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长征对整个中国共产党,对整个中华民族都具有重要意义。得益于长征,红军才得以保留自身实力,革命的星星之火也才得以延续。
作为一次重要的战略转移,在长征的过程中,人员的去留问题自然是十分重要。
如果有所留意的话,你会发现,长征之时,被留在苏区的领导,大多为毛主席身边的人。
那么,长征时为何不带上他们呢,他们的结局又如何呢?
为何而留
在说到长征时,首先要提及反围剿。自1930年到1934年,红军反击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围剿的战斗,被称为“反围剿”斗争。
在当时,蒋介石已然北伐成功,并坐稳了自己最高元首的位子。
在他看来,攘外必先安内。为此,蒋悍然发动了围剿战争,意图将新生的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1930年,面对“
共匪攻陷长沙,湘、赣、鄂、粤各省匪祸蔓延”的情况,蒋介石从中原大战前线赶赴汉口,紧急召开了湘鄂赣“会剿”会议。
随后,他前往南昌,亲自召开军事会议,并制定了剿匪计划。
1930年底,随着十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进发,第一次围剿开始了。红军方面也立刻召开了反围剿誓师大会,两支军队的第一次交锋就此展开。
针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同志采用了游击战,运动战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
就这样,红军在短短几天内连胜两次,第一次反围剿,以红军首战告捷而落下帷幕。
1931年5月,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剿匪总司令,调拨二十万军队,开始了第二次围剿。
相较于上次,何无疑沉稳了许多,他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方针。
但朱毛敏锐地抓住了重点,通过集中力量,直击敌人薄弱点的方式,直击国民党军队的脆弱所在。
任凭何采取什么样的办法,依然落了个大败的结局。
接连两次的失败,使得蒋介石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了。在他看来不过是地方的赤匪的红军,竟然令他吃了两次亏。
恼火之余,蒋介石亲自担任了第三次,第四次围剿的总司令。发动了两次围剿,意图将红军一网打尽。
显然,蒋低估了朱毛的能力,低估了红军的实力。
任他怎么部署,红军依然如铜墙铁壁一般,两次的亲自督战,换来的却是一通碰壁和鼻青脸肿。
蒋无论怎么都想不到,在自己眼中像地方赤匪的红军,怎么能让自己吃这么大的亏,这是他在军阀,在帝国主义上从未遇到的。
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使得红军队伍愈发壮大,革命也显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可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时,意外发生了。蒋介石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陈兵百万于中央革命根据地附近,兵发多路进行围剿。
当时,远在莫斯科的王明虽并不在国内,但他扶持的博古等人却依然深深地受到了其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
面对蒋暴风骤雨般的进攻,竟然实施了“拼命主义”的方针。
当时的红军,其实已有十万余人,但他们所要面对的,是百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拼命主义这样的方式,无疑是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结果也自然是惨痛的,是血淋淋的。十万多的红军,经过一年的战争,损失伤亡近两万人。
在蒋滴水不露的合围之下,国民党对于中央苏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到最后,红军只剩下了一条路可走——长征。
我们每当提起长征时,都不由得想到前辈们的丰功伟绩,却很少有想到,在当时,在那样的严峻的局势下,做出长征这样的决策,是多么的不容易。
下定这样的决心,堪称是壮士断腕,是豪举,是壮举,却也是无奈之举。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战略性转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征。
此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红军的眼前。那就是,随着大部队的离开,驻守当地的任务,应该怎么分配?
何人留之
对于当时的红军而言,长征是势在必行的,而留下一部分人,也是必要的。
至于留下人的名单,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定下的。毕竟人们既要关注红军的去向,也要考虑苏区的命运。
当时的人员决定,主要是依照了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留下伤员。要知道在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不可避免会有人员的伤亡。特别是在第五此反围剿战争中,堪称是伤亡惨重。
这一部分红军,自然是要留下来的。毕竟长征是要千里奔波的,如果没有健康的体质,想要走下来,难度可想而知。
更不用提养病之事,长征途中的医疗条件是无法保障的,留在苏区,才会有机会安心养伤。
这是为了保持队伍机动能力的无奈之举,却也是保护伤病员的最好办法。
第二个原则,是留下与王明,博古意见相左的人员。这是为何?
