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嘉兴前往绍兴的动车上,我不停望着窗外风景,大片大片整齐的田野上生长着密集的作物,在青黄色的底色中,时不时出现几栋独立的二层或三层小楼,毫无疑问,这就是浙江农村的房子,大多都是白墙红瓦,屋顶呈三角形状,我猜想这是跟气候有关,江南多雨,三角形屋顶方便将雨水泻下,而华北农村的自建房多是平顶,每当冬天下雪时,人们会爬上屋顶扫雪。
无论在华北还是中原,列车沿途的风景多是旱田,而一进江南,就很容易看到许多水田,以及非常多的池塘。这里的水资源多到令人羡慕,不知在南方种地,是否也需要有专门的灌溉阀门用来浇地。
我这次旅行的最终目的地是杭州,实际上,从嘉兴到绍兴是路过杭州的,这两个地方离杭州都很近。但我不想到杭州后再抽出时间去绍兴,那样行程就会有些繁杂,所以我还是决定先多走一站,去完绍兴再至杭州,然后剩下两天时间全待在杭州。
当动车经过杭州段的时候,我被窗外的景象震撼,在看似遥远的白雾中,一栋栋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排列之繁如同原始森林。
受台风影响,在我来到浙江的前一两天时,杭州一直在下大雨甚至暴雨,如今虽然已停,但受此影响,天空至今是阴沉沉的,像给世界加盖了一层灰色滤镜,雾气特别大,一团团白气环绕着城市,使得远方林立的摩天大楼们看起来更加魔幻。我猛然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让身体巨大化的法术:法天象地。
如果就停在这里不动,会感觉远方的壮景正给心脏带来压迫感。但好在列车始终在前进,几分钟后,景象缓和,回到常规世界,列车在杭州东站停下,下去一大批人,上来一小拨人。
原先坐在我旁边座位的男人下车去了,座位的新主人是一个30多岁的职场女人。我坐在靠里面,因下一站就是绍兴北站,怕下车出座位麻烦,于是提出与她交换一下位置,但她有些不明白,先表示自己要在宁波下,紧接着又说:我们就按标准坐吧。
标准,这是我南方坐火车学到的一个词,他们管按购买的座位号正常就坐称之为按照标准。我发现在这边车上换座位的人很少,可能这边的所有习惯都这样,一切都按规定执行,一切都按标准执行。大概也正因如此,南方更现代化和市场化,北方则人情主义更严重一些,习惯拉关系来办事。
但我想提出换座位的初衷,实际是出于对双方都更方便来考虑。后来她也搞明白了,早早把座位前的小桌板收起来,把包抱自己身上,以便于我从里面出来去准备下车。
这个女人从上车后坐下来开始,其实就一直在打电话,南方人说话速率要快很多,一串串的语句让我感觉大脑需要飞速运转才能记明白。听她打电话的内容,似乎她是一个少儿节目的制作人,然后在处理一个小孩的违约事件。她熟练运用话术,对公司说情,对家长施压,反复强调说看小孩可怜才额外帮忙,一件纠纷让她处理得双方都唯唯诺诺,她成为站在高点掌控一切的关键。
直至我坐至绍兴北站下车时,她的电话还没有打完。江浙地带的人在干工作时确实非常勤奋,这点不得不佩服。浙江人的生意也确实到处都是,就连我老家这种小村子,都有浙江人开的厂子。
鲁迅故里
绍兴是有地铁的,但地铁目前并未通至绍兴北站,因此,在绍兴北站下车后所能选择的公共交通只有公交车。顺着车站箭头指示,大家都走进一个候车长廊里,有点类似于在汽车站坐大巴车。
公交车发车时间都写得清楚,而且非常准时,挺方便的。坐上车后,基本上一多半的乘客,目的地都很明确,或者去书圣故里,或者去鲁迅故里。
