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产业行业发展、推动特殊群体参与社会生活、开展社会救助等民生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在江川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场景,活跃着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身影。近年来,江川区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推行全区域孵化、全周期管理、全方位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模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目前,江川区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共93个,在乡镇(街道)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共338个,186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
全区域孵化社会组织
江川区“心聚力”为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一家关注留守困境儿童的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孩子们的情况、需求,链接社会资源,给他们带去帮助。该中心来源于公益创投大赛的一个获奖项目,在江川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心聚力”逐步解决了指导单位、办公空间、人员专业化等问题,并在2020年8月成功孵化。
“我每次参加活动都很开心,有许多惊喜和礼物。”“活动让我体会到了温暖,也让我对生活充满希望。”每次活动结束,“心聚力”为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靳书都会收到来自孩子们的手写信件。“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我们就安排了表达课。看到来上课的孩子从不愿意交流到主动跟志愿者交朋友的转变,让人很欣慰。”李靳书说。
从区级到乡镇(街道),再到村(社区),江川区构建了全域孵化格局——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7个乡镇(街道)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在66个村(社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室。对社区服务类、社区事务类、文体活动类、慈善救助类4种主要类型和N种个性化类型进行培育孵化,持续开展社会救助、儿童福利、养老服务、村居民自治等8大领域的民生服务工作。探索“政府+”“社会+”“群团+”等模式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实施项目,助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
全周期管理资源力量
由于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社会组织在党建的硬件设施、人员等方面力量相对薄弱。为突破这个困境,江川区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责任落实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采用“渐进式”培育理念,对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规模较小的由城乡社区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进行指导和管理,对规模较大但未达到登记条件的由乡镇(街道)实施备案管理,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由区级部门依法进行登记。
构建“以会促训、参访研学、拓展培训、现场督导”四位一体的能力提升体系,邀请省、市专家对城乡社区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社区志愿者等群体广泛开展各类能力培训。
在社区社会组织到乡镇(街道)备案中,推行社区党组织担保模式,对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进行前置审核把关,选好“带头人”。通过建立社会组织的全周期服务管理机制,有效调动各部门政策资源和工作力量,解决社会组织发展管理重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全方位服务民生领域
江川区党群服务中心专门设有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共享办公空间、培训教室。以此为平台,江川区深入挖掘社区社会组织专业资源优势,通过加强组织党建、项目运作、搭建平台等多方面指导扶持,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发展,多方联动、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中心帮我们联系到福建省晋江市致和社工事务所的合作支持,专家示范培训、‘牵手’组织活动,让我们团队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做起事来也更有底气了。”江川区善之缘公益协会负责人张云坤介绍,目前该团队已为全区600多名孤寡老人、近1000名留守儿童和80多名退役军人提供过志愿服务。
通过推广志愿服务常态开展、政府购买精细设计、自筹资金社会协同、民主协商穿针引线、汇聚力量公众参与5种服务模式,江川区积极推动各社区社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目前已开展“快乐假期·爱心暑托”“健康上门·关爱直达”等志愿服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12个,涉及“一老一小”、精神康复等多个民生领域。
短评
社区社会组织连接着党委政府和万千居民,是基层政府的得力助手和居民的贴心帮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建工作,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既是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题中之义,也是让其发挥“桥梁”作用的内在要求。
江川区以党建为引领,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志愿服务项目的立足点,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不断为社会组织拓展资源和渠道,开发设计了许多满足居民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让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助力基层治理的过程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杨茜
责任编辑:董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