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采访:杨晓龙

策划、排版: Eric、瑞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在人生的浩瀚舞台上,每一代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50后”群体,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建设者”,他们的世界尤为丰富多彩,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也饱含着个人的不懈奋斗。尽管同属“50后”这一年龄段,但他们的生活轨迹、价值观念以及面对世界的态度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构筑了同龄人之间迥然不同的世界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笔者晓龙同学在一次难得的机会中,与妈妈共赴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旅行,这段旅程不仅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激发了晓龙对“同龄人的不同世界”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在旅途中,通过与来自不同背景、经历各异的同龄人的交流,我深刻感受到即便是同龄人之间,也因成长环境、教育经历、价值观等的不同而拥有着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与生活态度。这份触动心灵的感悟,促使晓龙策划并推出了“同龄人的不同世界”这一话题,旨在通过分享与探索,让更多人理解并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多彩的人生画卷,而这一期《同龄人的不同世界 "‘50后’:同龄人的多彩世界与时代印记"》是该话题最后一篇,也是完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笔者晓龙的笔下,"同龄人的不同世界"系列文章如璀璨星辰般在互联网上熠熠生辉,从《1987年出生的我们,探索同龄人多彩的异次元》《1992年出生的我们,站在30岁的门槛,人生新篇悄然开启》,再到《第一批00后,挥别象牙塔,步入社会的广阔舞台》,每一篇章都深刻描绘了不同年代人的独特风貌与共性追求。继《80后的我们,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70后的我们,演绎别样精彩人生》以及《60后的我们,一生专注,一事成就》之后,这一系列迎来了压轴之作——《"‘50后’:同龄人的多彩世界与时代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完美收官,晓龙精心策划,特别邀请了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工作岗位的资深前辈们,他们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在繁忙的日程中挤出宝贵时间,接受晓龙的独家访谈,这些前辈们以满腔的热情与深邃的智慧,分享了他们那些充满正能量、激励人心的故事。这不仅是对"同龄人的不同世界"系列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对"50后"这一代人不朽贡献与时代精神的深刻颂扬。在此,我们诚挚感谢每一位受访前辈的慷慨分享,是他们,让这一系列文章更加丰富多彩,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加苗,一位1958年诞生的活力四射的前辈,自退休以来,他的生活翻开了崭新而多彩的篇章。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安逸晚年,项加苗对生命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他深深迷上了“骑行”、“徒步”、“登山”以及“户外旅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他的退休生活,更让他仿佛重新找回了青春的激情与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晓龙与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前辈项加苗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人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巧妙安排,让彼此的生活都增添了新的色彩。项加苗对世界的无限好奇与探索精神深深感染了晓龙,而晓龙则成为了项加苗探索未知旅途中的一位年轻伙伴与向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祖国这么大,还有太多美丽的地方等待我去发现,”项加苗满怀憧憬地说,“比如那遥远而神秘的大兴安岭,还有那辽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它们都是我心中向往的圣地。我尤其期待有一天能够去到晓龙的家乡,与他一同徒步穿越大青山,亲身感受阴山山脉那震撼人心的壮丽与魅力。在那里,我们可以一起聆听风的低语,感受大地的脉动,让心灵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最纯粹的洗礼与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加苗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对生命美好的追求,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贵堂,这位1956年在内蒙古托克托县降生的基层工作者,岁月虽已悄然在他的发间添上几缕银霜,却丝毫未能减退他那颗炽热的工作之心与无尽的奉献精神。即便步入了退休的宁静时光,他依然像一盏不灭的灯塔,照亮着托克托县广袤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用他的温暖与力量,为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带去无尽的关怀与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托克托县的乡村田野间,李贵堂的身影总是那么熟悉而亲切,他仿佛化作了春日里的一缕和煦春风,轻拂过每一户人家的心田。他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崇高理念,无论是解决邻里纠纷,还是帮助困难家庭,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不辞辛劳,无私奉献。他脚踏实地,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从修缮村道到改善水利,从关心孤寡老人到辅导留守儿童,每一项工作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汗水。在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镌刻着他默默奉献的足迹,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悠扬的赞歌,回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且不可磨灭的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拴红,一位1958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英勇之士,他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社会的道德天空。几年前,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齐拴红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在危难之际,他不仅毫不畏惧地面对困难,更是在生死关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奉献与牺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更为他带来了第六届自治区“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的崇高荣誉。他的名字,也因此被镌刻在了内蒙古好人榜与青城好人的光荣册上,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楷模。