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商朝是迁都最为频繁的一个朝代,但它最辉煌的都城,毫无疑问是安阳,从盘庚迁都到武丁中兴,安阳毫无疑问是天选之地。
但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安阳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出土于此地的“殷墟”、“甲骨文”、“司母戊鼎”、“妇好墓”,每一个都闻名遐迩。若单独拎起这些名字,人们依然很难将安阳与之挂钩。
作为一座城市,安阳早已沦为平凡,甚至有些平庸。然而手握“殷墟”和“红旗渠”两大王牌的安阳,不该认输,也不该服输。
李琦| 撰文
01/
“天选之地”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安阳的“高光时刻”。
安阳在史书上第一次露面,便与迁都有关。战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君主姒廑,曾将都城从帝丘(今河南濮阳)迁于西河(今安阳汤阴县)。
几百年后,几易国都的商王朝,再次面临迁都的选择时,商王盘庚亦目光落在了安阳。迁都后,商朝在安阳绵延国祚273年。安阳究竟有何魅力,让迁都成为“习惯性行为”的商朝终于停止了“迁徙”?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为豫、晋、冀三省通衢之地。巍峨高耸的太行山,坐落在安阳西部,成为河南与山西之间的一道天然地理分割线。洹河、漳河自太行山蜿蜒而出,为安阳冲积出肥沃、广袤的扇形平原。
在人们的认知里,黄河是端庄的母亲,敦厚又慈祥。但我们往往会忽略,母亲也曾有过生龙活虎的少儿时光。
黄河自青海高原奔腾而出,向东一泻千里。高崖深谷的西北大地,把“调皮”的黄河束缚得规规矩矩。穿过险峻秀丽的太行山,平坦无际的华北平原成为黄河自由变道的“撒欢”乐园。
与之前的都城相较,安阳虽然也属于平原地带,但西依太行山脉,地势相对较高;且距离当时的黄河河道较远,不易受到黄河水泛滥、改道的侵扰。
夏商时期整体温度较高,安阳一带较今日而言,气候暖湿,植被葱郁茂密,自由奔跑跳跃的野生动物,是安阳大地上灵动的色彩。既适合农业生产,也能满足放牧和狩猎的需要。对苦于国都频繁变更的商朝而言,安阳是国都的最佳之选。
迁都安阳后,盘庚有心复兴业已凋敝的商王朝。几乎没有任何政治基础的安阳,像一个空白的调色盘,等待盘庚一展身手,涂抹设计。
依照着脑海里的“设计图”,盘庚在安阳大兴土木,兴建都城,修建各种基础设施,为我国早期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更为重要的是,盘庚决心调和当下最为尖锐的阶级矛盾,实施社会改革,改良社会风气,为后世的“武丁中兴”打下了基础。
此后近三百年,殷商在安阳留下了各种痕迹。这些痕迹,是华夏族对于社会文明的早期探索,同样也是安阳作为古都不容置喙的底气。然而或许是时光过于久远,这些痕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掩于黄土之下,面目模糊,让人看不真切。
02/
啥?
甲骨文是最早的表情包?
被掩埋的总会重见天日。
三千年来,安阳人在这片黄土地上重复着春耕秋收,偶尔从麦田的土包里犁出几块碎瓦片,也只是淡定地丢到路边,经由过路的车马碾压后,化作烟尘再次埋于地下。清朝末年,常见于安阳小屯村的刻有特殊符号的甲骨,则被当作一味中药,送进了药房。
这些印有特殊符号的“朽骨”,颇受中药铺的欢迎,甚至被拿到庙会上贩卖。“紧俏”药材,自然避不开药材商的审视。经过药材商的包装,“朽骨”摇身一变,成为“高大上”的“龙骨”,被送往北京高价售卖。
1899年,时值夏日,清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最高教育机构负责人)王懿荣罹患疟疾。在大夫开的中药材里,有着奇怪划痕的龙骨,异常醒目。同时是一位金石学家的王懿荣,意识到“龙骨”绝非一味中药这般简单。
通过不同的途径,王懿荣购回了大量龙骨。比对研究后,王懿荣从甲骨的刻痕里,隐约辨认出“雨”、“日”、“山”、“水”等汉字,及几位商朝君王的名字。他笃定,这些刻痕,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后来,经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共同研究认定,甲骨上的划痕应属于商代的文字。
在此之前,史书中关于殷商的记载,仅有只言片语。殷商的面目始终笼罩着一层烟雾,影影绰绰,难免让人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
类似于“表情包”的甲骨文,粗粝又形象,生动“复刻”了三千年前殷商王室在安阳祭祀、占卜、渔猎、征伐等日常。商朝的历史被拉近,一直处于传说中的夏朝,似乎也变得可信起来。
甲骨文的珍贵,自然会引起人们对它“出生地”——安阳殷墟的好奇。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宝藏”城市,稀松平常的麦田土包里,还埋藏着怎样的“神仙”过往?