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和小说里多次出现。我原本的旅行计划并没绍兴,但突然发现绍兴离杭州特别近,就想着无论如何,一定要去看看鲁迅故里,看看鲁迅先生生活过的绍兴是什么模样。
我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至今偶尔捧起书来阅读,都觉得回味无穷,鲁迅先生的文字常看常新,我印象挺深的是《故乡》《阿Q正传》《范爱农》《在酒楼上》等。所有上过学的中国人都学过他的文章,他的文字是刻在民族骨头里的。
我在鲁迅故里景区附近下了车,绍兴城里似乎与别处并无多大区别,都是一番现代小城景象,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许多餐馆招牌都写着:次坞打面。
但行至鲁迅故里景区处时,风景便立刻不同了。一面巨大的白墙上绘着鲁迅先生夹烟思索的剪影,旁边则是古老绍兴的风情。很多人都聚集在此拍照打卡。虽然是周一,但游客丝毫不减。
先去存包处存了包,在这里存包是免费的,但下午4点半之前必须把包拿走。肩膀卸下背包之后,我顿感一身轻松,忙不迭进入景区街道。
一进来,便觉得这就是书本中的样子,斑驳的白墙黑瓦之间是碧绿的小河,乌篷船在河道中摇着橹穿过桥洞,绿色的藤曼爬满每一处墙头和屋顶。
绍兴有一种微醺的秀丽,此间情景,我觉得在这里坐一天都不会感到无趣。课文从纸张中飞出来,扑向每个游者的面庞,每个人脑袋里都旋转着一百年前的小镇故事。
鲁迅故里是免费开放的,里面算是一条特色街道,有很多卖小吃和纪念品的店,重点游览地有鲁迅祖居、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百草园、风情园、鲁迅纪念馆等等。
刷身份证入园,先后参观了鲁迅祖居和三味书屋、百草园等等。游客很多,但几乎每位游客都要探寻屋子里的陈设与课本中写到的是否有关联。有好多人问:鲁迅那张刻着早字的书桌到底是哪一张呢?
我其实思绪有些乱,我一下子想不到那么多事情。我说过,我从来不是一个技术型或者知识型游客,我纯粹是感受型旅游。我喜欢随意一些,我把我看到的景象称之为缘分。
所以,我也无法在此细细叙述到底有哪些屋子和园子,每间屋子里陈列着什么,有什么典故。我只能说,这就是文章中的气息,鲁迅先生曾经就生活在这里,如今人去屋空,只剩游客。有一些地方风景点缀的特别漂亮,是相当有局促美感的设计。
在一处园子中,正巧赶上一位青衣正在亭子中央唱戏,唱得很好听,我特意听完再走。有人悄悄议论她是否是对口型假唱,我觉得这无所谓,因为本就是景区免费表演,是风景中的一环。重要的是这个曲调风味,大约《社戏》中所听的戏曲,也是如此音韵吧。
最后我来到了百草园,这是我觉得相当真实的一个地方,因为我原先想百草园会不会种满各种植物,所以称之为百草,但事实上这就是一处菜园子,院子前面有一垄地,上面种满了菜。这让我感到十分亲切,我童年的时候,家里的院子中,也这样种菜。如今水泥和石板硬化的地方越来越多,留给土地裸露的面积越来越少,人们总是把每个小区绿化建得跟公园一样,但公园与菜园的生命力是截然不同的,我还是更喜欢那种泥土自然的芬芳味道。所以我很喜欢这处百草园。
黄酒棒冰、茴香豆、次坞打面
在绍兴,很容易见到几种小吃,一是臭豆腐,二是黄酒冰棒,三是茴香豆。在鲁迅故里亦或是其他古街道,卖臭豆腐的挺多。我亲耳听到旁边有一对游客小声议论:这附近是不是厕所呀?结果他们抬头一看:哦,是卖臭豆腐的店。
