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是哲学研究的四个着力点。这四点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研究基本路径。其中,本体论研究"是什么",认识论和价值论研究"为什么",方法论研究"怎么办",一起构成了人类思考和探究的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当我们用哲学视角去思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发现其遵循开展哲学思考的基本路径,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本体论立基: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的意义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认识论与方法论得到了高度科学统一,由此,实践就具有了一种本体论意义。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因此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实践活动,即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习近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正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回应现实经济社会生活对制度建设需求的结果。因为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
认识论主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矛盾运动即是社会革命或改革始终遵循的认识论主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比如,相较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如,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业态的兴起,出现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兴职业群体,呼唤新劳动法律法规的出台,生产力中新业态的出现,要求生产关系中制度、规定等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辩证矛盾运动的体现。
方法论指引:系统思维
方法论是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发现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工具,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的桥梁。系统思维是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法。
坚持系统思维,其落脚点在于提高组织行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握好各要素的关联性、耦合性,进而提高实际性、可行性。因此,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既要整体谋划、系统布局,让各项政策导向各有侧重,有的放矢,形成合力;又要加强关联性、耦合性研究,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例如,整体上,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具体中,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即出台政策前做好预期评估,政策实施后抓好衔接落实,避免运动式政策、极端性政策、短视性政策。
价值论评价:以人民为中心
价值论具有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原则、价值旨归、价值理念等多重意蕴,具象化为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体现为目的、追求和获得等。因此,为谁服务、以谁为中心就成了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因此要"把牢价值取向"。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即解决"为什么改"的问题。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原则,即解决"怎么改"的问题。最后,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路径,即解决"谁来改"的问题。
作者:
文:杨涵(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研究基地)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