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王稼祥是我党的重要成员,曾在革命时期投出关键一票,让我党走上正确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手握军政大权。

可在七大后他的官却越做越小,甚至还在1962年搬出了中南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稼祥关键性的一票

1906年出生的王稼祥,即使家里贫困,父母依旧让他去读书,他父母始终相信“读书是穷人唯一的出路”,因为成绩优异,学校也越来越好,他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25年领导同学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并在8月进入上海大学附中学习,9月就加入了共青团,之后他就去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他在莫斯科找到了自己要走的道路,并在莫斯科转为了共产党。之后回到国内就开始宣传革命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王稼祥决定要走革命这条路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1933年3月初,红军在乐安谷岗和黄黄陂这一带歼灭了敌59师,并活捉了师长陈时骥,然后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就驻扎在古岗村,不过经常有敌机来侵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天又有几架飞机来侵扰古岗村的宁静,正在开会的总政治部首长认为这次敌机来者不善,他们需要尽快撤离。

毕竟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人都在这里开会,敌人估计是知道了这次会议中有重要人物,才会来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几人准备躲藏时,一架飞机似乎发现了目标,在王稼祥来不及防备时,就扔下一枚炮弹,只听“轰”的一声,炸弹炸了,王稼祥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中。

经过医生检查,伤势很严重,王稼祥一直昏迷,情况很危急,而且前方医疗条件不好,周总理决定派出一个警卫班,用担架将王稼祥抬往瑞金后方医院,贺诚带着一小队医护人员护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这路上耽误了时间,好在王稼祥福大命大,保住了性命。在1934年10月红军战略转移,王稼祥腹部插着管子躺在担架上被抬着踏上了长征之路,并且他在担架上投出了关键性的一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当时不止王稼祥被抬着,毛主席也是大病初愈,身体十分虚弱,行路困难,只能在担架上,被抬着上路,于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长征路上开始熟悉起来。

王稼祥发现毛主席对革命有着独到的见解,毛主席的很多观点他都赞同,在长征路上二人的心逐渐靠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红军之所以会长征,是因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导,红军在战略上陷入被动,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但红军开始长征后,虽说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伤亡严重,部队中有人开始对李德、博古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还是毛主席等人的坚持下,中央才放弃北上湘西的原定计划,转而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军,这一招打的敌人措手不及,也缓解了我方的局势。

于是在遵义会议开始后,众人就开始反对李德、博古的指挥,毛主席也顺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这才让更多的人理清接下来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王稼祥听完毛主席的发言后,更加坚定了他支持毛主席的决心,他强忍伤痛,站起来,先是批评了李德、博古在军事指挥的错误,后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三个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完全赞同毛主席的发言;二、红军应该由毛主席这样有丰富经验的人来指挥;三、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

王稼祥的这一票具有很重的分量,他是公开支持毛主席的第一人,有了他的表态更多人开始表明自己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周总理、王稼祥组成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了红军的指挥权,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搬离中南海

1944年旧伤复发,他脱离了工作,在46年去到苏联治病。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驻苏大使、外交部副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他经常跟着周总理出国访问,甚至还陪同毛主席等人接待外宾。王稼祥的外交才能,让他受到很多领导人的赞扬,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的外交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62年他提出了“三和一少”问题,后来被改成“对帝修反要和,对世界革命援助要少”。

其实他这个言论只是有一小部分人反对,直到这天他拒绝给康生看机密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生是突然走红的“权术家”,鼻子很灵,当他看到中苏分歧越来越大,觉得有机可乘,想要插手中联部。

这天康生找王稼祥要关于中联的文件,这份文件属于机密,不是什么人都能看的,王稼祥自然是不愿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生十分生气的质问王稼祥:

“怎么不行,我要求你批中联部的文件给我看,完全有资格,我是政治局候补委员!”

王稼祥自然知道他的小心思,不卑不亢的说:

“因为文件归常委同志批,也就是由毛主席或者少奇、小平同志批,所以我不能批给你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康生便盯上王稼祥,经常在会议上用暗语中伤他,还挑唆中联部某些干部但不对他的不满。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王稼祥只能保持高度警惕,可还是防不胜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有人拿王稼祥提出的“三和一少”做文章,他遭到了不少人的攻击,有人想为他解释,但也成为目标,王稼祥自然知道这是冲他来的,所以主动承认错误,不想再牵扯其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多久,中央就找到王稼祥,表示凡是不直接参加常委工作的同志,一律搬出中南海。

王稼祥只能带着妻子搬到了北海后门的房子里,他的工作也被重新安排,但一直没有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他在那段动荡的时局中,成为那些人的眼中钉,被下放到河南信阳。

王稼祥身上有伤,还要进行劳动改造,不管是居住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不适合病号居住。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咬牙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长期的劳累让他旧伤复发,去到北京养病,后写信给毛主席请求安排工作,在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他重新当选中央委员,后又继续投身国家的建设中。

只不过因为劳累过度,王稼祥在1974年去世,享年6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