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 者丨吴佳霖

编 辑丨孙超逸

图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梁远浩 摄

12月一个傍晚,深圳凤凰路,因为路边店铺和楼宇施工,电动车、自行车、机动车、公交车、行人都汇聚到了只有2条车道的主路上,一场电动车之间的小小意外剐蹭,2分钟就让道路彻底瘫痪。

公交车、机动车就像是大石子,电动车就如同小石子,行人则是流动的沙砾,在这里道路已无辗转腾挪的空间,所有交通工具都进退不得。

这样的场景,在超大城市的一些狭窄道路上时常出现。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达到550万辆,较2013年时80万辆的数字,增长了587%。

550万辆,这个数字除以深圳约1800万的常住人口,意味着约每3人就有一辆电动车;除以1997.47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则表示每平方公里有2754辆电动车。

在数量和密度之下,既有一辆电动车是社会需求和民生百态:方便简单,价格便宜,停放便捷。一辆电动车有时候承载着普通百姓一家三口的短途交通需求。但也是每日数百万两电动自行车停放、避免意外发生的城市治理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忽视的“基本需求”

“我家的电动车是1年前刚买的,主要用来接送孩子上学。”市民陈静(化名)家里是有私家车的,但与学校1公里多的距离,开车并不方便,走路也很耗时,电动车成为“刚需”,是最为高效的方式。

此外,电动车也是外卖骑手、跑腿送货等从业者的“生产资料”,他们的工作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填补了城市内中短距离的民生需求。

而这种高效的城市内流动,正是建立在电动自行车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之上。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城市配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电动自行车不仅是个人出行的选择,也是城市配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城市的运转提供了“润滑油”。

公开信息显示,深圳早期在道路规划上设置的均为“人非共板”的非机动车道,满足了当时节省路面宽度的需求。但时至今日,密集的人口带来更多元的交通需求,增长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人非共板”的消化能力。大量的电动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和行人共用狭窄的道路。

今年1月,深圳市政协委员杨小文在《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引导有序发展的提案》中指出,由于现有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与出行效率、乘客搭载等需求不匹配,制造标准不完善、违规改造屡禁不止,道路基础设施不足,电动自行车上路后续管理缺失等原因,出现很多问题。深圳市人大代表陈雄英也表示,随着保有量暴涨,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凸显,“控制总量”“禁行”的呼声与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对立,这正是城市管理的一道“两难”考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进行的“骑行友好”建设

考题再难,也是必答题。

针对电动自行车的现状,深圳市政府早已将持续推动电动自行车常态整治工作提上日程。

在2023年末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深圳市交通综合治理2023-2024年工作计划》文中提到,持续加强全市电动自行车闯入机动车道行驶、冲红灯、逆行、违规进入禁行路段、占用人行道(尤其地铁口周边)乱停乱放等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市电动自行车运行秩序等。

除了对于电动自行车本身的令行禁止,更多的非机动车道也正在规划中。

今年7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全市具备条件的道路非机动车道100%覆盖。根据深圳市交通局9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二季度,深圳新改建非机动车道203.68公里,全市非机动车道里程共3915公里。

越来越多的非机动车道释放出更积极的信号,更符合市民出行需求的“小巧思”也让市政服务变得温情体贴。

近日,宝安区首批独立路权的非机动车示范道路完工。新安六路(沿江高速桥底至宝源路段)采用过街渠化岛雨棚+独立车道的新模式,为骑行者遮风挡雨,也提供了独立的非机动车道;位于沙井街道的沙松路则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调整为双向两车道,并在道路两侧增设了2.5米宽的机非共板独立路权非机动车道;位于西乡街道的宝民二路(宝田一路至宝田二路段)道路,实施独立路权非机动车道工程,施工内容包括在道路两侧各设置2.5米宽独立路权非机动车道,设置机非隔离栏杆、交通标识标牌等。

“……深圳在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过40年(1980-2020)年的规划建设,由一个县城迅速成长为超大城市,出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快速蝶变。”作为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副总规划师,陈一新博士在《深圳市中心区城市规划史》的序言中写道。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21君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