此外,齐拴红还被誉为创全国文明城市先锋,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共同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拴红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提醒着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勇敢地面对挑战,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就能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在繁华的上海降生的徐本亮先生,成为了我们本次采访的特邀嘉宾。对于他慷慨给予的这次采访机会,笔者晓龙深感荣幸之至,能有机会为这位杰出的人物撰写论章,更是笔耕生涯中的一大幸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本亮老师,以其“活到老,服务到老”的人生信条,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股暖流。笔者晓龙正是因公益之缘,有幸与这位心怀大爱的老师相识。徐本亮先生现任善达研究院高级战略顾问、上海卓越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名誉理事长、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特聘教授、昆山卓越公益事业咨询中心理事长等职务,他的人生下半场都在为慈善公益与教育事业默默耕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过去的30年里,徐本亮先生深耕慈善公益领域,致力于推动公益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他在创业教育领域也拥有25年的丰富经验,曾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继续教育部主任及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迄今为止,他已为全国30多个省、市的4500多家社会组织提供了能力建设培训、咨询及战略规划等方面的服务,为公益慈善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每一次付出,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公益之路,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期采访的嘉宾与老前辈中,除了1948年出生的徐本亮老师外,其余各位老师均诞生于充满活力的50年代。为此,晓龙精心策划了一期特别节目——“50后”出生的我们,旨在展现我们这一代人多彩的世界与独特的时代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在你眼中,“50后”是怎样的一群人呢?尽管我们同属一个年代,但每个人的经历却如同万花筒般斑斓多彩,各不相同。接下来,就请跟随笔者晓龙同学的笔触,继续探索这段跨越时光的旅程,一同感受那些属于我们的独特故事与时代印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14日,当我在朋友圈轻轻滑动屏幕,意外地邂逅了李健先生分享的旅行点滴。他正漫步在北美洲的广阔天地间,今年他的足迹已遍及中亚五国的神秘土地,而近期,美国、加拿大以及芝加哥的风光又成了他朋友圈中的亮丽风景线。每日的打卡分享,不仅是对美景的留念,更是他年轻时梦想的逐步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3年,李健先生在浙江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降生。年轻时,他是一名杰出的工作人员,但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与许多同龄的老人不同,他没有选择在退休后含饴弄孙,而是毅然踏上了追寻梦想的旅程。这些年,他不仅游历了祖国的壮丽山河,领略了华夏大地的美好,更在旅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那句“你是谁,你就会遇见谁”,在旅行的征途中,我有幸与李健老先生相遇。与他畅谈,仿佛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每一次交流都让人受益匪浅,倍感亲切与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郝长命,1951年出生在内蒙古武川县,如今73岁的他本来可以安享自己的晚年,在14年前,他检来一个多病的女婴,引发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多年来,郝长命夫妇含辛茹苦把,他们捡到的女婴抚养长大,还受到央视CCTV—12《夕阳红》关注,他说在别人眼里是累赘,在我眼里是宝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最新官方媒体报道,郝长命。又获得进入“青城好人榜”,被评为助人为乐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几年来,郝长命夫妇不顾儿女的反对和外人的不理解,不抛弃、不放弃,用时间见证了真情,老两口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在当地传为佳话。现如今,郝长命还经常带着“瑶瑶”一起参与公益,参加志愿者活动,笔者晓龙也是很荣幸听到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相处起来很融洽,让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诞生的刘宝生,是一位地道的内蒙古人。年轻时,他不仅热爱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常与笔者晓龙同学这位年龄相差四十余载的后辈畅谈古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热衷于讲述历史,从走西口的传奇,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到河北与内蒙古间深厚的走西口文化底蕴,总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宝生先生,既是农民也是商人,更是农村摄影师。年轻时的他,凭借着一股子热情与才华,在农村开展起了摄影生意。他喜欢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为家人和乡亲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他的相机,仿佛成了时光的记录者,定格了那个时代独有的风情与韵味。从七十年代初,他为农村千家万户拍摄了结婚的全家福、老人的慈祥面容,这些照片如今看来,都是无比宝贵的历史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刘宝生先生还常常与我们分享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每一个笑容、每一次相聚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与意义。他的摄影作品,不仅记录了农村的变化与发展,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感谢刘宝生先生,用镜头为我们留下了这些永恒的记忆,让我们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回味那些温馨而美好的瞬间。现如今他也用自己的智能手机给大家拍摄好看的相片,记录每一天发生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次回到家乡呼和浩特,笔者晓龙总不忘品尝那地道美味的二两烧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呼和浩特非遗烧麦传承人李英大师,并亲眼见证了烧麦制作的全过程,深感其工艺之繁复与匠心独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英大师,1952年生人,现已74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自1966年起,他便跟随父亲李凤山在大西街的德兴源学习烧麦制作。那时,年仅15岁的他,每天凌晨两点多便被父亲唤醒,开始和面、醒面、拌馅、捣皮,这些传统步骤他一丝不苟地完成。李英的父亲早年“走西口”来到呼和浩特,12岁便投身烧麦行业,以此技艺安身立命。而李英,则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于1998年在人民路开设了属于自己的烧麦店,将这份技艺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科技进步使得烧麦皮的制作变得更为便捷,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然而,这却也让烧麦失去了些许手工制作的独特韵味。许多老人仍怀念那手擀手捣的烧麦皮,他们时常光顾李英的店铺,只为那一口熟悉而难忘的味道。