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卷”字仿佛已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无论是校内的学业竞争还是校外的职场角逐,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特别是在如藤校G5这样的顶尖学府,中国留学生更是“卷”出了新高度,以前出国留学被认为是逃避残酷高考的路径,但当留学走入普通中产家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留学一点也不轻松:在严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下,想要顺利毕业,每个留学生必定要历经一番磨难。
From 留学全知道
微信号:EduKnow
爬藤是不少留美家庭的执念与情结,一旦爬进了,不仅面子有了,毕业后拿高薪也有保障。
但现实有可能往父母所期待的反方向发展。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就看到一个中国留学生妈妈的哭诉与惶然无措。
这位妈妈表示,自己家孩子在哥大读书,一天凌晨2点,她接听了其孩子高中同学的一通电话,被告知孩子在考试中挂了三门课,并已收到校方的退学信。
得知消息后,这位妈妈准备马上替孩子做退学申诉,但给娃打电话却怎么都不通。孩子,竟然失联了。
横跨一个大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位妈妈表示,真害怕孩子因为挂科退学的事想不开,去走绝路。
其实孩子很早就透露出在藤校学习的压力:专业内容学起来吃力,完全跟不上课堂节奏,每天有啃不完的书,写不完的报告,再加上周围同学都很厉害,每次考试,自己都有种按在地上被反复摩擦、碾压的感觉。
以前出国留学被认为是逃避残酷高考的路径,但当留学走入普通中产家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留学一点也不轻松:在严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下,想要顺利毕业,每个留学生必定要历经一番磨难。
严进严出最残酷的一面
去年哈佛一口气劝退51名学生,这让圈内人大吃一惊。
据哈佛大学行政委员会称,这51名哈佛本科生是因为学业表现欠佳而被勒令停学,这也创下了该校过去五年来的最高纪录。
还有149名学生因学业成绩不佳而被留校察看,他们随时有被「踢出」哈佛的风险。
每学期末,哈佛的行政委员会都会审查学生的学业记录,审查内容包括四方面:
01、 获得的不合格成绩
02、 未能满足学院的最低学术要求
03、 需要满足特定学位要求,如语言要求或说明性写作要求
04、 每学期修读四门以上的课程
一般连续二次成绩不及格,或是未能达到学院最低学术要求,就会被退学。
哈佛大学的这一举动只是美国高校的一个小缩影。
美国顶尖大学实行严进严出的教育方针,越是名校,越加严谨,根本不存在「上了大学后就自由」的说法。
美国全国学生学历认证中心发布的Completing College: National and State Report报告显示,截止2023年底,全美各大学约62%的学生能够在六年内完成本科学业并获得学位,这就意味着还有约38%的人无法顺利毕业。
College Trasitions网站整理了最新的美国大学本科生毕业率数据,从冷冰冰的数字我们能看到——寒窗苦读四年,拿不到文凭的大有人在。
留学是一段苦行僧的路,但终于踏进校门后,考验才真正开始!
首先,躲不过的通识教育与阶梯式学业难度
美国本科课程主要分三类:专业课、选修课以及通识教育课。
其中通识教育是美本顶尖大学的精髓,一般美国本科毕业要修满120到128个学分,而通识教育部分就要占到35学分以上。
无论什么专业,前两年都要上通识教育课,这就意味着一旦严重偏科,完成不了课程要求,大概率拿不到学位。
通识教育课程既广又深,要掌握海量知识,还得进行深度研究及思考,阅读动辄成百上千页的材料和经典书籍,边看边思考边做笔记,以便于参与课堂讨论。不提前预习根本跟不上教授的步伐,课程结束后还要写几十页的paper。
前文被退学的学生就读的哥大就是通识教育的典范,它的核心课程就是为满足通识要求而设置。
其中哥大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完成科学前沿课、文学人文学科的前两个学期课和大学写作课。如果大一结束时没完成,就会被留校察看,可见其残酷性!
