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向王健林要五个亿的年轻县长,现在怎么样了?
卡索
2024-12-15 16:30山西
“万达在丹寨经营的利润一分都不要带走。”
这句话一出,让时任丹寨县长的徐刘蔚出名了;当时的王健林早已家喻户晓,很显然,能与他这样的商业巨头博弈也绝非等闲之辈;然而在这背后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并非视频所表现的那般。
扶贫工作让两人坐在一起
王健林对扶贫有着极为特殊的情结,从1994年开启这项工作后,万达用了20年捐款超过50亿,在当时还找不到另外一家私企能达到这个惊人数字。
如同办企业那般,即便是在扶贫这种看似“送钱”的道路上,王健林也遇到过很多困难。
他也说过这样一句总结:“扶贫20年,也没有探索出成熟的经验,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很费劲。”
过去曾有两个村接受了万达的定点扶贫,这一扶就是20年,村子里压根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万达的捐赠使村里人均收入略高于全国水平。
王健林既然选择做这件事,就想要把这件事真正做好,那是他内心的一个选择,他甚至还考虑过退休后去包个县亲自扶贫,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包县扶贫”的概念就这么出来了。
经济学家马光远也给出评论:“企业将贫困线作为整体项目调研规划,这一点与商业项目管理异曲同工。”
当王健林向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领导提出这个想法后,对方给出了贵州和甘肃两个选择,王健林选择了贵州。
丹寨是个很具代表性的地方,这里有5万多贫困人口,他们几乎都分散居住在各个山上,以小农式种菜、养猪的方式生活,平日里村民们各忙各的,也压根没法形成什么产业。
哪怕是对于贵州省历任主要领导来说,丹寨都是块“难啃的骨头”,“贫困”这顶巨大的帽子就是摘不掉。
对于王健林而言此地很有挑战性,丹寨也迫切期待万达的到来。
当彼此确定连接后,丹寨县委专门购买了15套与万达有关的书籍分配给相关部门,就是为了能有个相互了解。
县委领导去万达总部的那天还专门带了两箱子特色农产品,一路上他们都在研究资料,餐车的桌子成了办公桌。
这或许也是万达选择丹寨的另一个原因:诚意。
靠着这波机遇,丹寨在万达拿到了10亿元扶贫协议;得知王健林将要来丹寨考察,很多地方都立出了“万达改变丹寨”的牌子表示欢迎。
这10个亿不仅是王健林的选择,更是丹寨方面的争取。
为了脱贫这件事,丹寨县委领导也动足了脑筋、做足了努力,其中徐刘蔚就是个代表人物。
那个在视频中一脸年轻的徐刘蔚人生履历可不简单,他是1999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优秀校友,研究生又读了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专业,学校生涯他读了太多的书。
随着心中对书本知识的疑惑越来越多,他也更渴望从实践中找到解决办法。
明明他可以选择外企拿高工资,或者去国企坐舒服的办公室,可他还是选择了贵州。
起初他在省政府办公厅当过几年秘书,靠着优秀的笔杆子能力,他累计写下了200多万字稿件,大多都是关于如何推动贵州的城市化进程。
靠着自身的能力慢慢升任为副处长后,徐刘蔚却选择了丹寨,从丹寨县委常委升任至县长,与侯美传结为搭档。
那时正是2014年,正巧赶上了王健林在选择的契机。
徐刘蔚最关心的就是扶贫问题,他深知想要改变这个地方的难度,可仍立下誓言:“哪怕财力再弱,基础再差,我们扶贫绝不落下一人。”
为了工作,他经常熬到深夜,饿了只能靠方便面充饥。
很多村民习惯生活在偏僻的山上,徐刘蔚也经常上门与他们攀谈,看看他们心中所想,引导着他们搬出大山走入城镇,这样不仅生活条件能够改善,山上的大片土地还能靠着集中力量的方式充分利用起来。
还有一个细节是:王健林选择贵州后第一定点选择不是丹寨,反倒是徐刘蔚等人听闻这个消息后主动向省扶贫办领导请求将丹寨列入考察点,考察结束后,他们隔三差五就给万达那边打电话询问选择情况。
徐刘蔚很清楚,若是错过了万达,恐怕短期内就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作为“最年轻的县长”,徐刘蔚仅用这件事就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能力,若不是他的争取,他与王健林似乎很难坐在一张桌子上;正是因为他的学识、履历、信心和对当地的了解,那段“争锋相对”的视频才可能出现。
一个是优秀县长、一个是优秀企业家,他们如今面对的是共同的难题。
扶贫是场攻坚战
10亿对万达来说不算个大数目,徐刘蔚则更在乎怎么能让这10亿创造更多的可持续财富价值。
“养猪”这个项目最初被视为是最有希望的,丹寨的农民当时多为散养,难以形成规模,最后被万达放弃了。
结合丹寨的具体情况,丹寨的茶树是极具特色的,问题是市场上的茶企能在3年内盈利都算烧高香了,再加上要靠茶树带动所有贫困户至少需要20万亩茶林,这里少了四分之三的土地。
年富力强的工人大多已经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了,也很难匹配到那么多工人。
徐刘蔚那边也忙着给深山老林中的村民搬迁,县城里还专门提供了安置住房,条件好很多,可很多农民一辈子都住在山里,反倒进了县城后不习惯了,没多久又搬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