因为二人在当时已经难以服众了。虽然二人当时是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人,但实事求是地说,李德和博古,其实并没有什么军事指挥能力。
比如李德,虽然他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但从他的行为上看,是有些名不符实的。
来到中国后,李德就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那一套照搬于中国,比如堡垒的阵地战,突击战等。
这些方法放在国外似乎行得通,但在中国却显得有些不够用。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至于博古,他本来就是一名年轻党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方面他或许很在行,但在军事方面,别说是纸上谈兵,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与其说博古是实至名归的领导人,不如说他是王明一手扶植的傀儡领袖。王明远走莫斯科,势必要在中央留下自己的人,而年轻的博古,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博古也没有辜负王明的期望,至少在其担任中央政治局书记的时候,是严格执行王明的左倾主义路线的。
但也正是这样的路线,造成了反围剿的惨痛代价。
在当时,二人的路线,已经遭到的许多人的反对。好几次召开的会议,由于意见的不统一,都闹得了一个不欢而散的结局。
故而二人想要留下一些反对者,而毛主席在当时正是反对左倾路线最坚决的人。
因此,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与他相关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
就比如毛主席个人,早在长征之前,他就由于反对博古李德而被排挤出了权力核心。
在当时留守人员的名单中,李德二人将毛主席列入,为的就是防止毛主席继续反对他们的意见,让他留在这里自生自灭。
好在周恩来等人与李德二人进行周旋,并不断强调毛主席在军事上的才能以及他对于红军的重要性,才使得这件事就此作罢。
不过一些与毛主席关系亲密的人,还是被留了下来。
比如何叔衡,作为毛主席湖南的老乡,早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时候,二人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此后二人更是一起参加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此,他就这样被留了下来。
再比如毛泽覃,他是毛主席的亲弟弟。可也正是因为这一层的关系,被李德二人留了下来。
此外,诸如贺昌,古柏等人,也被李德二人通过一些方式留在了苏区。
就这样,一大批和毛主席有关联的人及伤员留在了苏区。
作为断后并掩护主力突围的军队,迎接他们的,将会是上百万的国民党军队。
在此,我们要承认,他们是我们的英雄。如果没有他们的配合,红军可能连根据地都走不出去。
在这样的部署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开始了。
留之结果
1934至1936年,是对于中国革命意义重大的一年。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先是血战湘江,此后又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对于革命,对于红军的正确领导。
此后,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走过千山万水,历经艰难险阻,最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对于中国共产党乃至于整个中国,长征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没有长征,蒋的围剿或许就会成功,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也将就此而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还未形成燎原之势,就要被无情熄灭。
如果没有长征,中国共产党也无法向大江南北的人们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人们的思想得不到解放,党的政治主张无法宣传出去,想要得到人们的拥护,那也自然是天方夜谭。
如果没有长征,那么即将面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估计无法容易地做到动员。
没有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参军,面对日寇的侵略,我们或许还要受到更多的屈辱。
因此,我们要赞颂长征,我们要歌颂长征,我们要记住长征。
但同时,我们也要记住坚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记住留守红军的悲壮事迹。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与此同时,中央苏区1.6万人组成的游击队,也开始了坚守。
他们的任务,是为长征的主力红军进行掩护,从而为他们争取时间。
秋风瑟瑟,是渡大江,过草地的高歌,也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悲歌。
面对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他们不能退,一但退了,中国的革命,必将失败。
这1.6万的游击队,都是活生生的人啊!他们会是谁的父亲,会是谁的兄弟,又或是谁的儿子!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可能只是一些20出头的青年,明明还是应该在家里听从父母之命的年纪。
却为了自己心中的一团火,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了红军。
若是退了,就违背了自己当年背井离乡时许下的誓言。壮志可以不酬,但誓言,却不可不践行!
因此,他们能做的,只有战斗,义无反顾地战斗!哪怕耗尽最后一点力,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游击队在当地坚守了三年,三年的艰苦卓绝,三年的前赴后继,三年的视死如归。
一直到1937年冬,游击队与南方八省红军合编为新四军,这才迈向了抗日战场,开始了新的斗争。
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等到那个时候的。
仅就10位留守的领导人看,贺昌虽年纪小,却一直身先士卒,首当其冲。
可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围剿,随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他也只能说一句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倒在血泊之中。
作为革命元老,已经近60岁的何叔衡,他本可以凭着自己长者的身份离开苏区。
可在护送途中,不忍这些年轻的战士们为了护送自己而死去,选择了牺牲自己,让别的战士可以顺利离开。
刘伯坚在一次斗争中,为了掩护战友,使自己腿受了伤,不幸被敌人俘虏。
尽管被敌人游行羞辱,但他依然一声不吭,最后被敌人残忍杀害,以身殉义。
瞿秋白尽管身患疾病,依然活跃于游击队伍之中,随着病情的加重,上级组织意图令其先于上海疗养一段时间。
可途中还是被发现,为敌人所俘。
在狱中,瞿秋白写下《多余的话》,临终前仍以欢快的口吻说到“中国的豆腐是绝好吃的”,最终在罗汉岭从容就义。
最后挺到新中国成立的,也只有陈毅元帅一人。
我们今人几乎无法想象这些先烈是如何以革命乐观主义来对待这堪称九死一生的局面的,但他们,大抵是无畏的前行的,是挺膺担当的。
所以,我们务必要记住这些革命道路上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式淋漓的鲜血的勇士。
小结
诚然,留守在苏区的战士们,并没有参加那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但他们却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上的长征。
在他们当中,有许多是毛主席的朋友,亲人,战友,因为一些政治上的特殊原因,他们留在了苏区。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退缩。
其实在当时,即使不能在转移前离开,也是可以在坚守的过程中离去的,但他们并没有那样做。
正是他们的坚守,谱写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换来了黎明之前的第一缕微光。
即使毛主席得到了他们牺牲的消息,想必在悲痛之余,也会他们的革命精神而感到欣慰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们应当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无惧涉滩之险,无惧爬坡之难,无惧闯关之难,挺膺担当,披荆斩棘,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