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传统农业遇上数智技术,会有什么变化?

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动动手指点击手机屏幕,就能对大田进行水肥一体化精准喷灌;走进浙江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气雾智能控制系统自动配比水肥,无土“气雾栽培”小番茄爬藤而上串串红;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内,智能声音采集器能通过咳嗽声实现生猪健康辅助分析、精准治疗……

从大田到大棚,从种植到养殖,5G、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让管理更智慧、生产更精准、增产更增收的目标成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绝不能落后。”“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

今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意味着,发展智慧农业第一次有了国家层面的专门部署,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有了方向标、路线图。岁末冬寒,记者走进乡村,到田间地头、养殖场户、设施大棚,感受智慧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潮涌动。

数字“大脑”:管理服务更智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智慧农业是农业农村领域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打好这场仗,需要有上下协同的数字“大脑”,还要有全国一体化的农业观测网络来做“千里眼”“顺风耳”。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博的国家,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统筹协调。

《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两份文件的下发,既强调要拓展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智慧化应用,又详细部署了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行动。《指导意见》从战略高度提出,“以全面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效能为主要目标”;《行动计划》从战术精度部署了“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应用拓展、智慧农业示范带动”3大行动8项重点任务。

之所以要强调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对实践需求的回应。落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耕地种植用途管控任务,需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把数据精确到具体地块;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需要把产业链相关环节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对农业农村系统的管理服务能力,以及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和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怎样提升农业管理服务能力?重点要加快打造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和基础模型算法等公共服务产品,强化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底座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要应用“全农码”对农业资源、主体、产品数据统一赋码,深入推进数据资源汇聚治理和共享交换。

如果把智慧农业比作一个生命体,智慧种植、智慧养殖和农业智能供应链建设等关键环节是“骨架”,上下协同的管理平台是“大脑”,流通于其中的数据则是“血液”。“大脑”指挥得当,数据流通高效,管理平台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乡村大脑+浙农应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在浙江,就有一个“乡村大脑”。它是浙江省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智能化能力中心,基于浙江省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集成“浙农经管”“浙农田”等一批应用,形成了“平台支撑大脑、大脑支撑应用、应用丰富大脑”的良性互动。管理者可以通过经营主体上传的数据,掌握生猪疫病、出栏和销售情况;看到虫情测报灯自动拍照反馈的虫图,以及向当地农户发送的病虫情报;联动民政、人社、残联、医保、教育等部门数据,及时发现需要帮扶的低收入农户,对返贫致贫风险进行预警研判、快速处置……

“平台服务的主体越多,服务能力就越强,反过来又能服务更多的主体,它们之间是通过数据实现正反馈的。”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负责人说。

对症下药:农业生产更精准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是智慧农业的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各地季季紧抓、茬茬接续、环环相扣挖掘单产潜力,促进农业生产更精准。

近年来,一批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开展建设,国产化智慧农业技术的中试熟化、推广应用积极开展。2024年,国家新增建设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19个,累计建设项目已达116个;发布温室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模蛋鸡场数字化智能养殖技术等7项智慧农业主推技术;新增立项相关行业标准17项、发布实施6项,推动建立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检测中心。

安徽省在亳州市谯城区、宿州市埇桥区、阜阳市颍州区、太和县开展“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单产提升试点,实现了“北斗”播好一粒种、“智慧”管好一片田、“北斗+智慧”收好一粒籽,玉米播种出苗率均达95%以上,与常规种植相比,平均亩株数可以增加1000株以上。经实测,示范区平均亩产765公斤,综合测算亩均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智慧农业带来的单产提升,背后是更加集约高效的资源利用。围绕农业发展短板,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总结出智能化温汤浸种、智能双氧浸种催芽、智能叶龄诊断等多项智慧农业创新技术,在水田生产过程中,水稻种子用量减少10%,秧田育秧时间缩短7~9天,每亩减肥15%、节约生产用水50立方米以上;在旱田生产过程中,每亩减药15%~20%。

走进浙农集团西塘项目的烘干间,8台烘干机运转正忙。记者看到,机身上亮起的屏幕记录着:烘干机热风温度53摄氏度,目前稻谷水分19.3%,烘干目标15.7%。“稻谷烘干、进筒仓,都是一键启动。”浙农集团西塘项目车间主任陈涛说。

忙碌的烘干机是粮食丰收的直观体现。“今年水稻的测产产量是每亩1260斤,比当地平均产量增产220斤。”浙农集团西塘项目总经理孙利利说,“这当中有多项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比如,光谱无人机先飞一遍,哪块水稻长势不好,数据就会传到施肥机里,到那个点位的时候,施肥就多一些。”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公司借助高分遥感、田间物联网等,实现农场地块空间信息实时采集、上传,农机全程作业状态实时回传、作业轨迹精准记录、地块作业进度实时掌握,建立了农业精准决策体系,为生产作业和农资投放提供精确指导。

