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连广州都开始美丽冻人了,还有什么比一场热带海岛的度假出差更合时宜的呢?
飘不是来拉仇恨的,但确实有那么一咩咩炫耀的意思
本月4到10号,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三亚举行,而飘有幸成为了其见证者,经历了今年最浪漫的一场关于电影的美梦。
12月的三亚有一种微微混乱的诗意,乱穿衣的季节你能在街头凑出一整个衣柜,而在这泱泱人群里你几乎能凑出一整个世界。
人们从地球各个角落跟随光影来到这座岛屿上,季风吹来了对电影的热忱。
其实在三亚的几天并不闲散,高质量的放映和行业活动之密集压根不是一人之力能跟上的,也没有多的时间去休憩娱乐,但每日忙到夜里,回到酒店时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我最喜欢影院熄灭灯光、而银幕还未亮起时,那一瞬间的黑暗与沉默——
放映机微微响动,一个梦即将诞生。
这一次,放映机的光束对准的是海南。
海生万象
电影是为了什么?
我崇敬的导演赫尔佐格会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只不过艺术家更擅长表达,于是我们总期望能在电影、文学、诗歌里找到我们的心路历程。
我们得清楚表达自己,否则我们和咸鱼没什么区别。
《电影梦》
那么,电影节便是一个巨大的造梦计划。
它既联通行业,促进交流和合作,令更多电影有机会诞生;又搭建了一条从业内到观众的直接沟通渠道,令所有爱电影的人都有机会追梦。
当然,电影节有大小有等级,从国际级到地区级,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它们之间未必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是性格不同、趣味相异,展现的是电影世界的多样性。
而“能量感”,是我对这届海影节最直观的感受。
迷人海滨怀抱中的海影节
较之飘之前去过的戛纳、上影节、港影节乃至First、平遥影展,海影节都算得上是后生,2018年创立,仅举办六届,地点也不是什么国际化超级都市。
但恰如它今年的主题“海生万物”所表达的,海南是有边界的,可海是无界的,水系联通了整个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威尼斯、戛纳的海岸,到人类文明的最远处,海水能生出世间万物。
而当无限的创造力收束在地图上一个点上,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能量。
朱丽叶·比诺什、伊莎贝尔·于佩尔、努里·比格·锡兰……
我们不是在聊世界三大电影节,这些注定进入电影史册的人物,都是早就和海影节结缘的老朋友。
第二届海影节评委会主席,顶级女演员于佩尔
而到了这一届,从国内响当当的张艺谋、葛优、谢飞、奚美娟、叶童、倪萍、徐帆等电影人,到世界级的大咖吕克·贝松、苏菲·玛索……
我承认我有被海影节吓到,哪怕是个A类电影节也很难一次性攒出这么个嘉宾阵容。
当然,如果仅仅是堆人头,不过只是一种名人集邮,并不能因此凭空生出格调和品位。
一个电影节办得行不行,本质上就是两个字的问题:选片。
海影节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实在有让我惊喜到。
戈达尔、安东尼奥尼、雅克·德米等大师经典作品肯定是要来镇场子的,各大A类电影节佳片的中国首映也不提了,还有中法特展、西班牙电影周、东盟单元等国际化单元,都算是国际电影节基操,惊喜但不意外。
还在大银幕看了我极其喜欢的绍拉
海影节的诸多展映单元中我先提两个非主竞赛、却深得我心的。
一,“海上明月”。这个单元选取的都是正在崛起的亚洲新锐导演,尤其其中的东亚与东南亚作品,聚焦的正是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壤上的独特现实。
