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人物原型是烈士李白
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所以我们今天的这位主人公李白
他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诗人
而是一位革命英雄
李白1910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毛泽东发起的秋收起义。20岁就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战斗生涯;21岁接触无线电。
1931年6月,红四军党委选送李白去总部参加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
1934年10月,李白跟随红军队伍踏上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担任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的李白向全体无线电队员发出了“ 电台重于生命”的号召,这也是李白终生的座右铭。
红色电波 空中桥梁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设在上海的中共地下电台被日军破坏。为掌握战局情报,恢复上海党组织与党中央的联系,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重新设立秘密电台。 这项艰苦的任务交给了年仅27岁的李白,当时他接触无线电才不过6年光景。
1937年10月10日抵达上海后,李白化名李朴,租住在贝勒路(现黄陂南路)148号弄堂里一间14平方米的小阁楼。然而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完整的电台无法被运送进上海。
李白通过在不同的无线电通讯店零敲碎打购买无线电材料, 终于在数月后的1938年,完成秘密电台组装并向延安发出了第一封电报,这也宣告了上海到延安的红色空中交通线正式建立。
在李白灵巧的双手上来回起舞着的是无数华东地区各地的军事社会情报和中共中央对上海华东各党组织的指示。
假戏真做 真情流露
随着战事的进一步发展,当时日军已经进占上海租界,李白为了保证电台和自己的安全,白天外出上班晚上才能执行发报工作。
由于他自己常常孤身一人经常受到房东的盘问,连租房都变得困难。
为了帮助李白解脱后顾之忧,上海党组织选派了机敏能干的女工裘慧英做李白的“妻子”组成“家庭”,掩护电台工作。
李白的儿子李恒胜在回忆时感慨地说:“ 父母在结婚之前,白天俩人在同一屋里工作、生活,到晚上睡觉时,母亲睡在床上,父亲则睡在地板上。”
一年多的共同战斗和生活,让两个人的心碰撞在了一起。 1940年经过党组织批准,裘、李二人正式结为革命伴侣。
二人为了庆祝新婚,特意去照相馆照了一张新的结婚照。比起原来“拘谨”的假夫妻照,这张新照片里的两人紧紧靠在了一起。
被捕入狱 坚持战斗
1942年7月中秋节的前夜,李白正在阁楼里发报,裘慧英在三楼忽然听到有杂乱的脚步声,她急忙掀起窗帘一角向外张望,只见几十个日本宪兵和便衣特务正在翻越围墙。
她快步上楼通知李白,李白快速把最后一段电文发完,最后又发了三遍“再见”,暗示远方的战友。接着,迅速把发报机拆散,拉开一块活络地板,刚把它藏在下面,敌人就冲进了一楼。
日本宪特翻箱倒柜,把东西扔得遍地都是,然后又冲到阁楼上搜查。
日本特务一摸,发现桌上的收音机是热的,便凶恶地向李白问到:“ 这个收音机怎么是烫的?”
李白坐在床边抽着烟缓缓地吐出一个烟圈说道:“ 我刚刚用收音机听广播。”敌人当然不会轻易相信李白的说辞,更加疯狂地搜索起来。
突然,“咔嚓”一声,一块活络地板被踩塌!敌人捧着一堆零件发疯似地窜到李白面前说:“ 这是什么?”李白还想反驳,却不想另一个狡猾的日本人拉起李白的手看了又看:“ 哼!你是老资格啦!”不由分说,李白夫妇就被押到位于四川路桥北的日本宪兵司令部。
在宪兵司令部里,特务对李白夫妇严刑拷打,逼问李白:“你 到底是受延安指派,还是重庆方面(国民党)指使?”原来日本人并没有掌握情况,李白一口咬定自己是做生意的,电台主要用来了解商业行情。当时的确有不少这样的商用私人电台,日本特务一时无法断定真假,只好先将裘慧英放了。
经多方营救,1943年5月,李白终于获释。回家时,他的脸已肿得变形,裘慧英都快认不出他。但他见到妻子的第一句话是:“ 同志什么时候来?我希望早点工作。”
后来,李白化名“李静安”,经组织安排打入国民党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任报务员,经常在浙江与江西间来往。
他利用职务之便为党传送了日、美、蒋之间的大量情报,为我党在抗战的战略反攻中起了重要作用。
李白与妻子裘慧英常常抱着儿子去接送情报,他们把情报放在儿子的帽子、鞋帮或尿布里……
不屈抗争 无畏牺牲
抗战胜利后,李白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
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对我党情报人员的搜捕愈加严厉。在特务头子毛人凤的操纵下,上海特务头子毛森和他手下的上海特务组织加紧对地下党组织破坏。
12月29日晚,李白在向党中央拍发长江防务等情报时,被敌人测出电台位置。在敌人重重包围中,李白镇定地发完电报,销毁了密码。
