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敦煌!"社交平台上,年轻网友在演出相关分享里热烈号召。
刚过去的周末,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在上海完成了三场演出。该剧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编剧、导演,张艺兴主演,作品从敦煌学与"莫高精神"中汲取艺术灵感和创新能量,将1935年常书鸿心系敦煌从巴黎归国的往事,与2035年敦煌数字研究中心实习生张燃追寻理想的"近未来"相连,述说岁月漫长、青春当燃。
连续三晚,以数字多媒体营造"敦煌空间",用多元风格的歌舞诉深情,这场百年追寻、千年回响将人们引入一个与我们所有人相关的敦煌。当音乐话剧的形态与敦煌在数字时代的焕新达成内在气质的高度契合,一次又一次,中华文脉在青春的律动中拥抱观众。
人们常说,人的一生总要去一次敦煌。在上海,以《受到召唤·敦煌》之名,"去敦煌"的心愿掀起新的青春接力——为理想,去奔赴、去创造、去担当。
文脉
链接敦煌千年光华、古老文脉,《受到召唤·敦煌》的故事却是始于颇具未来感的一幕:2035年,敦煌数字研究中心,一尊尊古老的雕像静伫舞台,年轻的研究员们携智能装备穿梭其间,为文物"体检"、更新采集数据。张燃正暗自困扰于他的爱情,编号206的怒目金刚开口说话,在他指引下,张燃走进常书鸿的时空、舞台展开雄奇的敦煌往事……
这是一次飞扬想象力的视觉创造。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北京电影学院的多媒体艺术家们创新应用二维动画、3D特效、AI技术、即时拍摄、动画真人融合等多媒体构建平行时空。其间,从巍巍大汉、盛世隋唐到大哉乾元,驼铃声声回响的历史厚重有之;净土梵音、伎乐飞天,从敦煌壁画上的翩翩造像、法相庄严到敦煌藻井图案的华美繁复有之;"山聚鸣沙,泉映月光。天长路远,梦魂关山"的大漠空灵亦有之。而到了1935年常书鸿徜徉巴黎街头的场景,杜尚、毕加索、波伏娃、加缪等艺术巨匠的影像连同城市地标渐次出现,尽显浪漫之都的艺术气息。
这也是一次融汇了古典与现代配乐的音乐交响。定位音乐话剧,配乐在剧中举足轻重。金培达领衔创作,16首原创音乐勾勒出张燃对常书鸿、对敦煌由浅至深的认知,描摹着敦煌与巴黎两地各美其美的艺术图景。创作者们从弦歌不辍的文明里提取要素,《送元二使安西》一曲便是从《渭城曲》古曲改编而来;将敦煌特有的丝路神韵融入现代潮流,恢弘大气的国风平添时代感知;及至巴黎的篇章,又调用爵士、圆舞曲等元素装点其间。
古与今、中与外、新与旧的平行时空里,张燃穿梭往来,对话前辈,在敦煌文明的璀璨大美与个人情感的小爱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悟圆满之意。
今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田沁鑫说,以新时代的视角呈现敦煌文化,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受到召唤·敦煌》希望交出的答卷。
青春
剧中的张燃向206号金刚道困惑:99%的热爱和1%的坚守,对人生意味着什么?常书鸿以时间书写答案:敦煌苦,但"一定要战斗到最后""愿为敦煌燃此生"。音乐话剧里反复出现的咏叹,唱出人生选择背后的青春之志。
常书鸿在塞纳河畔与《敦煌石窟图录》相遇时,刚过30岁;"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初到敦煌时只有24岁。无数文博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在青春年华对敦煌一眼万年,从此交付"择一事,终一生"的赤子热血。是他们,为敦煌石窟明珠拂尘,让敦煌文化重现华彩,也让敦煌研究院日渐走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
事实上,《受到召唤·敦煌》的创作灵感既源于敦煌热土的真实往事,也与创作团队的亲身经历相关。今年5月剧组赴敦煌采风,这是田沁鑫第一次去敦煌。此前,她对于敦煌的印象完全来自于从事美术的妈妈画的工笔画,"妈妈很喜欢敦煌,所以去了之后我也给妈妈打了视频电话,让她看看现在的敦煌是什么样子。当年我的母亲在敦煌也曾经看入了神,感觉藻井都动了起来,那种感觉异常玄妙"——这是音乐话剧的起点。