再结合海影节一直以来对国产、乃至于“琼产”电影的关注与支持,这种策展意识使得海影节呈现了一种极为鲜明的东方特色、南国风情。
二,“全岛嘉年华”中的“女性篇章”。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专门展示女性影像的类别。
其中的《黑箱日记》《我这一辈子》《想象之光》皆是在国际上广受好评、但国内观众无缘得见的女性题材佳作。比如《黑箱日记》是《日本之耻》主人公伊藤诗织自己执导的纪录片,而《想象之光》则是一部揭示印度女性生存困局的深刻作品。
而无论她们和我们多遥远,在性别困境中,共性永远会压倒性地大过区别。
我们看到,我们共振,我们才能积蓄能量去改变。
对于一个电影节,“多样化”是优秀的门槛,而多样化中体现的独家视角及人文意识,才是更重要的水准线。
我所见
而电影节最有趣的地方就来了——
电影节自身的选片体现的是活动组织方的志趣,是第一层筛选。
但观众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对上百部的展映影片,也只能按着自己的兴趣和口味再度精选。
于是,我们每个观众也为自己办了一场迷你的“展中展”。
介绍完海影节,现在请由我来隆重介绍“飘影节”的入选名单:
首先是剧情片单元。
《78天》。
1999年,塞尔维亚的三姐妹用摄像机在家园拍摄家庭录影,记录生活的点滴。
1999年,彼时的塞尔维亚还属于一个叫“南斯拉夫”的国家,而它即将面对的是震惊世界的北约轰炸事件。
中国人民也不可能忘记,那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受战争牵连,三位烈士无辜遇难,这是一段两国人民共享的痛苦记忆。
这场战争历时78天,也恰好是这部“伪纪录片”的名字。它用人民的、女性的、少年的视角,对国际战争这样宏大的主题进行了新的审视。
历史车轮雷霆万钧地在大地驰骋,它不是属于少数英雄/枭雄的史诗,而是每个具体的人的命运。
《女孩终究是女孩》。
在女性地位低下、保守观念顽固的印度,一个少女同世界千千万万少女一样,迎来了自己的青春期,也体会到了头一次甜蜜的心悸。然而她的小男友,却鬼使神差地对她那位控制欲颇强的母亲产生了兴趣……
一部猎奇的母女雌竞狗血家庭伦理大戏?
不,小男友只是电影真正主题的一条猎奇纽带,“三角恋”还原到本质,只有叛逆期女儿与严苛妈妈的二人代际关系。
在父权社会里,母女总是亦敌亦友,甚至形成某种博弈,母亲太弱势,所以总想抓住手中不多的东西;女儿太渴望自由,所以总需要通过反叛权威来自我实现。
但在导演极其细腻感性的视听语言里,我们看到女性自我实现依靠的不是对抗、博弈,而可以是理解、相拥。
再是两部纪录长片——
《呼吸之间》。
陆文婕,北大高材生,留美生物药理学博士,世俗意义上的超级高端人才。
而她也有个世俗意义上最不务正业的正业:自由潜水。
何为“自由潜水”?
也即不带氧气瓶,只靠憋气挑战人体极限的深潜。
陆文婕说,氧气瓶最大的问题,就是呼吸声会吓跑海底的生命,难以完全融入水下的世界。
一呼一吸,自由往返海面水底,听起来唯美又浪漫。
但如果你知道,她曾像坠入深渊般在海底下潜了89米;
如果你知道,她曾在人类几乎不可能承受的严寒中挑战自我,成为首位在南极自由潜水的女性;
如果你知道,她一直保持着6项国家纪录,曾打破了几十次国家纪录,亦是该运动史上唯一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运动员;
那此时再看她那些极尽优美的照片,是否就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气魄?
陆文婕能在水下憋气长达8分钟,亦可以只身潜入暗无天日的深海。但她也曾在水下缺氧昏迷,且每次下水都冒着葬身汪洋的危险。
有人问她,女生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去挑战极限?