03/
三千多岁了
依然是“流量担当”
1928年10月,在傅斯年的大力支持下,身穿马褂长袍的董作宾在殷墟铲下了第一锹,几千年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殷墟,终于“卸了妆”,露出了真实的面容。这一锹,也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精美的青铜器,最能抓人眼球。斧、钺、戈、矛等武器,鼎、壶、盘、盂等饮食器皿,外加锛、凿、钻、铲等工具,毫不掩饰地铺陈开一幅描述商朝生活的详细画卷。
这些青铜器,造型十分优美,花纹图案亦极尽精巧。司母戊大方鼎作为其中最大的一尊,竟然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量高达875公斤。人们很难想象,在三千年前,铸造这样一件大方鼎,需要多少个奴隶花费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与夜。
文物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在讲述河南省博物院时,展示的第一件国宝,就是一尊出土自殷墟妇好墓的“妇好鸮尊”。
网友因“妇好鸮尊”可爱的外形,自动将其“萌化”,玩偶、挂件、帆布袋、表情包等文创周边层出不穷,俨然一副当红“流量明星”的待遇。
“以貌取人”显然因人而异。尽管宽喙高冠、双眼圆瞪的“鸮”(即猫头鹰),被现代人视为“萌萌哒”,在古代,鸮则象征着雄健、刚毅,是战神的化身。这尊名为“妇好鸮尊”的青铜酒器,主人毫无疑问是妇好。
细数中国优秀的独立女性,妇好的名字绝对名列前茅。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妇好的就有200余次。
主动请缨、统帅三军、讨伐羌方、开疆拓土。在甲骨文的记录里,妇好的性格鲜活饱满,形象立体。编剧们随便一改编,就可以成就一部高收视率的“大女主”影视剧。
殷墟的丰富与文明,奠定了安阳的王都傲气。但三千年的过往实在太过漫长,殷商之后,安阳将何去何从?
04/
安阳,不服输的倔强
2009年,安阳安丰乡挖掘的东汉大墓,经考古专家考证后认定,墓主人为魏武王曹操。关于这一发现,人们并未有种解开“千古之谜”的畅快之感,倒是讶异生在安徽、仕在洛阳的曹操,因何死后葬在了安阳?
事实上,曹操与安阳的关系,一直都很亲密。安阳,见证了曹操太多的雄心伟略。安阳及周围一带,是曹操长期征战的沙场。在安阳,曹操镇压了黄巾军起义;与吕布、公孙瓒、袁绍展开厮杀决战;并以安阳为基地,北伐乌蒙,最后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三年后,曹操进爵为王。所谓曹魏的“魏”,就是指曹操的封地魏郡。而魏郡下辖的邺城,就是今天的安阳。
在这座城市,曹操建立社稷、宗庙,修铜雀台,置文武百官,广发“招贤令”,甚至为文人学士打造了一座以邺城为中心的“理想国”。曹操的青春与热血,都献给了安阳。这样就不难理解,曹操为何在百年之后,仍旧选择留在安阳。
“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公元580年,杨坚讨伐相州(今安阳)总管尉迟迥时,一把火将邺城这座千年名都炬为一片焦土。
随着边疆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中原政权中心也逐渐南移。安阳从原来的“天选之地”沦落为兵家必争的战争缓冲地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在杜甫的《石壕吏》中,安阳已然是一幅“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辛酸模样,昔日的王都傲气被消磨殆尽。
或许正因长期枕着“铁马冰河”声入睡,安阳人最能理解国土一分一厘的重要性。于是在面对金人入侵中原之时,即便“八千里路云和月”,安阳人岳飞也从未放弃对“还我河山”的执念与渴望。
见证过华夏族最开始的荣光,尝尽兵戈刀尖的血泪,安阳也算见过“大世面”。但要与其他古都相较,安阳到底是有些没落。安阳的没落,并非城市市容的衰败与颓态,呈现在安阳人身上,倒是一种不认输、不服输的“倔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盘庚为什么迁都于殷?》葛剑雄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2、《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关于甲骨文发现研究诸说的概括与评议》 朱彦民
3、《从<尚书·盘庚>看晚商都城的迁徙与建制》 朱光华 杨树刚
4、《从洹北商城到殷墟商邑: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嬗变》牛世山
5、《殷墟考古九十年回眸:从“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遗产》唐际根荆志淳
6、《历史上的邺城、邺县和邺郡》许作民
7、《论曹操重建邺城的原因》 王迎喜
8、《十万奋斗者——壮哉红旗渠》 杨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