾荷兰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

"小国"

的成功绝非偶然。从

17

世纪的海上霸主到

21

世纪的创新强国,荷兰始终保持着对变革的敏锐嗅觉和灵活应对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的荷兰,已经不再满足于做欧洲的

"门户"

。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持续发展等未来产业中,荷兰正在积极布局,力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12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只是荷兰实力的一个缩影。在这个仅有

1700

万人口的小国背后,是源远流长的商业传统,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