田沁鑫说,团队想以新的创作视角,让一代人的青春热血、青春选择去感染新一代的青春担当。巧的是,剧组的多媒体设计胡天骥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一直有着敦煌情结。过去与当下,时代不同,人生际遇不同,但相似的有关理想的人生困惑、相同的选择和心灵共鸣,启发了创作团队。"我们于是把故事放在‘过去’和‘未来’两代人身上。"
面对敦煌恶劣的自然环境、遗产保护的困难重重、来自家人的争执不解,常书鸿也曾彷徨。是莫高窟第254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使他顿悟、许下宏愿,最终让敦煌在历尽劫波后仍然得以传承;使得敦煌不仅仅是文化的图腾,也成为中华民族在风沙荒芜中传承的精神脊梁。音乐话剧将"觉悟之门"具象化,故事里的常书鸿与张燃都通过自身不断探索,最终找到属于内心的答案,在历史与个人、大爱与小我的碰撞中找到"我们是谁"。
此次上海场首演于12月13日,那是个沉痛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日子。谢幕时,主演张艺兴说:"今天是国家公祭日,向每一位守护中华文明的英雄致敬。"当年,正是常书鸿那样的有志之士以身许国、终身奉献,为保护中华文脉燃尽此生。音乐话剧选在这天演出,意在通过展现常书鸿先生的事迹,彰显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坚守与传承的力量。场内,如潮的掌声映衬创作者与观众心意相通。
召唤
"召唤"是全剧的题眼。田沁鑫说,不仅是敦煌的召唤,还是精神和使命的召唤。
现实中,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把文物保护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缔结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而今,越来越多人受到感召,加入用青春、激情和创造力去接续守护敦煌、传播敦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上海场演出,《飞天》惊喜返场。这是一支由张艺兴自己编排的国风唱跳作品,早在2021年便推出MV。舞蹈从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形象撷取灵感,融合国风与街舞,兼收力与美。而《飞天》歌词所颂,也是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演员个人的创作出现在《受到召唤·敦煌》的舞台,与其说是上海场演出的"彩蛋",毋宁看成,这是青年演员对国风国潮一以贯之的探索与音乐话剧的创作初衷天然契合。
在田沁鑫看来,"一切都是受召唤而来",比如选用张艺兴担纲主演。"他进剧院时给我看了两个视频,一个是他扮演的项羽,另一个就是《飞天》,正好我们想做敦煌题材作品,缘分让我们达成了合作。"巧的是,此前北京演出,当《受到召唤·敦煌》确定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演,"我们才发现,常书鸿先生的后人原来也参与了‘冰丝带’的设计"。
从第一位开窟人到后继无数开凿者,从千年众生创造的中国奇迹到流传世界的东方之美,从曾经的敦煌守护者到剧中所呈现未来的"敦煌小工匠"——始于舞台的戏剧场域正在更辽阔的现实世界召唤共鸣:古老的敦煌永远年轻。因为守护敦煌的、成就传奇的,可以是每一个在青春年华立宏愿的普通人。
而对田沁鑫、这位国话的掌门人来说,她也在召唤中有着更深层的期待。"我们是一个了不起的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歌大国,如何能让这种叮当作响的像珠落玉盘一般带有韵律的诗歌性语言,为更多的人看到、听到,通过看字幕,感受到这个古老大国的文化精神,更通过语言传播出去,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想的一件事。"她觉得,中国国家话剧院理应肩负这样的文化责任,"希望在文艺出海时,我们能有机会去传播语言的艺术"。对于《受到召唤·敦煌》,田沁鑫希望能让更广范围、更多人群看到敦煌文化的活态传承,剧场版、国际版、线上片段等都可能在计划之列,"中华文明传播,离不开文艺出海"。
音乐话剧的尾声,206号金刚与他经数字化转生的"孪生兄弟"207号——另一尊被劫掠至法国吉美博物馆的金刚相拥。数字技术助力敦煌文化"走出去",敦煌文物"回家来"。
文明如集流成海,沉静间有着最深沉的力量。
作者:王彦
文:王彦 图: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