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村宁次弄到彭德怀的讲话稿,看后大惊失色,下令:杀,一个不留
那年的春夏
2024-12-15 22:25江苏
冈村宁次拿到彭德怀的讲话稿,看后竟然大惊失色,立马下令:“杀,一个不留!”这是什么样的内容,让他惊慌失措?为什么会引发如此激烈的反应?
彭德怀的讲话究竟透露了什么令人震惊的秘密?这一命令的背后,是恐惧、是愤怒,还是其他更深层的原因?
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看看冈村宁次为何会如此惊慌失措。
百团大战惨败,冈村临危受命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
纳粹德军肆意发动进攻,迅速横扫了半个欧洲。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接连沦陷,法国光速投降,英国则遭受到全方位战略轰炸,一时间自身难保。世界反法西斯局势不甚乐观。
在此背景之下,为了减缓自身压力,将全部力量集中至欧洲战场,英美两国竟公然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
继1938年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后,两国又企图将祸水东引,为日军侵华推波助澜。
德军的所向披靡,和西方强国的妥协,无疑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狂妄气焰,以及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日本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直接占领整个东南亚,成为亚洲霸主。而在此前,其迫切想要尽快终结侵华战争,以免两头兼顾不暇。
就这样,日军对中国抗日根据地实施起更为疯狂的大扫荡。
例如日本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提出的“囚笼政策”: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搭建一个密不透风的网状囚笼,将抗日武装力量死死困住,彻底歼灭。计谋之邪恶,令人咋舌。
甚至于,日本当时还下达了这样的命令:“这次作战的目的,乃是在于求得完全歼灭八路军及八路军根据地。凡敌人地域内的人,不问男女老幼,应全部杀死;所有房屋,应一律烧毁;所有粮秣,其不能搬运的,应一律烧毁;锅碗要一律打碎,并要一律埋死或下毒。”
在日寇丧尽天良的屠戮之下,眼看着抗日局势越发严峻,八路军指挥部决定化被动为主动,于华北地区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
1940年8月20日,轰轰烈烈的百团大战,随之拉开序幕。
我军共派出105个团、共计20余万兵力,奇袭以正太路为主的日军交通线,炸桥、炸车站、摧毁铁路,使敌人分而散之,随即逐个击破。
仅仅前三个半月,我军便打响了1824场战斗。秉承着“逢敌亮剑、有我无敌、刺刀见红”的坚毅信念,战士们子弹打光,就举刀冲锋上阵,视死如归的浴血搏杀,哪怕山穷水尽也要拉着敌人同归于尽。
这一战,我军以1.7万战士伤亡、2万余人中毒的代价,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不仅彻底摧毁了华北交通线,让日军战力大打折扣,更给中国军民打了一针名为“抗战必胜”的强心针,意义重大。
当然,这场惨败对于刚愎自用、一心快速灭亡中国的日寇而言,简直是天大的耻辱。
恼羞成怒之下,日本军方直接罢免了多田骏华北方面军总司令一职,并委派冈村宁次取而代之。
军国主义分子,侵华手段升级
1890年,日本明治宪法规定“军部脱离内阁独立行使军权”。至此,军国主义在日本彻底确立,整个国家都被置于军事独裁统治之下,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而出生于1884年的冈村宁次,从小就遭受着军国主义思想的浸淫。再加上父亲是一名没落武士,长期向他灌输着“效忠君主、崇尚武艺、绝对服从”的武士道精神。
冈村宁次毫无意外地成为了一个极端军国主义分子,15岁那边便考入东京陆军幼年学校,随之开启恶贯满盈的军戎生涯。
在军中,冈村宁次简直如鱼得水,尤其是对于侵华任务,他得心应手。
1925年,时任参谋本部上海驻华武官的他暗中制造五卅惨案,成功将中国军民的矛头转向英国,从而隔岸观火、坐收渔利。
1932年8月,冈村宁次赴东北出任关东军副参谋长。期间,他将“伪满洲国”当做傀儡,光明正大招揽流氓土匪、扩充伪军队伍,并给抗日义勇军扣以叛徒的污名,实施惨绝人寰的大扫荡。
1938年6月,冈村宁次又以华中派遣军第十一军司令官的身份,先后指挥所部进攻武汉、南昌、长沙、宜昌等重要城市,并屡屡得胜。
标志着国民政府完全将东北三省、热河拱手相让的《塘沽停战协定》,亦是冈村宁次施压签订的。
《塘沽停战协定》签订现场
也正是凭借着突出的侵华战绩,冈村宁次的地位和权力水涨船高,一路晋升至大将军衔。
而百团大战中,多田骏对阵彭德怀的一败涂地,让日方清楚意识到,八路军实力之强悍,绝非任人拿捏的存在,所以才会亲自点将冈村宁次,前去一雪前耻。
正如开篇彭德怀的评价,冈村宁次可比多田骏毒辣、老练得多。
如同“扇个巴掌给颗糖”,冈村宁次深谙软硬兼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