当晚,敌人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刑讯室对李白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刑讯,使用了老虎凳、拔指甲、灌辣椒水等36种酷刑。李白始终坚贞不屈。
1949年4月,李白被秘密转押至国民党南市警察局蓬莱路看守所。他通过一位出狱难友发信给妻子,约好让妻子到看守所后面一家老百姓的阳台上与之隔窗相见。
当时,他的双腿已被老虎凳压断,不能站立,只能靠难友的托扶爬到窗口见妻儿一面。他对妻子说:“ 事已此,个人安危不必太重视。天快亮了,我无论生死,总是觉得愉快和欣慰的。”
李白在狱中写了一封家书给裘慧英,叮嘱她好好抚养小孩,这封信成了李白最后的绝笔。
“慧英,我由警备部解来南市蓬莱路警察局看守所羁押。这里的房间空气比警备部看守所好,但离家远……我在这里一切自知保重,尽可放心,家庭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
1949年5月5日,蒋介石向毛人凤下达了最后处置指示:“坚不吐实,处以极刑。”
1949年5月7日晚,毛森亲率特务将李白等12位中共党员押往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李白牺牲时年仅39岁,离上海解放的日子不到20天。
黎明已至 永不遗忘
20天后的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但在当时并没有人知道,李白已经牺牲。
上海解放后的第三天,时任中共中央情报部部长的李克农给上海市市长陈毅发来电报,希望他寻找一位名叫李静安(也就是李白)的战士。
陈毅立刻组织专人他们来到南市区的蓬莱分局,从一个门卫的口中得知: 5月7日晚,确实有一批犯人被押至浦东戚家庙。专案组得知后立刻前往浦东寻访民众,果然在戚家庙附近的老百姓在7日当晚听到了枪声和口号声。
几经寻找后,终于挖出了李白等12位革命烈士的遗体。
1949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将李白等12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龙华烈士陵园,举行追悼会并追认烈士,为他们立碑纪念。李克农在得知李白牺牲的消息后非常难过,事后曾亲自前往龙华祭扫李白。
深陷敌营默默奉献12年,虽然李白的名字在当时无人知晓,但在1958年,以李白为原型,由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让李白真正从一位幕后的“隐形守护者”走进人民的视野之中,成为永不忘却的革命英雄。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李白烈士牺牲的浦东戚家庙现在已经成为了上海最繁华的马路之一。
浦东开发建设初期,为了让李白烈士就义纪念地恢复成传统教育的基地,区政府结合世纪公园的规划方案,于2007年5月决定将李白等十二烈士就义纪念地移至世纪公园2号门内山坡上,并以上海油画院青年雕塑家韩子健和袁侃创作的李白烈士半身铜像作为标志。
静谧的公园里,常常有人来到李白烈士的雕像前,鞠躬瞻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不曾将英雄忘却。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
板溪湖文化旅游区
(李白烈士故居)
板溪湖文化旅游区(李白烈士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以李白烈士故居为核心,包含浏阳国家安全教育研学馆、华初亭、文公阁等景点,服务设施完善,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游步道健全。先后被评为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政法队伍教育基地,湖南省无线电宣传教育基地、湖南省保密教育示范基地、长沙市密码干部传统教育基地、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板溪湖文化旅游区(李白烈士故居)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人物原型——李白烈士的家乡。李白是中国无线电工作者和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杰出代表,于龙潭虎穴中以对党的无比忠诚,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精湛的业务能力,用青春和智慧、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不朽功勋。陈云、邓颖超、于永波、罗青长、曾三、江文等都曾为李白题词。
这里见证了李白烈士从出生到15岁离开家的点点滴滴,这里保留了李白烈士15年的生活轨迹,这里激发了李白烈士的革命思想,这里是李白烈士一直念念不忘的家乡。
除正常游览参观外,旅游区可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党建红培等活动,还配套了板溪湖滨湖度假、乡村休闲、户外露营等旅游产品,供游客们选择。
,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