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画院建院65周年系列活动之“全国名家共绘‘绿美广东’主题美术作品展”,日前在广东画院展览馆展出。本次展览在广东画院的组织号召下,广东省21个地级市纷纷加入,引发了一波地方艺术创作的高潮。作为潮州市选送作品的主要创作者,潮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林映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艺术之笔,绘时代风貌,映现实镜像。
人物介绍 林映涛 1966年生,广东潮州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李可染画院研究员,河山画会会员,潮汕版画会顾问,潮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开明画院副院长。
切实体现了“绿美广东”的成果
收藏周刊:首先想请您分享一下,作为广东画院建院65周年系列活动之“全国名家共绘‘绿美广东’主题美术作品展”中潮州市选送作品的主要创作者,您参加本次展览的感受如何?
林映涛:这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会,更是对广东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一次生动诠释。此次在广东画院的组织号召下,广东省21个地级市纷纷加入,引发了一波地方艺术创作的高潮。潮州画院也积极响应,组织了实地采风写生,通过集体创作,最终呈现出作品《家在烟树水云间》。
■陈骏、曾圳、林映涛、张良(合作)《家在烟树水云间》,201cm*197cm,纸本设色,2024年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不仅成为生态保护的指南针,更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共进的路线图。此次采风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其在潮州地区的贯彻落实。通过实地观察与记录,我们见证了茶园的生态种植方式,它既保持了传统农业的绿色本质,又通过现代科技的引入,大大提升了产能与经济效益。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和农田修复等具体措施,显著增强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这些举措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切实体现了“绿美广东”的成果。
作品不仅是在描绘潮州的自然风光,更是在以艺术的形式记录和传递“绿美广东”的成就与深远影响。作品不仅仅是一幅静态的自然景象,而且是对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作品,唤起观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并引发更多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保护意识。
收藏周刊:作为潮州市美协主席,您是如何组织潮州地区的艺术创作者以艺术的方式响应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代表的美丽中国建设,同时继承与宣传地区文化精粹?
林映涛:“绿美广东”的推进,体现了广东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坚实步伐,也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之路。艺术作为记录时代和反映现实的载体,承担着展现生态文明、倡导绿色发展的重要使命。
作为潮州市美协主席,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配合潮州画院,通过组织艺术家深入实地采风,感受潮州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在此次集体创作《家在烟树水云间》之前,就经历了多次实地采风与写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眼睛捕捉自然的瞬息变化。通过一次次与自然的对话,我们不仅感受到潮州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更加深刻体悟到广东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每一处自然景观、每一片田野,都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意,这也成为我们创作的核心驱动力。
除了创作,我们还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传播潮州的地方文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潮州的自然风光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在饶平的古榕树下,我们感受清晨的薄雾中百年树木的历史厚重;在潮安的凤凰乡间,我们品味生态茶园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生;在湘桥的木棉树旁,领略春日红花满枝的壮丽景象。高速穿梭的高铁、绵延不绝的生态茶园、焕然一新的现代乡村,置身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我们被一种壮阔而深邃的力量所感染。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间的自然节奏,这种节奏不仅慢慢融入我们的创作中,更是我们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
尝试从版画创作的基底
来进行材料转换和语言迁移
收藏周刊:您认为艺术作品可以如何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
林映涛:社会文化是艺术的土壤,它滋养着艺术的根系。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始终让自己保持着对时代的敏锐感知。通过观察、提炼与升华,选取时代元素巧妙地融入我的作品中,使得作品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象的呈现,而是反映了一定的时代气象。
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敏锐捕捉时代的脉搏,将那些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风貌的元素融入创作中,通过艺术的语言进行表达与诠释,形成了一种既具有深刻内涵又充满时代气息的艺术风格。深入生活、紧跟时代,用艺术的语言去描绘社会文化的多彩与时代的变迁,为观众呈现更多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富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
例如,我最近创作的“胡杨树”系列,就是对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和谐共生的一种诠释。而“榕树”系列则展现了潮州古榕树下的历史厚重和自然生态的和谐。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幅静态的自然景象,而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艺术表达。
■林映涛《相依》,38cm*38cm, 纸本设色,2024年
收藏周刊:您能具体谈谈近期“胡杨树”和“榕树”系列作品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表现吗?
林映涛:“胡杨树”系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胡杨树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生存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胡杨树,被誉为“沙漠的保护神”,是沙漠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胡杨能够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生存,甚至能在地下扎根50多米以寻找水源。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胡杨成为了坚韧不拔的象征。它们在沙漠中屹立千年,记录着地球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胡杨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过去、反思现在和展望未来的窗口。在创作中,我试图通过强烈的动态和有力的笔触,展现胡杨树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挑战。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并不太完全适合用来表现胡杨树,我尝试从版画创作的基底来进行材料转换和语言迁移,用线条勾勒加皴擦作为基本造型语言,渗入中国画的章法和水墨韵味。我希望在整体结构上突出胡杨树的特点,同时加以水墨晕染的效果,在暗处充分发挥水墨渗化的自然肌理效果,干湿对比、虚实结合,用自然随机来打破勾勒、皴擦所带来的刻意与工巧;用色上尽量极简极精,多维映衬出墨色,使作品能够色墨互衬、相映生辉。
■林映涛《生命赞歌》(局部),137cm*69cm*12,纸本设色,2024年
而“榕树”系列则是对潮州古榕树的致敬,榕树也寄托着我对家乡的感情。在创作中,我继续尝试把水墨当作一种元素来用,通过对版画与国画这两种艺术门类的语言与表现方法的有机融合,捕捉古榕树的历史感和生态价值。通过不失传统的水墨韵味与现代趣味的相互应和,我试图展现古榕树下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希望能对传统山水画的当代传承与全新发展有所助力。
不管是故土的榕树还是西北的胡杨树,这些作品不仅蕴含着自我艺术品格的抒发,还包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思考。从11月2日起,这批近年的精品于贵州美术馆“在东方|画里中国·山花烂漫——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展览呈现,欢迎各位莅临参观!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