臭豆腐我就不吃了,但得尝一尝黄酒冰棒和茴香豆。鲁迅故里大街上有很多卖这两样东西的店。绍兴是黄酒的故乡,正如山西人能做出老陈醋冰激凌,绍兴人自然也搞出了黄酒雪糕。
买了一支黄酒棒冰,很便宜,市场价5块钱,千万别买贵了。棒冰是用金黄色的糖纸包裹着,揭开糖纸咬了一口,是奶香味,只不过奶香味之间,夹杂着一点黄酒味道。挺好吃的,适宜普通人群,完全不上头。但如果是爱喝酒的人士,建议可以倒上一杯黄酒,蘸着吃,因为关于酒的味道其实挺淡。
又买了一袋茴香豆,十块钱,绿绿的颜色,其实就是蚕豆。吃起来是咸香口味,比较硬,并不是很适合当零食,但确实适合用来下酒。如果你喝上一杯黄酒再就上一碟茴香豆,你会很容易多愁善感,感叹人世多艰,众生皆苦。鲁迅先生所写的《孔乙己》中,茴香豆本就是短衫劳动者亦或者是孔乙己这种底层穷人所能消费起的普通下酒菜。他们所需的就是有嚼头,有盐味。
我本想学扮一下鲁迅先生《在酒楼上》中那样,找个饭馆靠窗坐下,要两碟小菜慢慢喝酒。但转念一想,一来我是孤身一人,吃不了太多,二来似乎放眼望去,想找到这种条件的饭馆应该还要走很远。再摸摸身上的口袋,囊中羞涩,于是便作罢了。
我想起来刚下公交车时,看到沿街两边一排溜的次坞打面招牌,我心想这到底是什么面条,此前从未听过。于是便决定去尝一尝次坞打面。在街边选了一家里面有客人的,进去坐下看墙壁上的菜单,才发现次坞打面是一种统称,并不单纯指代其中一种,里面有花样繁杂的浇头类型。最终,我选了一种竹笋肉丝汤面。
老板将面端了上来,怎么说呢,吃惯了北方那种劲道的面条,再看这种面,会感觉有些诧异,它长得比较像挂面,是那种宽扁宽扁的,相较于大多数北方面条来说显得很细。然后口感也更偏向于煮的比较硬一些的挂面。
我并没有做任何攻略,这家面馆是我随便找的,所以我也不知道是否正宗,反正他用次坞打面作为招牌,只不过关于招牌大家都懂得,我隐约觉得正宗程度可能只有60%吧。面的口味偏淡,加了醋也还是觉得偏淡。忘了说一句,从我进入浙江开始,我就发现这边餐桌上放的辣椒酱都是很细腻的那种酱泥,跟北方餐桌上的油泼辣子完全不同。
总之可能浙江人的饮食口味就这样,总是偏清淡一些。这点后来我在杭州也深有体会。这碗面,我觉得虽然吃不惯,但也不难吃。后来我在杭州吃面时,我更加觉得绍兴的次坞打面强多了。
在绍兴的那天下午,就在鲁迅故里的入口处,还发生了一起摆摊小贩与城管发生争议的事情,造成很多人去围观。具体我也不便叙述,总之城管按规定执行公务,但小贩也觉得自己委屈。期间争执时,小贩的一些商品跌落在地上,城管人员也帮忙捡起来了。总之劳动人民各有各的难处,生活不易。
想想我们自己,即使我今天作为游客在这里,但这只是暂时的,是积攒出来的梦,更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各自本地的劳动者,无论在南或在北,都离不开窝囊费。挣钱太难了,想过得体面一些太难了,想过得潇洒一些太难了。
也正因如此,让我更加觉得,旅行太梦幻了。所谓旅行,就是逃离循规蹈矩的生活习惯,将一切暂时抛之脑后透口气。旅行是看世界,旅行也是心灵休息的良药。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会让人心累,总觉得在被一双无形的巨手控制着。而所谓这双巨手,就是自己心中建起的规定,是栅栏。也因此,每当人出远门后,就会觉得当下这一刻无比自由,即使是短暂的自由。
2024旅行日记,看到了,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