她回答:生活就是这样。
最后我再聊一聊《爷爷奶奶那些事》。
导演杨骊珠的奶奶在80岁毅然决然地离了婚,结束了一段长达60年的包办婚姻——如果用寻常的说法,它应该叫“钻石婚”。
作为一部如此私人的影像作品,它却映照出一个世纪来许多女性的共同经验。
如此平凡的人生经不起剧透,所以我也不能再多做介绍。但如果有机会看到这部片子,我相信你也一定不会错过。
除了以上四部电影,还有《发明》《狗的审判》《摇曳的影子》等其他不少值得一看的片子。
没错,它们都是女性导演执导的关于女性的电影,我的视野就是这么狭隘又固执。其实此行我还看了其他许多电影,但还是更愿意把版面优先留给她们。
《狗的审判》
在颁奖礼上,《女孩终究是女孩》的主演普丽提·帕尼格拉希获得了本届金椰奖的影后桂冠。她的获奖感言是这么说的:
“我们能让更多的女性拥抱自己,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弱点、不安全感和所学到的东西。”
电影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听过最动人的回答之一。
电影的未来
我非常厌烦且鄙夷的一类说法是:电影黄金时代已过去、经典已死、没有伟大的电影了、电影再无大师……
这种话术看似是在维护经典的地位,实质是在维护发言者自身的话语权。他们不是崇敬大师,而是自认为是大师。
可是,电影的发展从来不是靠为那些“正统经典”守坟来实现的。
上世纪20年代,谢尔曼·杜拉克女士将芭蕾和机器的运转剪辑到一起,拒斥传统的叙事,用纯粹的视觉来表现人类存在于工业社会的主题。
《主题与变奏》
40年代,梅雅·黛伦女士拍摄舞蹈的肢体不断打破时空,用先锋的手法表现人类的超越性哲学。
《为摄影机编舞之研讨》
60年代,阿涅斯·瓦尔达女士决定拍一个女人得知自己患病后的两个小时时光。
这部电影的名字言简意赅,叫《5至7时的克莱奥》,也是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开山作之一。
关于“凝视”的超前展现
70年代,香特尔·阿克曼女士拍摄了长达200分钟、却只呈现一个家庭妇女三天日常时光的《让娜·迪尔曼》。
电影用监控录像般的固定镜头,展现一位主妇无止境地做家务、照顾家人、维系收入、支撑家庭,情节之乏味枯燥几乎让人抓狂。
但,这不仅仅才3个小时吗?
她和无数女人可是就这样过了一生啊。
早在《教父》《美国往事》之前,了不起的女性先驱就已经明白了,一部电影或许可以记载一个伟大男性波澜壮阔的一生,却远不足以承载最普通女性生活的一个片刻。
2022年,电影媒体《视与听》邀请了数千位业内的权威评选影史百大佳片,《让娜·迪尔曼》压倒了《公民凯恩》《惊魂记》等经典位列第一。
这绝不仅仅是一种zzzq式的迎合潮流,而是业界(可能有部分人还没睡醒吧)都意识到了,我们必须对这些改革传统的新视角给予重视和敬仰,这才是电影的未来。
当然香特尔·阿克曼的重要并不需要业界权威来背书,她更不需要“大师”这样老气横秋、充满霸权意味的称呼。
不妨这么说,面对如此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时代,“大师”“经典”这样的词汇真的太土了。
《想象之光》于今年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
电影前进的动力是这些突破旧有意识形态、建立新审美的尝试,而经典除了借鉴之外,更大的作用其实是被拿来推翻和解构。
好电影一定是会越来越多的,因为新美学一定在未来,而不是过去。
这是我此行最大的感触之一。
女性电影人们的目标不是拍出一部常规意义上的“好电影”,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重塑“好电影”的标准。
她们继承着前辈极具身份意识的传统,继续探索着电影陈规之外的可能性。
在海影节竞赛短片中,我们甚至能见到《月桂哪得香如许》这样好玩的作品,用月桂叶浸泡胶片来显影,像做手工一样创新电影技法,主题则探讨了女神达芙妮变成月桂树的古老神话以及现代议题。
在海影节的几天时光里,还有更多在电影之外的动人与美好。
我们见到叶童、赵雅芝这对老搭档在舞台上惺惺相惜,看向对方的眼神仿佛发着光,这是女性间的相互赏识,岁月还在加深她们的认同。
我们看到双手低垂、知性优雅的奚美娟老师,踏上红毯就赢得一众掌声与喝彩。这是女性艺术家的风采,不需任何姿态便能服众。
而她到来的目的,是来颁发影后奖项,鼓励下一个如她一样优秀的女演员。
我们还能见到倪萍、徐帆这样了不起的业界前辈,以及无数各个年龄段的女性从业者在各个地方发出自己的光芒。
她们是在散发自己的星光,也是在为电影的未来照亮道路。
回到前文引用赫尔佐格的话,我们需要电影替我们言说心路历程,可人类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需要新电影,也需要扶持新电影的人和平台。
我们都在向前,我们都在期待新的篇章。
电影节是一场梦,但它的真正的目标是——
令梦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