大一大二广泛探索,夯实基础,大三大四确定专业方向后,地狱模式才算刚刚开始。对此,不同专业都有各自的烦恼。
文科有看不完的书、啃不完的文献,写不完的论文。知乎上有位在哥大就读文科生这样分享道:
昨天花了8个小时写了一门课的作业,这作业每周都有,一共四节课。写完走在学校里已是深夜,困到、累到连走路都晃......
开学不知道第几周了,反正到期中了,目前的感受是,晚上12点离开图书馆都觉得罪恶感满满,大家都在排队买咖啡继续奋战,自己竟然回家?可没办法,再熬下去估计要猝死,今天老师还发了28份每份30页的阅读材料......
又到final了,好久没有三点前睡觉了......文科真不是人读的,更何况是哥大的文科,都是几百本几百本地读书,算下自己阅读和写作的量,再比比学费,突然感觉这学上得性价比超高。
理工科的细分专业更是要把人学到头秃、呕吐,既要设计各种项目,还要考虑怎么与团队协作,没点主动性和领导力真难以推进下去。
美国大学本科的课程还分阶梯,难度逐步增加,而且环环相扣,没达到前置课程要求或是先决条件,比如GPA3.0,就无法选上心仪的专业课。如果是热门课程,手速不快,即便条件满足,也失去了机会。
其次,无法喘息的考核方式
美国大学的考核方式就像是变着花儿折磨学生。
美本采取全过程学业评价,即对学生的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考试频次高,形式多,搞定了课堂讲演,又是实验和写作,接着是课题设计。以为松了口气,还有一大堆论文没写。稍微缓一缓,期中期末考试连环套来袭。
每一次作业、每次测验都与最终成绩挂钩,就连课堂出勤、课堂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程活动等都算作是评核,每次考核都要给予足够高的重视,不敢有丝毫懈怠。
如果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情绪调节能力与自控、自律性来保持高强度的学习,往往会因压力过大,睡眠不足而出现健康问题。
美国大学有个广为流传的3S魔咒,Study、Sleep、Social谁都想雨露均沾,但现实只允许三选二——为了完成作业、顺利通过测试成功毕业,就得牺牲睡眠。
熬夜赶due已成为留学圈约定俗成的文化:睡得越少,成绩越好!
运动设备公司Jawbone 曾借助智能手环的睡眠检测功能,记录100多所美国大学数万名18到22岁学生超140万个夜晚的作息情况后发现:排名越靠前的大学,学生睡得越晚。
其中最迟入睡的是哥大学生,平均都在凌晨1:26入睡;宾大、斯坦福、MIT、普林斯顿紧随其后,1点后睡觉成了常态。
学业只是冰山一角,活动、实习、科研每一项都将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个人都在为目标拼命,可即便120%投入,也会学不懂,卷不过,更躺不平,摆不了。
被“成功”绑架的名校生
斯坦福大学有个著名的「斯坦福狂鸭症(Stanford Duck Syndrome)」。
在斯坦福,学生像是优雅的鸭子,水面之上,他们自信、松弛、平静、镇定,但在水面之下,却有双腿在疯狂划动,保持前进和漂浮状态。
不仅在斯坦福大学,八大藤校更是如此。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者调查也发现了同样特别的校园文化,被称为「Penn Face(宾大面孔)」。
名校精英因为优绩主义,在高压教育下不敢输,也害怕输。于是,无论何时何地,不管心情怎样,他们都表现出一副我很好,假装毫不费力学习,轻松考试拿高分和参与活动。
因为每个人都优秀,如果你十分努力,会显得自己不行;如果你十分努力还没有做出很多了不起的事,就会觉得自己已经落伍,掉队。
偷偷卷GPA、卷实习,暗自拼命学似乎才是出路。
今年美国TOP30名校密歇根大学发布了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2022年秋季该校本科生成绩大多为A,算上A+和A-,人数高达74%,超过2.6万人获得了A以上成绩,而B以下不到1.6万人,低分十分罕见,优秀无处不在!
