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厅竣工以后(1972年国庆之前),周公等人实地考察一圈之后,觉得很不满意,尤其是周总理,眉头紧皱。那么,到底是哪方面让他觉得不满意呢?

1:位置太偏——是在二楼的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2:面积太小——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这两个不满的因素,周公给出了一个重要的指示:

把一楼的浙江厅和台湾厅的面积互换!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个重要决策是很对的,在当时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影响,那么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1:增加了曝光率——浙江厅的位置很好,台湾厅挪过去以后,在国际上的曝光率大幅度增加

2:面积变大了——原来的台湾厅面积有些小,不够大气,如今和浙江厅换了之后,面积变大了,装修也豪华了,也彰显了当时新中国的国力。

最重要的一点:通过此举向外界传达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我国很重视台湾!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从这个小故事当中,就能更直观的理解,周总理眼光的长远和毒辣。

李南雄,是一名台湾学者,当时住在美国,李先生有幸和周总理有过一次面谈,在交谈的时候,李先生就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为什么要把浙江厅和台湾厅调换位置?

七十年代的时候,蒋介石早已被打败跑到了台湾,那么,浙江厅被改成了台湾厅有什么内在的含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蒋是浙江奉化人,他虽然败退去到了台湾,但是根依旧在浙江;浙江厅被换成了台湾厅,其意义就很明显了:不管你去到哪里,你的根永远在这边;不管是浙江还是台湾,都流着同样的血液。

除此之外,周公还告诉李南雄先生,台湾的问题,要由台湾人民自己解决。

当初在修建台湾厅的时候,咱们也是完全放权给台胞们,让他们自己来设计自己的厅室。

作为一名爱国者,李南雄先生得知其中的深意之后,也不由得佩服周公的睿智;从这个小细节就能看出咱们的胸怀,也怪不得老蒋会失去大陆,跑到小岛上去了。

现在,我再来和大家聊聊台湾厅的修建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大会堂的修建,要追溯到建国时期,那时候原本只是想修建一个“万人大礼堂”而已,并不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大会堂的规模。“万人大礼堂”这个项目经过多次的讨论,也差不多立项了。

但是,到了1958年,为了迎接1959年的建国十周年大庆典,觉得在北京兴建十个建筑,原本的“万人大礼堂”项目就需要升级了,而不是只简单的修建一个可以容纳万人的大礼堂,它需要具备更多的功能,于是乎,就升级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民大会堂——不仅原来的万人大礼堂,还有各地的省厅、国宴厅、金色大厅等等。

在经过多次的讨论和设计之后,终于在1958年的10月份正式破土动工了。

此时,留给大家伙的工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整个大会堂的项目必须在1959年的9月份完工才行。那时候,真的是倾全国之力修建大会堂,那个年代的人也很朴实,即使没有国家的号召,很多人都自发的来到工地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年代没有挖掘机,每一寸土都是人工一点一点的挖出来。

有些从外地来北京出差的人,也趁着闲暇的时候跑来工地上帮忙,挖掘土方的时候,真的是群众的力量大,每天有上万人活跃在工地上。局部完全统计,前前后后总计有超过30万人参与到了大会堂的建设工程中。

我想,那些来北京出差或者办事的人,忙碌在工地上挖土,回去之后肯定也是骄傲的拍着胸脯告诉其他人:我参与了大会堂的建设。

这一份骄傲,是我们现在难以理解的一种自豪和信仰。

1959年的9月3号,这一天是大会堂竣工的日子。

因为建设赶工期,难免会留下很多的设计遗憾,幸好周公的眼光很长远,他嘱咐设计师们,一定要给未来的大会堂留下富余的空间。

刚竣工的大会堂,是没有台湾厅的,幸好有充足的设计空间,才给后来新增添的厅室,留下了余地,其中自然也包括台湾厅。

其实,在大会堂增设台湾厅,一直是周公的心愿。

直到1972年这一年,周公才算是了却了心头上的这个夙愿。

六十年代末,随着中苏之间关系的持续恶化,咱们这才有了一个历史契机和美国缓和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1年的2月,伴随着《上海公报》的正式签署,不仅向世界宣布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更是让美国摆出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台湾问题是属于中国自己的问题。

于是乎,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趁热打铁,周公当即牵头,必须在人民大会堂增添一个台湾厅。

七十年代初的中国还比较封闭,不为世界所了解。恰好这大会堂是一个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一个窗口,因此,增加台湾厅自然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

在周公的指示下,这个重要的任务就交给了人民大会堂的管理局来完成。

为了彰显出台湾当地的特色,周公还特意嘱咐,必须邀请台胞们参与进来。故而,咱们如今看到的这个厅室,充满了台味。

如此重大的一个项目,也怪不得周公实地考察之后,会觉得不满意。

你想想,位置不仅偏僻不说,面积还很少,这要是传到国际上,影响肯定很不好。本来海峡两岸的问题就比较敏感,稍微一个处置不妥当,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去大做文章。

如今回过头来看,不得不再次佩服周公的睿智和长远的目光。

有意思的是,台湾厅落成之后,第一个走进这个厅室的外宾是一个日本人:田中角荣。

这个日本人来华访问,在当时是一个大事,吸引着国际上的目光。此时,在台湾厅接待田中角荣,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借着世界目光关注的契机,把台湾厅顺势给推出去。

这就是大国智慧,这就是历史底蕴,这就是血脉不绝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