智慧农业也让养殖变得更精准和“聪明”。

近日,位于北京平谷农业中关村的沃德博创发布了全国首个家禽产业互联网平台——智慧蛋鸡智能助手“小慧”。平台可以覆盖小鸡生长过程中的162个关键控制点,为养殖户提供智慧育种、养殖、兽医等综合服务。

猪羊鸡都住进楼房,享受各种机器人的服务。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内,整齐排列的21栋6层猪舍,充满了“科技味儿”。智能巡检机器人监控生猪健康数据,保证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智能饲喂系统精准配方并自动投喂;智能声音采集器通过咳嗽声实现生猪健康辅助分析、精准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内的猪舍。新华社 图

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得有营养。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产业链延伸大文章,是智慧农业的又一发力点。

走进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食品实验室,记者看到一块显示大屏,记录着一套生产线各个模块的过程控制参数。透过大屏,可以看到这套虚拟系统的实体设备。

“这是我们的数字孪生系统,和里面的柔性智能生产线是两个‘孪生兄弟’,生产线的实时数据都可以在这里显示。”创新中心副主任、未来食品实验室主任刘东红指着大屏介绍,这套柔性智能食品生产线可以通过单元式设备布局和阀阵控制技术,将提取、酶解、澄清、灭菌等独立单元进行多样化的组合,实现不同生产工艺路线的自动切换和灵活调整,依据不同的食品加工生产需求,变化出各种各样的生产线种类。

利用这套系统,实验室充分挖掘农产品营养组分,实现农产品全资源化利用。比如,浙江常山胡柚不仅可以做NFC胡柚果汁,还可以提取不同分子量的果胶,研发功能健康食品。“我们还在做一个基于AI的中小学生营养需求软件,结合3D打印技术,把学生对微量营养素的需求,融入到3D打印食品中去。”刘东红说。

靠科技吃饭:让更多农民从中获益

“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

发展智慧农业,要让农民参与其中,从中获益。《行动计划》中就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展智慧农业服务,为小农户等经营主体提供贯穿全生产周期的农事指导、市场信息、防灾减灾等各类信息服务。”

作为发展智慧农业的试点项目,伏羲农场的数据收集涉及耕种管收多个环节,通过收集海量数据对农田进行精准管理,不仅能将农民种地的经验数字化,带动农民更科学轻松地种地,也让“靠天吃饭”真正成为“靠科技吃饭”,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今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2024—2026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意见》和《2024—2026年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国家对农机行业“优机优补”,对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智能农机实施补贴。

随后,各省市区密集落实农机新补贴政策。2024年,宿州市补贴农业用北斗终端598台、补贴农用无人机116台;吉林、山东、湖北等省制定当地农机更新补贴实施方案;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坝芒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专门开展农机报废补贴宣传活动,现场解答群众疑问。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小农户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赶上来”,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带动行动必不可少。

宿州市砀山县“以梨兴农”,聚焦国家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建设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的“一号梨园”,通过土壤改良、水肥一体、绿色防控、信息测报等手段,稳定酥梨产量和品质,带动周边乡镇果农更新种植理念、技术和设备。正在梨园剪枝的良梨镇杨集村果农王军说:“现在是科学施肥,学的这些技术打理自家果园也能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一号梨园”内的物联网虫情性诱测报仪。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璐芳 摄

目前,宿州市已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84个,智能育秧工厂2个,数字化养猪场143个、养牛场84个、养羊场21个、养鸡场16个。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农业应用场景让管护成本平均降低10%左右,亩均效益提升20%以上。

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智慧农业的落脚点。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绿叶蔬菜工厂内,那边一排排生菜苗正被机器推下池,等待长大;这边自动收割完的油菜正一棵棵掉入菜筐。“员工基本都是附近村民,一个月能赚4000元至6000元。”产业园项目负责人李宇腾告诉记者。临平区塘栖镇姚家埭村的吴水娣,是操作机器人移栽设备的员工。聊到来这里种菜的感受,她说:“蛮新奇的,这里轻松一点,机器操作也不难,我也能学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绿叶蔬菜大棚。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侯馨远 摄

种了给谁吃,收了怎么卖?在智慧农业产业链条的下游,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平台大有作用。

山东寿光探索实施“定制农业”“基地直供”等特色电商营销模式,将农户接入数字产销服务平台,农户通过智慧电子秤进行蔬菜交易;重庆“农品慧”平台为农产品购销双方提供在线需求发布、采购管理、订单管理、付款结算、融资申请等服务……各地纷纷探索帮助小农户接轨现代农业、享受智慧农业增值红利的有效路径。

从之江到皖北,从戈壁到黑土,智慧农业的种子已经在各地生根发芽。而要想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搭上信息化这辆快车,还需要结合实际探索推动,针对问题补齐短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农业发展之路。未来可期,我们在路上。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焦宏 李竟涵 杨丹丹 侯馨远 吕璐芳

来源:农民日报

监制:侯馨远 编辑:吕璐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