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都知道,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更为重要的是,高血压还是全球导致死亡的最大单一因素,没有之一。高血压的危害之所以这么大,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高血压患者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内膜增厚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二是高血压发病率高,在我国成年人中,发病率早就超过了20%。
高血压对我们的伤害,有点像温水煮青蛙,早期发现的时候,它只是高那么一点点,我们稍有警觉,实施一点治疗措施,它就会降下来。但是,只要我们稍微放纵一点,它就会再次试探我们的底线,随着时间的延长,我们的血压会在这种拉扯中越来越高,最终,牵出一系列的并发症。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血压的管理切不可掉以轻心。聊到这里,有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想过没有?患有高血压的朋友,只要管理好自己的血压,就万事大吉了吗?事实并不是这样,高血压病人,除了要管理好自己的血压,对于血脂水平也要关注。
这对于患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并不难,因为医生肯定会指导他使用他汀类药物,并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这也是医生口中的二级预防。有二级预防肯定就有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是疾病发生的早期,为了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而采取的治疗措施,属于亡羊补牢的策略。
而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明显不同,一级预防,也称为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的措施,旨在“防病于未然”。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它属于未雨绸缪的策略。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朋友,二级预防的难度并不大,因为有专业医生的指导,难就难在一级预防,我们根本就没有患过这方面的疾病,该怎么管理好自己的血脂水平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原则,叫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危险分层,它是根据病人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有危险因素及血脂水平,把患病的朋友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大类。医生会根据不同的分层水平,给予不同的治疗策略。
这张图表就是具体的评估方法,朋友们可以对照图中的描述,清楚定位自己属于哪一类人群。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高血压的朋友控制血脂水平,对于健康真的有益吗?之前咱们就提到,高血压病人的降脂目标需要根据评估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确定。这是有一定研究证据作为支撑的,专门针对高血压一级预防的高质量的降脂研究有3项:
第一个研究是老外做的,通过纳入具有高冠心病风险的高血压病人,与使用安慰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阿托伐他汀使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终点事件降低了35%,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获益的病人将近1/3。
聊到这里就牵出了一个定义,什么是终点事件?这是一个医学研究的重要定义,心血管病的重点事件主要包括心力衰竭、死亡,心肌梗死等。这些事件都属于非常严重,甚至致命的。朋友们肯定很好奇,这个研究团队到底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多少,才取得这么了不起的疗效呢?报告中提到,研究团队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平均值降到了 2.2 mmol/L。这并不是一个非常低的目标值,在临床上,是很容易达到的水准。
面对高风险的病人效果是非常不错的,那么我们在面对中度风险的病人,也会取得这么了不起的疗效吗?这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HOPE-3 研究,这个研究纳入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中度风险的高血压患者,结果发现,与安慰剂比较,瑞舒伐他汀使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终点事件降低了24%,成绩虽然没有第一个研究那么突出,也算让人感到非常满意的效果。
那么这个研究团队把血脂控制在了多少呢?报告表明,研究团队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值降到 2.4mmol/L。这也不是一个特别难达到的目标。看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如果我们把血脂水平再稍微地调高一点,效果会差很多吗?
这就是张医生要聊的第三个研究,这个研究纳入的是中度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与安慰剂比较,普伐他汀未能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斑块的风险。张医生详细看了这个实验,结果发现,研究团队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了17%,平均值为 3.1 mmol/L。这要比前两个研究高出不少,也是导致结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上述的3个研究,咱们至少可以得出3个结论:第一个结论:高血压的朋友应该控制自己的血脂水平,这可以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第二个结论: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越高,降脂治疗的收益就越大,因为第一个研究中,都是高风险的病人,他们的获益是最多的;第三个结论:在使用降脂药物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到2.6mmol/L以下,才可以取得明显获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多数单用他汀类或联合非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二级预防研究人群中,均含有不同比例的高血压患者,并均能从强化降脂中显著获益。因此,对于没有患过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的朋友,我们也应该根据危险分层,确定相应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予以积极降胆固醇治疗,以获得最佳的预防效果。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