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的战绩。
我一直觉得,靠压抑自己的欲望而不买,是一件很难长期坚持的事情。
人的自控力是有极限的。
超过这个极限之后,必然会反弹。
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很多人在省钱时,第一个月可以做得很好,第二个月却可能买得更多了。
之前有朋友跟我说:节俭一两天,甚至一段时间都不难。但像你这样,几个365天都不怎么买东西真的很难啊。
我自己倒没觉得多难。
因为我本身就没什么欲望,自然不需要花费力气去克制自己,压抑自己。
而我欲望这么低,是因为我通过读书和看纪录片,识破了大部分消费主义运行的机制。
我越是了解它的操作方式,我就越是不想被它操纵影响,就越有自己想要坚持的原则。
也就是说,咱们得从源头上去了解我们为什么总是想买,才能从源头上断舍离掉那些买买买的欲望。
1️⃣消费主义很擅长制造问题,造成焦虑,然后贩卖产品!
但这些问题,真的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吗?
大学毕业之前,我不曾觉得自己需要有很多护肤品,也不觉得我的皮肤有什么问题?
毕业后,我跟同事朋友经常逛日化店,我突然就觉得自己的脸哪哪都是问题了。
鼻尖上有黑头,得去啊,不然不好看。
肤色不够白,得美白啊,一白才能遮百丑。
去角质啫喱一搓,出来好多“脏东西”啊,还不赶紧清理。
我焦虑得不行,买了这个又买那个。
可我买了这么多,问题真的就解决了吗?
不,原先这些问题本身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黄种人的我,本来就不是肤白的肌质。
白那么一两度,我也看不出差别,折腾个什么劲儿啊!
鼻子上有几个黑头怎么了,我自己都不经常看到。
更何况现代人天天不是对着电脑就是手机,眼神哪有这么好!
还有,我们的皮肤也没有各种宣传说的那么脏,而过度去角质反而会破坏皮肤屏障。
所以,下次买东西之前不妨问一下自己,那些商家让我们在意的问题,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吗,还是它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2)消费主义很擅长创造需求缺口,培养消费者的敏感度。
当制造焦虑不再像过去一样管用时,甚至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时,消费主义又一次进化了。
他不主动说你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他只是不停地生产更多更新的产品,制造更多更新的潮流时尚,从而培养我们的敏感度。
一旦我们习惯欣赏新的产品,一旦发现样式、颜色和布置有了改变,我们就会觉自己之前买的东西过时了,非常迫切需要更新。
哪怕那些东西其实并没有坏,也并不影响继续使用,我们仍然会觉得我需要买我需要换!
也就不奇怪,一到换季时就会有很多人以此为理由,又给衣橱增添了几套负担。
去年换季买的衣服就不能穿了吗?肯定不是。
只是商家们用新的颜色,新的宣传,让我们觉得去年买的已经过时,今年有今年的需求。
怎么破这个局呢?
不要去培养对新品和新潮流的敏感度,平时少逛街,少逛app,少看博主们的种草信息。
当我不知道当下的潮流时尚时,我并不觉得我拥有的已经过时。
况且,所谓的潮流时尚都是轮回的,你现在觉得过时的东西,两年后又流行了。
与其被牵着鼻子乱花钱,不如走出自己的时尚风格。
3️⃣消费主义还很擅长通过预设场景,制造消费冲动。
有一段时间,博主们的各种“沉浸式回家”“沉浸式宅家”的短视频非常火。
里面满满的都是商品展示,而这种展示跟普通的商场橱窗展示是不一样的。
它把商品融入到了一种预设好的生活场景中,让你误以为我只要拥有了这些东西,就能过上跟短视频里一样的精致人生。
然后,冲动消费就产生了。
这些东西买回来,大概率就是拆包裹的时候,会看一下用一下,很快就不知道扔哪个角落里落灰了。
我就曾跟风买过香薰蜡烛,觉得读书学习前,点个香薰蜡烛很有仪式感,结果它们就只是买回来时用过一下下,就没有后续故事了。
预设的场景并不是我们的现实生活,而通过买买买,也不大可能改变已经形成的几乎固定的生活模式。
所以,以后再买东西之前,不妨问问自己:
这东西在我的现实生活里有很强的适用性吗?它能真切地解决我的问题吗?我真的有必要买吗?