甚至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这种中国留学家庭普遍不感兴趣的大学中,高分也成了稀松平常。2014年春季,该校有35名GPA满分毕业生。今年这上升到了近300人,校内50%本科生GPA4.0。
密歇根大学大三学生萨曼莎·施陶丁格GPA4.0,多次获得奖学金,她说大家都非常在意成绩,尽管都表现得假装不在意。
但这种伪装也是有代价的,剥开名校留学生身上那层层铠甲,就会发现他们的内核是那么脆弱,无助、恐惧与焦虑。
斯坦福鸭子综合症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会加剧名校生们的自我怀疑与不配得感,这就又会引发另外一种流行病——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即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配在这里就读,害怕自己不行被揭穿。
这些年美国名校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2020年,波士顿大学对全美3.3万大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统计,一半学生筛查出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83%受访者过去一个月的学业受到心理问题影响。
名校生陷入抑郁症,并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也在媒体报道中不断涌现。
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杀是大学生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约有1100起大学校园自杀事件。
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有26%的学生曾考虑过自杀,其中如果GPA低于2.4,那么47%的人会考虑自杀。
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康奈尔大学传出四起疑似自杀事件,其中两人是本校学生,这是继2022年4人死亡后另一起重大噩耗。
2022年该校三人自杀,另外一名大二留学生由于熬夜写作业而猝死,最严重的一次是2009-2010学年,6名学生从大峡谷一跃而下。
今年年初,纽约大学2名学生身亡。2023年哥大一名大二国际生因患有严重抑郁症而离世,而2017年该校有5起校内学生自杀事件。在哈佛,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
美国有个Send Silence Packing主题展,由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家非营利机构组织举办。哈佛在学生活动庭院多次举办过该展览,以此引起大家对生命敬畏和心理健康的重视。
郁郁葱葱草地上摆放着约1000个背包,每个背包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照片中的他们是如此自信与温柔,也都有着令人艳羡的成就和头衔,均是社会精英,但谁也想不到最后他们会主动选择离开世界。
考上藤校和美本前30大学已然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他们最后偏偏走上一条绝路,这背后不是因为名校生心理脆弱,而是他们接受不了耗尽全力依然比不上别人的绝望感。
Reddit上有人提问:是什么导致了顶尖大学的高自杀率?为什么学业会如此艰难?
高赞第一的回答:这是你人生中第一次发现,你绝对不是那里最聪明的人。
有人跟帖说自己攻读博士时,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重建信心。
是时候结束啦!
爬藤、美本T30已成为时代口号,人人都在为它奔走。
留学家庭从孩子出生就在铺路,外界更是煽风点火,一步步催化焦虑,似乎孩子没了藤校头衔就永无出头之日,考上了藤校人生就将辉煌腾达,但谁考虑过孩子进了藤校后的生活呢?
谁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这势必是与初衷背道而驰,反而把曾经规划的星光大道走窄了。
现在藤校录取率已低到4%左右,中国学生录取也就三四百人而已。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妈妈的孩子因为幸运被录了只是少数,每年大把学生沦为陪跑员和炮灰,对名校祛魅、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已经刻不容缓。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环境,在适宜的环境里他们才能开花结果,如今名校心理健康问题频频出现,很大原因是这些学生在错误的环境、有毒文化中迷失了自己。
如果孩子不是藤校的苗子,就顺其自然,让他们去能踮踮脚就可以够得到的地方,幸福人生绝非名校可以决定的,毕竟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如果孩子已经在藤校,那就多鼓励夸奖,帮他们排解负面情绪,遇山攀山,涉海过海,人生就是一步步跨门槛的过程。
知乎上有个藤校孩子的话特别令人感动:
当你身边都是大牛,自己是最不起眼的小草时,没什么好怕的,能被哥大选中的孩子,一定要相信自己有为自己的人生谋划和负责任的能力。每个低潮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瞬间,是哥大让我充满了力量,因为我就属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