李英深知传统不能丢,因此即便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他仍坚持手工制作,以满足老顾客的需求,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李英的悉心传授下,他的女儿李媛也掌握了制作烧麦皮的传统技艺。为了将这份三代人近百年传承的手艺发扬光大,要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她愿意肩负起这份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和品尝到地道的呼市烧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李英大师荣幸地荣获了由内蒙古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与内蒙古自治区餐饮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颁发的“呼市烧麦地理标志食材推广大使”称号,这是对他多年来坚守传统、传承技艺的肯定与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晓龙,因对长城文化与保护怀有浓厚兴趣,有幸结识了本次采访的嘉宾之—许国华前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国华,1954年出生于秦皇岛,他的人生轨迹颇为丰富,从农民到煤老板,再到如今长城脚下的守护者,他始终不忘初心。如今,他还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长城保护的正能量与知识科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许国华曾在供销社担任售货员,做过木匠,开过黏土矿、白干矿和煤矿,并创立了板厂峪风景区。2010年,该风景区荣获“河北省风景名胜区”称号。此外,他还十分注重长城文物的收集与整理,斥资千万建立了板厂峪长城文物展览馆,馆内珍藏有长城碑刻十余通、火铳数十件以及数百件长城生产、生活用具,为长城保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日,在朋友圈中,他深情致敬:“向所有在公益事业中默默耕耘的记录者和志愿者致以最深的敬意!”这位令人钦佩的人物便是丁玉林,1951年,他出生于泰兴城区的一个平凡家庭。因公益之心,我们得以相聚,而他加入了一个公益网站,致力于传播那些充满正能量的公益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他不仅是一位中华志愿者在当地的负责人,也是一位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泰州地区的运营中心的主任,虽已步入古稀之年,且疾病时常相伴,以前每月仅靠3000余元的收入维持生活,但丁玉林依然坚持每月资助从每月2名到8名高一至高三的特困学生。几十年来,他始终默默无闻地投身于公益事业,先后帮助了近100名特困学生和家庭,却从不求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现在,他依然活跃在公益一线,带领着身边一群人,秉持着“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尽我所能去帮助”的信念。他虽已古稀现仍然用手中的笔尖和摄影传播正能量,让爱继续传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一期的采访中,我们有幸结识了众多令人敬佩的嘉宾:热爱户外旅行的项加苗与李健,一生经历丰富多彩的刘宝生与许国华,公益路上矢志不渝的徐本亮与丁玉林,一生专注家乡美食“烧麦”的李英,以及荣获“青城好人”称号的郝长命与齐栓宏,还有始终为百姓福祉默默奉献的李贵堂。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各位老前辈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接受笔者晓龙的采访,让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得以传递给更多人。感谢您的参与与支持,愿这些温暖人心的力量继续照亮前行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束语:今年的我们(1950年~1959年出生)已经65岁到74岁,我们共同站在2024年回望过去,岁月如梭,50后的我们早已迈入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将到来的2025年,对于“50后”出生的我们而言,是又一个崭新生活的起点。我们追求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深信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足矣。尽管许多人已步入退休之列,但生活的画卷并未因此合上,反而开启了新的篇章,人生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正潜心撰写个人回忆录,记录一生的风雨兼程;有人在电视台的镜头前分享着过往与智慧,成为年轻一代的引路人;有人仍在高校讲台上发光发热,传授知识的火种;有人坚持锻炼,以健康的体魄享受退休后的每一天;有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负责接送孙辈上下学,见证着家族的延续;有人退休后转成旅行达人在互联网分享自己的生活,成为了受人欢迎的“网络红人”、“摄影大师”;还有的人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用余热温暖社会;更有人驾驶着车辆,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实现年轻时未竟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后”的我们,用一生的坚持与执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退休,不仅是职业生涯的句点,更是另一种精彩生活的序章。我们以平和的心态,继续探索、学习、奉献,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满意义与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策划的“同龄人的不同世界”系列话题文章故事,想对社会年轻人产生正能量的影响,给予他们鼓励。这一系列话题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不同年代人群生活经历和人生哲学的窗口,更激发了他们对多元文化和代际交流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个话题我也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朋友,通过与我的文字接触,让年轻人得以窥见“70后”、“80后”乃至更早年代人们的奋斗历程、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从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对不同社会背景和人生路径的理解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同龄人的不同世界”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它展示了无论身处哪个年龄段,人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懈努力,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个人价值。这种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年轻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这一系列话题也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和温暖,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在我的笔下,记录分享不同年龄层的人们用各自的方式书写着精彩的人生篇章,共同绘就了一幅多彩的社会画卷,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再一次感谢遇见你,遇见每一个阅读者,我们期待下一个话题再见(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介绍/杨晓龙,一位集自由撰稿人、户外旅行摄影师、独立创业人及网络公益志愿者于一身的多栖创作者,多年来始终如一地在互联网上传播社会正能量,用原创内容点亮人心。

撰稿/采访/杨晓龙

策划/排版/Eric

主编/沈弈然

责任编辑/海瑞

意见指导/郇小丽、李媛

文字校对/曹瑞雲

图片提供/由受访本人者提供

出品©晓龙带你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